哲學與真理為友,哲學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

思廬哲學 發佈 2019-12-29T21:21:58+00:00

——專訪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章雪富教授章雪富,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採訪者:郭喨,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張嵐,《浙江大學報》記者     2013年12月中旬,我們對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章雪富教授進行了一次專訪,討論了他眼中的哲學和哲學家。特此整理出訪談錄音,以與讀者分享。

——專訪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章雪富教授


章雪富,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

採訪者:郭喨,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張嵐,《浙江大學報》記者

  

   2013年12月中旬,我們對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章雪富教授進行了一次專訪,討論了他眼中的哲學和哲學家。特此整理出訪談錄音,以與讀者分享。



   問:您如何理解「哲學」?

  

   答: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哲學」,一門普遍認為比較難以定義的學科。哲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譜系,一種基於好奇的對知識的非功利的、根本性的、系統的探索。

  

   首先,哲學是「愛智之學」,是非功利性的,哲學是一種對知識、對探索的享受。在這種意義上說,哲學是各種知識探究的起點。從博士學位的名稱的字面意義(「哲學學位」)也可以看出來。許多學科和問題,最終都要回歸到「哲學」上來,或者以哲學作為其背景和支持,如「法學」理論的背後是「法哲學」,用以提供自然法方面的問題,比如闡釋「為什麼人都有平等的生命權」,等到,這些問題是法學所不能解決的。法學解決權利、平等的問題,而法哲學提供為什麼這樣解決的理由。知識是有層次的,而哲學是一種深層次的知識。

  

   其次,哲學是一門理論性的學問,有它自己,跟其他學科一樣,哲學也是一門學問。哲學有自己的特殊方法,這表現在它與對象的關係上。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純粹的對象,是與主體可以分開的;而哲學研究人或社會時,不僅將對方當做對象,同時也將對象視為一個主體。比如哲學家研究人的話,回將對象視為一個有思想有尊嚴的人。不能將人類的精神活動完全還原為腦電波。哲學認為,在人的身體/心理/精神三者之間不存在一個簡單的還原進路;哲學關注人類的心靈。

  

   最後,需要強調,「哲學是一種生活」,哲學研究可以帶來人生的幸福。

  


   問:學哲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哲學家」?

  

   答:我認為,哲學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特點。哲學專業的學生最好具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是對社會人生有一種普遍的關注,對知識有一種深入的好奇;第二是不能過於功利,在當前這種品質尤其顯得重要;第三就是要堅定對於學科的信任,哲學是有價值的,哲學學生出去以後,前途是光明的。我們的課程設計也是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本科階段的核心課程包括「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兩個系列,這兩個系列有助於學習者打下堅實哲學基礎的同時收穫比較廣闊的哲學視野,有助於本科生獲得完整的、重要的哲學訓練。

  

   哲學愛好者與哲學從業者(哲學家)之間的差別在哪裡?什麼樣的人更適合成為一個哲學愛好者而不是哲學從業者?如果都是愛好者,那就不會有哲學家,如果都是哲學家,那由於哲學都是非功利的「愛好」,會不會導致「餓死哲學家」的擔憂?當然,在「哲學愛好者」和「哲學從業者」也就是「哲學家」之間,差異還是明顯的。首先,「愛好者」和「從業者」共享了對於哲學、對一種非功利性知識的興趣,這是他們共同的標籤。但興趣並 不能保證一個愛好者就成為一名「哲學家」,當我們稱一個人為「哲學家」的時候,隱含著他能夠提供某些時代重要問題的出路,隱含著一份「路線圖」;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視野的不同。哲學家提供了整個的視野和完整的方式,而愛好者可能專注於某個具體的問題活細節的解決。這是二者的一個顯著差異。

  


   問:走進哲學的程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答:我想初學者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起初可能只是對一個具體的問題、一個哲學的論斷感興趣而不易對系統性、理論性的哲學本身感興趣;其次,哲學需要一個比較廣泛的閱讀量,這個種閱讀不僅限於哲學內部,在今天甚至需要需要閱讀相關學科的一些經典著作,文、史、社會學甚至傳媒的著作,以及技術化的邏輯學,都需要學生涉獵。第三,有的哲學著作是非常難讀的,比如康德和胡塞爾的著作。然而,這些經典的哲學著作是我們人類理性的磨刀石,哲學是理性的磨刀石。我們的理智能力總不能永遠停留在兒童時代。所以,該讀的經典還是要閱讀。

  

   我們也提供了許多輔助的手段來幫助學生們克服這個困難。我們有研討班、讀書會、有「西溪哲學對話」的講座,也有相關哲學「通識」課程的討論和即將在紫金港推出的「哲學與大學」活動;通過引導、交流、對話,我們的學生有可以利用的資源來磨礪心性、段煉理智;活動也著眼於幫助大家理解、走進哲學。只要你有求學、求知的精神,你就能「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

  


   問:社會上是否有對哲學專業的理解誤區,您可以「更正」一下?

  

   答:我想,社會對哲學主要存在兩方面的誤解。

  

   社會上最普遍的擔憂可能是「餓死哲學家」,擔心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我們當然不能指責這些想法。哲學的命運也是我們的命運。今天的人們是一種「物質化的生存」,精神的需求是「奢侈」的,今天我們對自己生活的要求是淺薄、單面和事務性的。這是這個時代的背景。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擔憂是多於的。雖然「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職業」,但職業會是哲學的一個不錯的副產品。我們的學生出去以後也都有著不錯的工作和很好的生活,我們的哲學系校友名錄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我們的哲學系校友遍布各個行業並且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另一方面,很容易把哲學視為一門「什麼都沒有學到」的學科,以為即使不是專業人員也能「講上幾句」。如果沒有好的規訓,即使「講上幾句」也只是經驗的感知而非知識的規訓,哲學專業的知識規訓是一個艱苦而有價值的過程。

  

   此外,哲學並不是心理諮詢或「心靈雞湯」。學生需要在完整的知識譜系中接受嚴密的知識訓練,形成批評性思考,紮根於人類數千年的思想傳統和價值序列,並且造成新的傳統。它更是一種加法運算,而不只是一種減法運算。

  


   問:社會生活中有哪些問題,需要通過哲學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

  

   答:哲學可以給人生定位,為心靈導航。這是從「效用」的角度,哲學可以發揮的對於社會的重要作用。人類有著豐富而複雜的精神生活,哲學可以很有效地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可能——這中精神山的困難是我們人生所會面對的最真實的困難。這種精神困難的解決不同於「心理諮詢」。後者有助於解決具體的問題而前者則是給人生定位,哲學在精神層面解決問題,而心理則在經驗的層面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根本的不同。我曾經遇到一些遇到困惑的學生前來請教,在幫他們解決或者正視精神困難的過程中我也加深了對這一想法的認識。

  

   哲學訓練將有助於學生為這個世界提供有價值的批評。真正的有價值的批評在於建立秩序,或者提供一種可能的秩序。哲學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各種失序的生活和沒有價值方位的社會活動。因此哲學的批評可以讓一個片斷化的時代重新找到它的路標,在迷霧重重的社會叢林之中依然能夠看見一線未來的亮光,在種種不具有價值感的或者導致更多混淆的意見中突圍而出。讓批評重新回到價值的方位,讓批評重新回歸思想和思考的空間,這也是哲學在世界之中永遠的重量。

  


   問:您如何理解哲學作為「專業」和「職業」的不同?

  

   答:哲學是一種生活,職業只是他的一個副產品。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誕生於繁榮商業城市的哲學家泰勒斯專心求知,有一次被富有的商人們嘲笑:「你的貧窮說明,知識是毫無用處的。」泰勒斯微微一笑,他決定用事實回擊一下。在斷定第二年橄欖油將要豐收後,他以很低的價格在作為淡季的當年冬天租下米利都城的全部橄欖榨油器。第二年橄欖油果然大豐收,壟斷了全城榨油器的泰勒斯大賺一筆。嘲笑過他的商人們大為吃驚,感慨不已。泰勒斯說,哲學家只是不想發財而已。

  

   從現在的角度看,雖然社會並沒有為哲學專業設置一個專門的崗位,但我們的學生出去以後,無論是從事學術、從政從商,在各行各業都有不錯的表現。因此,既不會「餓死哲學家」,也不會「餓死哲學學生」。

  


   問:我們很想了解,哲學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與真理為友。

  

   這幾年年紀愈長,愈覺得這幾個字的份量,也愈為自己感到慚愧,也以此自勉吧!

  

   本文原載《浙江大學報》,後收入浙江大學本科生院編的《教授帶你逛專業》一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