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婚禮古謠

渭南文體 發佈 2020-02-28T17:35:29+00:00

倘若有姑娘出嫁,先一天,暖暖的院子裡,太陽正好,「摘拔娘」①正在把棉線絞在一起,一頭咬在嘴裡,另一頭用兩隻手分別捻住,然後藉助線的絞力,把準新娘額頭腮邊及後頸的細汗毛絞下來,然後修眉毛,修得又細又長,謂之「摘拔」,又叫「開臉"。

幾十年前,鄉間最令人興奮的事,除了過節耍社火唱大戲,就要數娶媳婦了。

冬閒時節,忙了一年的農人們終於閒了下來,娶媳婦的時候到了。「三六九,不用數",十月冬月臘月,逢三逢六逢九都是好日子,於是,嗩吶整天價吹著,花轎搖著晃著,從東村到西村,從南灣到北寨,喜慶紅火的氣氛把寒冷的冬天都暖熱了。

倘若有姑娘出嫁,(沙苑北叫「打發女",沙苑南叫「發落女",真難聽啊)先一天,暖暖的院子裡,太陽正好,「摘拔娘」①正在把棉線絞在一起,一頭咬在嘴裡,另一頭用兩隻手分別捻住,然後藉助線的絞力,把準新娘額頭腮邊及後頸的細汗毛絞下來,然後修眉毛,修得又細又長,謂之「摘拔」,又叫「開臉"。開過臉的女娃果然象換了個人,新鮮的就象含苞待放的花,光彩照人。這時候,你發現,新娘子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平時人們辨認姑娘媳婦,就是看你開沒開臉。沒開臉的姑娘叫「毛頭女兒",(哈,有毛頭小伙,還有毛頭女兒)聽說舊時逃兵災,人們忙把女孩頭髮盤成髮髻冒充媳婦。可兵們會認,看你開沒開臉?如果遇到毛頭女兒卻梳著髮髻的,就說:「說你是媳婦沒開臉,說你是女兒盤一卷(盤著頭)」。可見,「開臉」「摘拔」是女孩將成為婦人的重要標誌。

花轎來了,屋裡,「辭先"②的人正在女家的先人影軸前獻禮祭拜,吹鼓手的兩腮鼓得象豬尿泡,嗩吶朝天,使勁地吹著歡快的調子。新娘早已打扮一新,母親在一旁淌著淚,給女兒叮囑如何做媳婦。女孩哭著,她約十五六歲,百般地不願意,母親也曾以女兒還小回絕男方,可男方是個大家族,媒人說得好聽:親家母說了,女子小不打緊,我家不指靠她幹活,只要能給她婆端一碗煎水(開水)就行了。女方沒啥說了,只得應允。這會兒,女孩忐忐忑忑,她早聽說過:

做一女兒坐一官,

做一媳婦哭皇天。

可是無法,七八歲上便訂了親,女婿是光臉麻子不知道。只是紡線時女伴們在哼唱:

石榴葉兒尖尖鎖,

先賣我姐後賣我,

我姐嫁個白鬍子,

小妹嫁個猴兒子(小孩)。

終於到了出嫁這一天,姑娘看著憔悴的母親忙前忙後,整理女兒的嫁妝,心疼不已。白髮的奶奶攥著孫女的手,叮嚀著,

明教子,暗教妻,

半夜起來教女婿。

又說,到婆家,要靦腆,少頂嘴,「有手難打啞媳婦」等等為婦之道。

姑娘似懂非懂,並不知道怎樣教女婿,怎樣做媳婦,只是垂淚點頭,心裡又想起了白鬍子的外祖父吟的詩:

三日入廚下,

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是的,小姑是婆婆的心尖尖,小姑了解婆婆的喜好,先要和小姑處好,才能取悅婆婆。這是經驗之談。

窗外,小侄女依著石榴樹打鞦韆,她一邊盪悠著,一邊奶聲奶氣的念剛學的兒歌:

我大愛吃山核桃,

把我賣到山圪嶗。

桌子擀麵太得高,

板凳擀麵折斷腰。

半截擀仗沒牙刀,

漏氣風函要我燒。

我大隻圖把錢見,

娃受的難過誰知道?

天知道,地知道,

剩下就是我知道。

拄擀仗,罵媒人,

媒人真是沒良心,

說下這媒爛舌根。

小侄女念得好聽,沒想到屋裡的準新娘已淚流滿面。嫂子看見,趕緊喊:黑妮,看看咱虎子醒了沒有?小女孩跑過去看弟弟了。

要上轎了。她頂著蓋頭,被扶女嫂攙進了轎里。在喜慶的鼓樂聲里,起轎了。

一路上其實是很平穩的,可一進村,辟里啪啦的炮仗一響,那些轎夫們就使開了本事,使勁地顛著,扭起秧歌步,街道兩旁擠滿了男男女女,孩子們在到處亂竄,拾炮仗。壓轎的哥哥使勁地壓著,不讓轎亂顫。這當兒,正是娘家人顯擺威勢的時候。(那個姑娘沒有哥哥壓轎,便會心情黯然,默默流淚)。這就象一場表演,那些轎夫都是「人來瘋",只要鼓樂響起,巷裡站滿了看熱鬧的人,他們就來了勁,扭得越瘋狂。兩邊看熱鬧的拍手叫好。那時缺乏娛樂,一場婚禮就是一場熱鬧,全村的人都來看了。看婆家的排場,看娘家的氣勢。終於,花轎停在婆家門前。

「花轎到門前,還得個老牛錢",娘家人和婆家人經過媒人襄公的說合,給壓轎娃、扶女嫂(伴娘)的紅包(早年只給家織的手絹,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變成了紅包)都到了位。媳婦在扶女嫂的攙扶下下轎了,婆家人歡天喜地,鋪好了紅氈,兩個迎姑嫂迎了上去,其中一個手拿升子③,升子裡有白亮亮的碎麥草,有麩子,還有碗豆大麥磨成的飼料。拌著綠紅紙屑,還有亮閃閃的縫衣針,再有四個小饅頭,揚花子的來了,扶女嫂扶著媳婦前邊走,揚花子的迎姑嫂跟在後面,抓起升子裡的花屑往媳婦的頭上身上揚,那俊俏的迎姑嫂身穿綠綢繡花襖,淡青色湖皺裙,就象天女散花似的,一面高聲念:

一撒金,二撒銀,

三撒媳婦進了門。

一邊撒著,一邊變著花樣念著:

一撒麩子二撒料,

三撒媳婦下了轎。

花屑碎草,銀針包子,紛紛落下。據說這撒花子,裡面的麥草飼料象徵六畜興旺。縫衣針象徵新娘子貞潔手巧。包子饅頭象徵豐收象徵福氣。看熱鬧的大人小孩都盯著包子饃,看誰能拾到手,人們哄搶著,一片笑聲。(現在演變成由婚慶人噴一種花霧,也好看)

洞房早已布置一新,民國時的洞房裡掛滿村人客人賀喜的紅對聯。上寫「玉種藍田夸美辟,詩題紅葉諦良緣,或寫「梅飄桃夭詩求進士,男婚女配卦取佳人",或寫「鳴雁飛傳紅葉詩,鴛鴦宿鳴窈窕章"……等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上人興送年畫賀喜,穆柯寨,過洪州,春秋配等等老戲內容,還有新內容的象梁秋燕,劉巧兒,巧織女(紡織工)還有傳統的胖娃娃,年年有餘……這些年畫每張一角八分錢。最好的是「四吊畫",有兩張四行,這其實是連環畫的形式,每張畫分兩豎行排列,有八格,按順序繪故事內容,象寶蓮燈,甘露寺,天仙配……等等,關係深一些的就送四吊畫,煞是好看。

拜完花堂,入了洞房,炕上放了不少的紅棗花生核桃,寓意媳婦早生貴子。嫂子又來送餛飩④了,那白白胖胖的象麥囤似的餛飩花饃富貴又端莊。不過,這餛飩可是隔窗送的,再送一根靑翠白嫩的大蔥。愛說愛笑的嫂子一邊遞一邊念:

花餛飩,就生蔥,

吃到嘴裡脆生生。

阿家叫你你不應,⑤

女婿叫你一溜風…

周圍看熱鬧的大人孩子都哈哈哈笑了起來。據說,餛飩象徵新婚夫妻往後日子渾全圓滿,大蔥象徵媳婦清白貞節。當是人們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願了。

到了晚上,鬧房的人鬧鬧哄哄,三天鬧房無大小,傍晚時分多是小孩子,再後來,大人們都來了,圍著一對新人又說又笑。在過去的歲月里,講究男女授首不親,結婚年齡又小,許多人還不懂男女間的事,鬧房實質上是對新人的性教育,性啟蒙。這不,潑辣的嫂子又來了,對新郎新娘面授機宜,要求新婚夫婦一對一答:

男:遮棚頂,葦子綁,

女:我在娘家把你想。

男:想我咋不來呀嗎?

女:來了害怕我媽嚷(訓斥)。

於是,幾個嫂嫂嬸嬸嘻嘻哈哈,手拿擀杖,要新娘子和新郎輪流說,不說就打新郎,新娘滿面含羞,為了丈夫少挨打,只好羞羞嗒嗒地跟上丈夫說了。引起了下面哈哈哈的笑聲。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鬧房時增加了新俗,讓新郎新娘唱樣板戲,唱歌,新郎新娘再也不是舊時代的小孩子,他們不需要別人的性教育,但鬧房的人們還是嘻嘻哈哈,酸話「酸本事」(各種親昵動作)逗著樂。鬧到半夜,也就自覺散了。把新婚良宵留給一對新人。

時代總是不斷進步的。但回想過去的風俗,還是很有趣的。

注釋:①摘拔娘,舊女嫁女,請來為新娘開臉的兒女雙全的人。

② 辭先,結婚時,男方派了德高望重的長輩,到女方家向女方祖先牌位祭拜。現在農村依然盛行。

③ 升子,過去的計量工具,一斗等於十升。每升約三斤。

④ 餛飩,一種形似麥囤的花饃。

⑤ 阿家,即婆婆。


來源: 草廬書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