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自動駕駛未來怎麼走?6位從業者給你答案

e電園官方賬號 發佈 2020-01-16T20:12:58+00:00

本來不知「風」往哪吹,看多了就明白了……[搜狐汽車·黑客]書接上回,昨日筆者解讀了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自動駕駛論壇上,4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今天咱們再來看看5位企業代表,外加日本汽車工業協會代表的主題演講。如果說專家們明確發展方向是解決了「往哪走」的核心問題,那麼從業者們

編者按:正如筆者在總結前日開幕的CES2020時所言:所謂趨勢,是法規、政策指明的方向,也是行業專家、企業決策者對未來的判斷,更是「黑科技」實際應用的見微知著。本來不知「風」往哪吹,看多了就明白了……

[搜狐汽車·黑客] 書接上回,昨日筆者解讀了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自動駕駛論壇上,4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今天咱們再來看看5位企業代表,外加日本汽車工業協會代表的主題演講。如果說專家們明確發展方向是解決了「往哪走」的核心問題,那麼從業者們則是闡述「怎麼走」,甚至還要細化到如今走到哪了、繼續走是什麼節奏等具體難點。

PS:1月10-12日,以「把握形勢 聚焦轉型 引領創新」為主題的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舉行。搜狐汽車作為大會官方戰略合作媒體深入前線,以圖文及專題的立體呈現形式,第一時間為您帶來大咖雲集的產業盛宴。更多內容敬請點擊以下連結進入專題頁面。

點這裡:搜狐汽車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專題入口

[·松島忠信:日本力爭實現零事故、零擁堵、自由移動、高效物流·]

之所以先說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松島忠信的演講,原因可概括為參考和借鑑兩個關鍵詞。中國汽車工業早已不再閉門造車,看看鄰國日本乃至全球各國自動駕駛的發展思路,多溝通交流,方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松島忠信的演講中,主要談了日本自動駕駛解決具體交通場景問題,以及法規層面的制定,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日本決定大力發展自動駕駛,始於2016年橫濱一起慘烈的三車事故,其中一輛貨車衝進小學生隊伍造成了多人傷亡。此事日本國內高度重視,血淋淋的教訓讓最大化規避駕駛者失誤、更安全的自動駕駛勢在必行。

2.日本推進自動駕駛的國策更注重對應實際場景,如解決交通事故機率、東京等大城市的擁堵,以及提升物流運輸效率等方面。

3.注重實際落地的「主線」,讓日本的自動駕駛發展呈現出了「小步快走」的局面,技術層面現階段主要以駕駛輔助系統為基礎逐步升級。如此做法能更好的實現商業化、更快出成果達成短期目標。

4.日本以商業化為核心目標的「小步快走」,根源在於法規在安全方方面的高門檻。日本《道路交通法》規定:自動運行裝置未滿足一定條件,禁止駕駛時使用。「翻譯」過來,如果沒有做好在實際交通環境中推廣的技術儲備、實力不過硬,那就是「NO」。

5.松島忠信提到日本本土現在有3個自動駕駛實車驗證區域,這個數字相比中國差了不少。筆者認為,未來想要轉化技術積累、專利數量的優勢,需要藉助更多的外部力量、中國這個規模和體量要大出不少的市場。

[·楊曉明:智能汽車架構要把軟硬體分開·]

此前在其它活動上,筆者聽過一次安波福亞太區副總裁楊曉明博士的演講,這是一個聊技術非常實在的人,他對自動駕駛發展的見解從來都是直指問題核心。此次楊曉明博士對從技術示範到初步商業化進展,以及自動駕駛技術層面的軟硬體分離進行了詳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去年的CES展上,很多企業還在討論L3-L5級別自動駕駛的策略。今年CES,一些L4級別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就已經開始示範運營,下載跟滴滴一樣的叫車APP,就能在CES舉辦地拉斯維加斯體驗。也就是說,實驗已經不是將來時了,怎麼擴大範圍和實現量產才是。

2.自動駕駛的未來必備三大屬性:安全、綠色、互聯。第一點是自動駕駛的初衷,第二點是全球降低碳排放量的大趨勢,第三點是技術層面的基石和突破口。

3.自動駕駛終端的產品升級說白了就是需求的提升,10多年前家用車有個倒車雷達就夠了,未來更複雜、精密的電子系統,現階段汽車的底層架構已經無法滿足,得重新打地基了。

4.從底層搭建好了智能汽車架構,就涉及到電子系統形式的轉變。現在車輛是以不同模塊實現不同功能為主,未來自動駕駛要有後備系統,現在的車一開始就沒準備。

同時,更多功能還是「一對一」空間就不夠用了,所以要轉為「一對多」、引入域的概念,一個中央處理器或伺服器的角色,來控制多項具體功能,這其實就是模塊化理念的進階。

5.未來按照不同的域來給高度集成的硬體分組,並且與軟體分離進行,除了直觀的縮短開發周期,還有兩點優勢:對用戶來說,增加功能雲升級就能實現;對製造者來說,能進一步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如減少現在新車生產中線束所需的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從而大幅降低製造成本。

6.軟硬體分開並行的方式,將帶來汽車全新的開放製造生態。筆者認為,這是從製造到組裝、一次汽車行業的顛覆。造車這個交給用戶的「大蛋糕」還是來自車企,但裡面的「配料」誰來提供、做多少,那可就不一定了。

[·博世蔣京芳:2020年將會量產自動駕駛L2.5車型·]

前日開幕的CES2020上,博世發布了遮陽與駕駛視線兼顧的虛擬遮陽板,不禁讓筆者想到了「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廣告語,這個品牌會將科技映射到各個細節來優化生活質量,此次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蔣京芳的演講,也是這個中心思想。

自動駕駛方面,博世雖然是一個追趕者的身份,但它在汽車行業多年的積累、全球零配件供應商巨頭的另一個身份,帶來了迅猛的提速。演講內容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在2018年以前,大家都在為L2級別的自動駕駛努力,2019年不少L2+級別的產品就出來了。介於L2和L3之前的駕駛輔助系統,與以往的區別就在於道路識別與應對,以及方向盤離手,這也是博世產品的主攻點,相關產品今年就會推出。

2.博世的L2.5級自動駕駛與主流時下主流產品一樣,主要針對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結構化道路的應用,複雜的城市道路仍需要駕駛員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解放太多人力。

3.博世在自動駕駛接下來的發展策略是:以駕駛輔助系統為基礎的穩步提升,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崗位職能」升級,涉及超聲波雷達主要負責的監測距離,還有規攝像頭管的識別精度。

4.突破到L3級別自動駕駛的瓶頸,軟硬體都有。硬體主要是傳感器數量大幅增加帶來的成本壓力,軟體則是匹配視覺識別部門傳過來的信息量同樣大幅增加,處理與發布指令的能力。前者需要全行業的共同進步,後者乃是博世研發的重點。

[·蘇奎峰:騰訊不會涉足任何硬體和傳感器·]

騰訊自動駕駛業務中心總經理蘇奎峰的演講,一上來就確定了騰訊只做軟體、定義硬體的基調,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科技企業在汽車未來發展中的更高地位。他在演講中提到了騰訊自動駕駛協同發展的三個方面,仿真測試以及商業模式,內容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騰訊的自動駕駛將從場景、生態以及服務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場景即擁堵、高速等不同的交通環境;生態則是微信、音視頻等大家生活中已經非常熟悉的娛樂體系;服務不僅涉及實際用戶,也包含買軟體的採購商,可以是車企也可能是第一級汽車供應商。

2.高效的雲平台是自動駕駛車輛單體智能、路端協同之外的第三股「勢力」,它是提高自動駕駛技術上限的關鍵。同時,對於車輛智能化和道路智能化都是助力,如美國主攻車輛端,歐洲以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自動駕駛為重點,都少不了雲平台,這方面騰訊國內科技巨頭的身份與積累具備優勢。

3.高精地圖作為自動駕駛發展的必要一項技術或者說產品,除了數據的體量,還要在定位與雲服務體系方面下功夫。筆者認為,國內自動駕駛的未來將出現騰訊、高德(阿里巴巴全資)以及百度三家科技巨頭爭鋒的局面。

4.騰訊的TADsim自動駕駛仿真系統不是獨一份,但正如發布之時網友的調侃:遊戲巨頭就是會「玩」。騰訊在遊戲技術方面的行業領先延展到自動駕駛領域,成為了如同玩遊戲一樣把交通實景放到線上進行測試的基礎。同時,這畢竟是一家紮根國內的企業,具備道路、交通數據分析等本土化優勢。

TADsim自動駕駛仿真系統可提供大量實際場景模擬、構建條件完備的3D虛擬環境,仿真驗證一些難題然後不斷升級,達到快速積累數據、減少人力和物力成本的目的。接下來這套系統還將增加不同地區交通流的訓練(不同城市擁堵級別),以及天氣、光照等自然環境的仿真。

5.騰訊自動駕駛業務只做軟體的方式,也將會改變汽車電子系統整個的商業模式,即可以所有系統集成捆綁打包,也能細分到策略、處理等單獨銷售。

[·倪凱:應用場景、用戶體驗、自動駕駛等級是駕駛產品三要素·]

禾多科技將「移」這個字拆開來給公司命名,四維圖新入股等事件,令其成為自動駕駛行業一個很有話題的公司。此次禾多科技創始人、CEO倪凱的演講帶來了清晰且具體的發展路線,細化到了需要提升的各個點,以及精闢的概括性結論,內容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宏觀的自動駕駛級別映射到實際應用場景,應該是:L2解放手、L3解放眼睛、L4開始逐漸的解放人。

2.解放手的L2級別駕駛輔助,無法解放手產品現階段的普及度,已經達到了存量市場的程度,解放手乃是近期目標的「藍海」。

3.概念上從駕駛輔助到自動駕駛的分水嶺,主要體現在電子系統從對應不同模塊分布式的ECU,到域控制、中央處理的改變。

4.自動駕駛現階段能看到的兩個技術路線:量產的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計程車。專注其中一個已經需要各方面的高投入了,現在很少有一個公司全心全意的同時做這兩件事。

5.未來自動駕駛的市場廣闊,L2.5、L3可能未來在2025年會迎來一個爆發期或成熟期,屆時會展現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引來更多的資本入局。

6.L4以上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短期內就能在高速公路和停車張兩個場景中應用。但距離量產,還存在兩個難點:一是滿足所有交通環境下保障安全的算法(軟體)升級;二是將技術落地,即造出產品來的工程疊代,這方面優勢還是集中在造車多年的車企。

7.不過車企、供應商有龐大傳統業務的轉型較慢,新入局等企業毫無任何保證存量的顧慮,一切都是增量,這個問題或將改變未來汽車行業的格局。

8.商業化方面,繼續在現有傳感器等基礎上升級,能有效減低成本。而自動駕駛產品最終也會由成本來賦能,千元級跟萬元級的傳感器功能差異自然是大,但可更好的應對不同定位的車型。

9.未來自動駕駛的技術更新,要依賴測試積累的大數據。而數據收集方面除了基礎的測試里程,接下來還將引入能適應多少具體交通場景的高階數據。現在來看,實際道路+仿真系統雙管齊下,沉澱下來完善的場景庫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彭軍:Robot-taxi是共享出行的新方式·]

小馬智行成立3年多時間就帶來了飛速的發展,著實令人驚嘆,紮根北京、廣州以及美國矽谷的品牌布局,也成為了技術研發在兩國商業落地的根基。此次小馬智行CEO、聯合創始人彭軍的演講主要涉及發展策略、技術和商業化方面的成果,內容涉及以下幾個關鍵點:

1.「健康」的自動駕駛發展路線,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不斷的打磨技術,另一方面要將技術產品化、商業化。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車隊就在中美兩國都進行實地測試,同時推出了Robot-taxi出行服務。

2.選擇紮根北京、廣州以及美國矽谷,原因在於這三個地方都頗具代表性。雖然三地都是交通場景複雜之地,但環境各部相同:北京是京津冀一體化高速發展的龍頭,廣州有著亞熱帶氣候的濕熱多雨特徵,矽谷位於全球最早發自動駕駛牌照以及運營牌照的加州,同時是科技企業聚集地、眾多「黑科技」的源頭。

3.實地測試里程方面,小馬智行截止到2019年10月份已突破了100萬公里,到2019年底的數據尚未出爐,預計將超過120萬公里。近兩個月測試里程的突飛猛進,主要源於測試車輛的大幅增加、測試路段的範圍擴大。

4.接下來小馬智行的測試重點,一方面是更多不同的氣候條件,如比較大的雨天、霧天,乃至夜間進行測試。另一方面,則是在更多地區展開實地測試,如即將開放的北京亦莊開發區。

[·總結·]

如今,「科技決定未來」的說法已滲透到了汽車行業,並且得到了各方的認同。單看自動駕駛這個科技含量大、技術難度高、商業落地難的事,確實困難重重,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本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演講的話:汽車永遠在路上,自動駕駛也依舊前路漫漫。

不過,相比之前已經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此時再談發展,往哪走和怎麼走的核心問題也有了答案;接下來還欠缺政策、法規,乃至頭部企業率先有所突破的助力。關於自動駕駛的未來,筆者更願意用一句話來概括:只待「東風」起,落地、量產均可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