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中華五千餘年文明史的漢字,究竟起源何處

大河之北g 發佈 2020-01-23T19:46:22+00:00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會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到如今我們正在用的文字。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演變

我們無從得知每一個變化的細枝末節,但是在歷代學者們的不斷探索下,仍是發現了許多的蛛絲馬跡。透過這些,他們一點一滴的還原歷史,帶我們走進中華文明的源頭。

關於漢字的起源,歷來學者們說法不一,主張各有不同,所以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是有幾種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分別是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每種起源說都有著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下面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文字的起源。

結繩說

《周易·繫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在語言產生之後,文字產生之前,古人靠結繩記事,認事。《莊子》裡面也說到,古時候的許多氏族如軒轅氏、伏羲氏、神農氏等,都會用結繩來記錄事情。

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會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春秋左傳集解》云:「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即大事結大繩,小事結小繩。據說,近現代一些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仍保留著結繩的習慣。

有許多人認為,結繩的方式過於簡單,也很容易忘記。但是實際上,結繩在那個時代,是十分先進的一種方式。而且,結繩記事實際上非常複雜,甚至比現代的一門文字更加繁瑣。

從顏色上,人類至少可以用七種色彩以及黑白兩色,共九種顏色賦予其涵義。

從材質上,繩子可以用動物毛線繩,樹皮繩,草繩,麻繩等等,各種材質的繩子,有幾十種類別。

從粗細上,最少能夠分成粗,中,細,三種不同規格的繩子。

從經緯上,有橫向繩子,也有縱向繩子,有主繩,也有支繩。

上述,就能構成最基本的幾百個繩結詞彙,組合起來能夠進行完整有效的記載。

所以,結繩,可不是單純的打個結就行了,但結繩記事也有比較大的問題,即表達繁瑣,製作麻煩,保存困難,能夠表達的意思有限。所以後來才會被淘汰。

但是結繩並不是毫無用處,至少在當時來說,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後期的「八卦」可能也是從結繩演變而來;我們現在用的「結」字通常也被賦予了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也許並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結繩說並非中國才有,印第安人,古代印加人也有用繩記事的記載。

八卦說

《周易·繫辭》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上述文字中提到,八卦源自庖犧氏對自然客觀世界的摹象,這與「依類象形」而作的漢字的起源是相似的。

關於八卦,另有一說是其八八六十四卦的每個卦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基礎的八個卦中,如乾卦:「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這些看似雜亂不相干的東西同在一個卦里的記載,證明了在文字產生之前,每個原卦都包含著古老的多種含義。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這裡說,八卦開始產生的時候,就代替了結繩記事這種溝通方式,於是才出現了後面的文字。由此可見,八卦和結繩記事有可能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是一個將另一個代替。

另有一說法為,結繩和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據說結繩需依靠八卦的支持配合才能進行正常的記事,否則結繩便無法進行下去。

所以,八卦可能在初期及很長的時段里是一個記事系統,而非作筮占用。

倉頡造字說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起初人們是以結繩記事,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但隨著文明漸進,事情繁雜,最初的方式已漸漸難以滿足,於是有了創造文字的需求。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這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造字最初出自《旬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他創製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後,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饑荒。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後,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刻契說

刻契是古人在結繩記事後又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記事法,多作契約用,比結繩記事更加進步。

「契」就是在木條上或竹條上刻上刻痕。《列子·說符篇》曰:「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所說的「齒」即是質契上所刻的齒痕。這種刻契具有記事記數的作用,可以作為契約的憑證,也可以用來傳遞信息。

刻契的一些符號與某些漢字形體相似。如「一、二、三、亖、」與漢字數字「一、二、三、四、五」的古文字別無二致 。

宋末元初戴侗提出「書始於契,契以記數」而「各如其數」,認為「刻識其數」的契刻是原始文字的一個源頭。

除了以上幾種文字起源的說法,還有一種是刻劃說,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郭沫若先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則是結繩、契木的演進。

另外,關於漢字的起源,歷史上曾盛行「河圖洛書說」。《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部分近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這便是圖畫說。

以上,諸多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目的皆是為了解開漢字起源之謎,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沒有一種文字鞥能夠像漢字這樣歷經滄桑,卻青春永駐。

​漢字,是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路口,也許剛剛進入了解它時會不得要領,但是當你感受到他的魅力,便會被深深吸引,徜徉在歷史長河中,甘願為其所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