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也曾打抗日游擊戰,正規部隊70萬人,為何毫無存在感?

冷兵器研究所 發佈 2020-02-02T04:23:12+00:00

國軍的游擊隊,是根據白崇禧的作戰方針:「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游擊,擴大面的占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占領。我為長期抗戰,應一面於交通要線上,縱深配備有力部隊,增加抵抗力,一面於廣大地域行游擊戰。」

說到游擊戰,那可是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專長。其實,令你大為意外的是,國軍竟然也會游擊戰。更令你驚訝的是,國軍游擊戰人數還並不少,在1939年的時候光有統計的敵後游擊隊伍就有七十萬。那這麼多游擊隊,怎麼一點沒有存在感?



國軍的游擊隊,是根據白崇禧的作戰方針:「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游擊,擴大面的占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占領。我為長期抗戰,應一面於交通要線上,縱深配備有力部隊,增加抵抗力,一面於廣大地域行游擊戰。」



在華北、華東相繼淪陷後,國民黨開始讓大量處於淪陷區的部隊打起了游擊戰。我們看一組數據,就知道國軍游擊隊的數目有多麼龐大了。

1938年11月擁有游擊部隊28.8萬


1939年2月游擊部隊為51.2萬


1939年5月游擊部隊為66.1萬


1939年7月游擊部隊為70.5萬

到了1939年,光是有統計的正規部隊展開游擊戰的就有70.5萬人。

在七七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就已經開始開展敵後游擊戰了。最開始是將萬福麟和孫殿英的部隊變為游擊隊在河北地區打游擊。後來,隨著太原的失守,山西大部分國軍都變成了游擊隊。隨著國民黨華北、華東的相繼丟失,又設立了魯蘇和冀察兩個戰區。國民黨高級將領于學忠和鍾鹿霖在這兩個戰區打游擊戰。



到了1938年,武漢會戰之後,湖北大部分地區丟失,桂系開始進入大別山打游擊。隨後,大量的國民黨黨務人員、軍官開始到地方發展游擊戰爭。冀察、魯蘇戰區,山西遊擊區、豫鄂皖游擊區、浙西遊擊區、海南遊擊區等這些游擊戰一直打到抗戰勝利。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為啥國軍的游擊戰存在感這麼低呢?其實,國軍游擊隊也有一些拿的出手的戰績。比如:日本海軍大將大角岑生就是在廣東中山被國民黨游擊隊擊斃的,日本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也是在大別山喪了命。



雖然有戰績,但是總體來說,這樣的水平跟我黨的麻雀戰、地道戰相差太遠。比破壞力,國民黨的游擊隊在我黨面前真就自愧不如了。除了戰績不行,國民黨的體系也是一個致命缺陷。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就是打游擊戰都不能好好合作,相安無事。大部分游擊隊都是國民黨地方武裝或者當初的軍閥部隊改編來的。



這些人,思想覺悟低,野心還特別大。打仗都不在行,搶地盤都一個比一個厲害。由於覺悟不夠,很多游擊隊就受利益驅使,做了一些拿不上檯面的事。所以,到抗日戰爭結束為止,除了桂系在大別山的二十一集團軍,真就沒有啥拿的戰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