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增確診破萬例,巴西疫情為何突然急轉直下?或有3大原因

金十數據 發佈 2020-05-10T17:23:07+00:00

據巴西衛生部當地時間5月8日公布的數據,巴西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222例,累計確診145328例,累計死亡9897人;


5月4日,義大利約440萬名民眾獲准恢復工作,這標誌著曾被病毒肆虐的義大利已經進入抗疫和恢復經濟並行的第二階段。而在北大西洋另一頭的巴西,目前雖也是在防疫情的同時保經濟,但相比之下,後者卻仍深陷在"病毒大軍浩蕩而至"的恐慌當中。

回溯今年2月26日,巴西國內確診了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位來自聖保羅市的61歲男子,剛從義大利回來,並且去過當地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隨後確診的第二、三名病例,也都是有過義大利旅行史的聖保羅市民。再之後,巴西確診人數日漸攀升,這座南美最富庶繁華的超級大都市,也由此變成了南美疫情的風暴中心。

要想走出這場風暴其實並不容易,巴西目前也是深有體會。據巴西衛生部當地時間5月8日公布的數據,巴西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222例,累計確診145328例,累計死亡9897人;此前的5月6日,巴西單日確診數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值,新增死亡病例也同樣創下單日新增數最高紀錄。

確診病例飆漲的背後,是否暴露出了巴西抗疫不力的問題?而在病毒大軍不斷攻入城市內部的背景下,巴西又能否真的如願做到"保經濟"?本文就將從這兩個問題入手,探索巴西在疫情暴發的當前,能否順利找到破局之法。

1. 姍姍來遲的"封城"措施,巴西已錯過最佳防禦期

"沒有恐慌的必要",是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在疫情初期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口中,這場波及全球的疫情只是"小流感"——即便聖保羅以及里約熱內盧這兩座大城已出現感染病例,但他仍在3月6日公開講話中強調:沒有恐慌的必要。

一周之後,博爾索納羅的新聞秘書確診,巴西內部集體被迫接受醫學監督;但在這期間,博爾索納羅仍出現在巴西利亞的街頭,與支持者近距離互動。

3月底,巴西的確診數已經逼近6000例,但博爾索納羅仍對病毒帶來的風險不屑一顧——不僅公開呼籲放鬆隔離措施、鼓勵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稱封鎖和隔離措施正在重創經濟,這比病毒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同時還似乎對死亡人數的上升絲毫不上心,"的確有一些人會死亡,很遺憾,這就是人生。"

相比起總統不以為然的態度,巴西地方政府則顯得積極許多。當地媒體報導,巴西27個州中只有3個州放鬆了社會隔離措施,近60%的巴西民眾按規待在家裡。這當中,聖保羅州一直實施嚴格的隔離政策,並告訴民眾不要聽總統"瞎指揮";里約熱內盧州也拒絕放鬆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

而當前接近疫情大流行的最關鍵時刻,巴西東北部的馬拉尼昂州就下令,將從5月5日至14日,對首府聖路易斯市及其周邊都市區實施"封城",5月14日之後還可能延長"封城"措施;由此,馬拉尼昂州也成為巴西第一個對下轄部分城市採取"封城"措施的州。

雖說總統堅持一意孤行,但巴西不少地方州已經團結一致共同抗議,照理說在這種封鎖措施下、疫情不至於大規模爆發才對,那為何如今巴西防疫卻似乎"形同虛設"一般?分析來看,巴西疫情形勢急轉直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1) 錯過最佳防禦期

在3月17日出現首例死亡病例之前,巴西疫情仍算是處於前期的相對平靜的狀態,但彼時巴西政府卻疏於應對——上文提到,巴西總統與支持者近距離互動的事情就發生在3月15日,同時,巴西總統還與該國衛生部、各州圍繞"封鎖城市"與"反對封鎖"展開口水戰;內部意見難以高度達成一致,這勢必阻礙了防疫措施的開展,進而促使巴西錯過了最佳防禦期。

(2) 檢測能力較弱

隨著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的與日俱增,巴西的醫療衛生系統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舉個例子,亞馬孫州某醫院日前就被曝出: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無奈與14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死者同處一間病房;由此體現出來的是,巴西現有的醫療資源已難以應對疫情暴發。

另外,巴西衛生行動與情報中心日前發布一項研究結果,認為巴西公布的確診病例數僅為實際數量的8%,預計實際確診病例數最高可能接近30萬例;而漏報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檢測能力無法跟上疫情發展的速度。更加關鍵的是,高度漏報可能將導致誤導性問題,比方說降低隔離政策執行力度、減少醫療設備供應等。

(3)防控存在漏洞

原住民是巴西文化的標誌之一,而貧民窟則是巴西繞不開的話題,但這兩者目前卻成了巴西疫情的催化劑。眾所周知,貧民窟衛生條件差,住宅簡陋封閉,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子,這些因素讓貧民窟成為病毒滋生的溫室;巴西叢林中的89萬原住民和貧民一樣,由於大部分居住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村野地區,一旦疫情蔓延,形勢不容樂觀。

2."疫情應對之爭"背後:巴西經濟在奇蹟和萎縮中反覆

巴西當前的防疫形勢已然十分嚴峻。回歸到最初的問題,巴西疫情出現大規模暴發的直接原因,在於該國錯過了最佳防禦期;而之所以沒能在疫情前期採取有效措施,歸根結底則在於巴西"疫情應對之爭"——以博爾索納羅為首的部分內部人士擔心社會隔離措施將拖累該國經濟增長。

無法做到"暫時犧牲經濟來保民眾不受病毒傷害"的巴西,其經濟發展對這個國家而言真的高於一切嗎?如果我們從巴西近幾十年的經濟情況進行分析,或許也能從中得知一二。

(1)1968-1973年:巴西經濟奇蹟

近幾十年來,巴西經濟在高速增長和停滯甚至衰退的周期間反覆;而這樣的循環在巴西歷史上多次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速增長期是1968年至1973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這段時期,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經濟奇蹟"。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觀",市場的普遍分析認為,一是巴西國內局勢穩定,二是進行了適合巴西國情的經濟改革,同時國際形勢也為經濟奇蹟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條件。巴西實行的經濟改革包括工資改革、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金融體制改革、稅收政策改革等,其中經濟對外開放成了推動巴西經濟實力增強的關鍵所在。

細分來看,巴西當時不僅大幅減少出口稅收,加強對出口的鼓勵;還實行貨幣小貶值,刺激出口;同時又大力發展同歐洲、日本及亞非拉國家的貿易關係,實行出口市場多邊化;最為關鍵的是,巴西還採取各種措施,積極引進外資,70年代中,外國投資已每年遞增25%。

巴西的開放措施讓該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80年代初巴西經濟已躍身世界經濟8強;然而,隨著刺激效應的不斷退散,巴西改革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2)20世紀80年代:巴西"失去的十年"

由於長時間靠大規模投資來拉動需求增長,巴西通貨膨脹率上升和外債負擔加重,這也促使巴西政府在80年代開啟了一系列反通貨膨脹的措施,並放棄進口替代戰略。然而,當時巴西的高外債、高通貨膨脹率、高貧困率的問題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政府反通貨膨脹措施均告失敗,巴西終結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時代。

在80年代開始的十餘年時間裡,巴西經濟危機接踵而至,政府被迫大量發行貨幣和國債,這更加導致通貨膨脹急劇上升,生產下降,人民生活水平近乎停滯。更為直觀來說,巴西經濟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具體數字顯示,巴西1989年通貨膨脹率達到創紀錄的1863.6%,同時外債也在劇增——債務危機爆發的1982年到1989年間,巴西外債累計從696.5億美元上升到1120億美元,增加了1.6倍。

經濟情況不斷惡化,這也使得原本處在世界經濟8強地位的巴西,其排名也開始一落千丈。比如,和巴西幾乎同一時期經濟起飛的韓國早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但巴西則深陷危機——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和外債危機令整個20世紀80年代淪為"失去的十年"。90年代初,巴西經濟已連續三年陷入衰退。

(3)2015-2016年:奧運會救不了的經濟衰退

進入21世紀後,得益於建立自由市場,以及採取更審慎的宏觀政策和實現央行獨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巴西奇蹟"再度吸引全球目光——即便在經歷次貸危機後的2010年,巴西經濟增速仍高達7.5%;2011年,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巴西的經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但好景不長,近年來"痙攣"再次發作,巴西又一次經歷嚴重經濟衰退。從2014年年中開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以能源為支柱的巴西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巴西GDP同比下降3.55%,創下1982年以來最低增速,最終經濟萎縮3.8%。

2016年,巴西本以為經濟能在這一年獲得巨大的突破,因為全球矚目的奧運會將在當年的8月於里約熱內盧舉辦,巴西希望藉著奧林匹克的東風,抓一把發展的紅利;可一場類似於當前的"意外"卻讓巴西經濟蒙上了陰影。

2016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全球第四次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寨卡疫情。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染病。2015年4月起,巴西暴發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寨卡疫情,同時出現小頭畸形和格林巴利綜合徵聚集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強烈懷疑與寨卡病毒疫情有關。

當時的數據顯示,2015年10月初,巴西14個州均報告了寨卡病例。到了2016年1月,全球有24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寨卡病例,其中22個在美洲。基於此,2016年2月,世衛組織將寨卡宣布為國際公共衛生應急事件。

同年5月,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150名科學家、醫生聯名致信世衛組織稱,出於公共衛生考慮,里約奧運會應當延期或者易地舉行。但世衛組織拒絕了這一提議,並表示推遲或者易地舉辦奧運會"不會顯著"改變該病毒的傳播情況。

與此同時,巴西國內也在積極行動防疫,通過全民滅蚊、研製疫苗、全面消毒等方式,力保奧運會順利進行。奧運會結束後,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緩解,2016年11月,世衛組織宣布解除寨卡病毒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位。

可疫情對巴西經濟的影響卻並未減退——即便是有了奧運會的"加持",巴西經濟仍難逃萎縮的命運。巴西地理統計局(IBGE)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巴西GDP下跌3.6%,這是繼2015年GDP下滑3.8%之後,巴西經濟連續第二年出現衰退。

或許是因為有了寨卡疫情這一前車之鑑,巴西對於當前的新冠疫情才顯得十分"糾結"——擔心原本就會因疫情受到重創的經濟,在社會隔離措施之下,儼然將陷入更大的困境當中。巴西經濟部長保羅•格德斯當地時間5月7日就警告,由於巴西國內採取居家隔離措施控制疫情,再加上食品短缺和"社會混亂",巴西可能在一個月內面臨"經濟崩潰"。

內部情況已不容樂觀,巴西如果想實現防止經濟再次出現"痙攣",短期來看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外部力量身上;而中國作為巴西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且國內疫情形勢已逐漸平穩,中國市場又是否能成為巴西經濟復甦的藥方呢?

3.避免再現"經濟痙攣",中國成巴西經濟復甦"藥方"?

縱觀中國與巴西這兩大經濟體,作為亞洲拉丁和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金磚國家"的成員,相似的身份正不斷推動雙方在經貿領域實現"量質同升",而由此,雙方經貿關係也變得愈發密切。舉個直觀的例子,在當前疫情席捲全球的背景下,巴西外貿對中國市場依賴不降反升。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巴西同中國的雙邊進出口赤字為43.3億美元,遠高於2019年同期的29.6億美元,占巴總赤字的77.9%;另據巴西農業及畜牧業聯合會的數據,第一季度巴西向中國市場出口了約1600萬噸大豆,同比增長17%;對華雞肉出口額則同比增長55%,牛肉對華出口額猛增124.7%。

實際上,僅從雙邊經貿的維度出發,中巴關係層級幾乎是連年遞升。

進入新千年後的頭十年間,中巴雙邊貿易已取得年均超過30%的增長率,中國還在2009年取代美國成為巴西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巴西工業、發展和外貿部官員韋伯·巴拉爾就曾評價,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成為繼葡萄牙、英國和美國之後,巴西歷史上第4個最大貿易夥伴國。

也就是說,對於巴西整體外貿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如果細分來看,從貿易平衡角度分析,中國對巴西的重要性則體現得明顯。就拿正引發全球市場關注的大豆來說,大豆在巴西對華農產品總出口中所在的比重一直處在70%以上,甚至超過了巴西對其他國家大豆出口量的總和。

可以看出,中國不僅成為巴西外貿創匯的主要來源,同時還是巴西實現貿易平衡的重要市場,這一點對於近年來正面臨諸如經濟衰退、財政虧空、債務高企、金融動盪多重困境的巴西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上文提到2015-2016年是巴西經濟增長低迷的一個階段,但當時,中國投資巴西的節奏卻出乎意料地呈現加速趨勢。分析來看,受經濟危機、大企業腐敗醜聞的影響,巴西企業普遍存在盈利能力嚴重萎縮,為降低債務水平,巴西企業出售資產的情況增多,再加之巴西雷亞爾持續貶值的因素,出現了併購巴西資產的熱潮,而中國企業就是其中的主要參與者。

從整體的合作訴求來解讀,中巴關係是發展節奏較快、不存在明顯利益衝突、沒有太大起伏的"南南關係的典範"。巴西強化與中國市場的經貿合作,不僅能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持續低迷的局面下,中國的市場需求以及在投資層面的優勢更是當前巴西對華的核心訴求。換句話說,我們討論中國市場成為巴西經濟復甦"藥方",其實也不為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