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信到底有多重要?

崔玉濤育學園教育 發佈 2020-05-29T11:40:16+00:00

擁有自信的孩子,堅持主見,具有領導力,勇於內省,能夠戰勝所遭遇的挫折和負面情緒,具有冒險精神。但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是恐懼、膽小或是受驚的孩子,他們不敢將心裡話說出來,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後容易成為被欺負、被霸凌的孩子。

自信是性格特質中的一枚寶石,稀有,難尋。

擁有自信的孩子,堅持主見,具有領導力,勇於內省,能夠戰勝所遭遇的挫折和負面情緒,具有冒險精神。

但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是恐懼、膽小或是受驚的孩子,他們不敢將心裡話說出來,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後容易成為被欺負、被霸凌的孩子。

還有一類孩子也缺乏自信,他們虛張聲勢、崇尚暴力、自以為是、欺軟怕硬,在校園生活中往往成為欺負他人的一類孩子。


一、孩子的自信從哪裡來

最初的自信,來自孩子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從而活下去的能力。

如果嬰兒能從爸爸媽媽那裡獲得食物、安全的庇護以及愛心和關懷,就擁有了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挫折和失望是不可避免的,如:哭泣沒有得到爸爸媽媽及時的關注、笑容沒有得到爸爸媽媽及時的附和、想要的東西沒有及時出現,都是挫折的來源。

一點點挫折對於孩子成長是必要的,但是過多的挫折會導致孩子產生無力感。

第二次自信的飛躍,來自孩子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孩子的獨立意識得到尊重,而沒有被權威鎮壓,同時受到規則的約束,那麼孩子就可以獲得自我認同,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有關虐待兒童的研究發現:孩子在18個月至2歲之間,人身虐待的案例大幅增加,而這個時期正是孩子產生獨立意志的時期。爸爸媽媽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因為他們把孩子身上冒出來的自主行為,錯看成無理的挑釁和故意作對,而沒有意識到它是邁向獨立的積極動力。

當然另一種做法也是不可行的:爸爸媽媽不設置任何界限,孩子無法無天會讓他們覺得失控,進而感到茫然,最終造成另一種無力感。

恰當的做法是:承認並欣賞孩子身上出現的獨立性,同時又清楚地告訴孩子界限在哪裡,怎麼做才是安全的。

上幼兒園之後,自信的培養貫穿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全過程,尤其是當他進入同齡人的世界。

從進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結束,孩子在不斷學習、玩遊戲、交朋友。在學校里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時每刻都以不同的方式撞擊著孩子的心靈,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反應。孩子會在面臨巨大的課業壓力的同時體會到優異成績的成就感,會體會到比賽的輸與贏所帶來的情緒起起落落,會結交許多好朋友同時也需要處理與好朋友產生矛盾。

孩子只有一邊不斷經歷挑戰,一邊持續得到關愛與尊重,他們才能真正做好面對世界的準備。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

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不少爸媽對培養孩子自信無所下手,其實,在遊戲中就能實現孩子自信的培養。這裡給爸爸媽媽提供兩個實用的例子。

克服恐懼的遊戲

遊戲名稱:停走停

適合場景:孩子害怕指甲刀,不願意剪指甲,家長的勸說與強迫一點用也沒有,孩子會反抗、會躲避。

操作方式:爸爸媽媽拿著指甲刀從幾米開外的地方朝孩子走去,只要孩子喊「停」,爸爸媽媽就立刻停下來,當孩子說「走」,爸爸媽媽再繼續往前走。如果孩子長時間沒有喊「走」,爸爸媽媽可以自己說「走」。

但是假如孩子喊「停」,爸爸媽媽必須停下來。可以與孩子約定,不能連續喊「停」。最後慢慢接近孩子,完成剪指甲。

Tips:

在孩子喊「停」時,爸爸媽媽表現得像被「速凍」一樣停住,動作略帶誇張,可以增加趣味性,給孩子帶來歡樂,讓孩子暫時忘卻剪指甲帶來的恐懼。

解讀:

1.孩子權力在握,能夠掌握事情的進展,情緒也就逐漸放鬆下來了。爸爸媽媽決定了要不要剪指甲,而孩子決定了剪指甲的節奏。

2.爸爸媽媽聽從指揮,說停就停,表明了爸爸媽媽不會強迫他或者傷害他的態度,彼此之間建立了信任感。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會有疑問:「我們怎麼可能有時間在每次剪指甲或者幫孩子洗澡的時候都玩遊戲呢?」

當爸爸媽媽腦中出現這樣的疑問時,請各位爸爸媽媽回想一下,在孩子不願意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們花費了多少時間去勸說、嘮叨、爭吵、強迫或是哀求?遊戲的時間是值得投資的,因為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克服恐懼,在這些瑣事上花費更少的時間。

不擅長的活動 也可以建立自信

遊戲名稱:一場球賽

適合場景:孩子並不擅長踢球,曾經與同伴一起踢球時被嘲笑或者害怕會受到這樣的對待。

操作方式:遊戲開始前,孩子可以自由訂立規則,比如:在防守時,爸爸媽媽需要停住,孩子發出動的指令,爸爸媽媽才能動;孩子進球得2分,爸爸媽媽進球只得1分等。不管孩子訂立了多麼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爸爸媽媽只是接受,與孩子進行遊戲。

Tips:爸爸媽媽故意踢球不進或是給孩子很多搶球的機會,在輸掉比賽時,誇張得表現出沮喪與難過。

解讀:

1.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不公平的規則,實際上可以幫助孩子釋放踢不好球的沮喪情緒,讓孩子有機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強大,無力感會在笑聲中一掃而光。

2.當問及4歲的孩子願意跟同伴玩還是跟父母玩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選擇了父母。和父母玩,孩子們可以獲得全勝,可以主導遊戲;而同伴一般不會因為實力懸殊而做出讓步。通過擊敗父母,孩子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必要補充,他們才可以出去與同伴進行真實的較量。

當孩子通過訂立不公平的規則贏得比賽,獲得自信後,孩子會開始嘗試真正突破爸爸媽媽的防守而將球踢進球門,這就是孩子自信增長的表現。爸爸媽媽逐漸提升難度,坦然面臨孩子對於遊戲難度選擇的進進退退,始終跟著孩子的節奏走。

教育孩子,就像建造房屋一樣。要建造堅固的房屋,磚塊和泥漿缺一不可。磚塊代表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

孩子不斷經歷挑戰,並且必須全力以赴。給孩子愛的滋養,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感受到不管怎樣,自己都是被深深愛著的,這樣孩子才能獲得內心的力量,這是泥漿。

磚塊與泥漿的結合代表著,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與此同時,只要他們需要,爸爸媽媽隨時都會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每一次在遊戲中與孩子的互動,都是培養孩子自信的機會。讀完文章的你,趕緊行動起來吧!


今日互動

教育路上,你最重視的一點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分享一下你的育兒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