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引發的懷疑:到底父子中誰寫了《史記》?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20-01-19T23:06:41+00:00

由於事情發生在秦宮廷之中,對秦朝來說又不是什麼值得到處宣講的好事,因此流傳不廣,甚至在《史記》出來之前有不少人還不知道發生過此事。《荊 軻 刺 秦 王 》畫像石而《酈生陸賈列傳》的疑點也是如此。

文|李思達

最先讓人產生懷疑的是《刺客列傳》。在這篇盪氣迴腸的文章,作者用濃墨重彩描寫了荊軻刺秦之事。由於事情發生在秦宮廷之中,對秦朝來說又不是什麼值得到處宣講的好事,因此流傳不廣,甚至在《史記》出來之前有不少人還不知道發生過此事。因此,《史記》為了論證其真實性,特地講述了故事傳承線索:最初可追溯到秦始皇的太醫、刺秦事件當事人之一、用藥囊擊打荊軻的夏無且。秦亡之後,他和公孫季功、董生交遊,告訴二人此事細節;然後此兩人再轉述給作者,也就是文中的太史公。由此,刺秦才成為歷史定論。

事件傳承雖很明確,但就是時間上有問題。荊軻刺秦發生在前227年,到司馬談去世,囑咐司馬遷以後完成《史記》(前110)都已間隔了117年。夏無且能在殿上伺候秦始皇,當時至少也是個中青年學術專家,年歲已然不小,能和他交遊的公孫季功、董生,從理論上來看也不會是什麼小年輕。這麼推算下來,說打探到這段往事的「太史公」是司馬談,已經比較勉強,必須要夏、公孫、董三個口述者每人都活到高壽,並且日常專喜結交忘年交才有可能。要說是交遊之人是司馬遷,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酈生陸賈列傳》的疑點也是如此。在這篇傳記的贊中,太史公又主動說,外界都傳說酈食其是等劉邦已經平定三秦後才投靠革命,錯啦,我有一手口述資料證明他是老革命,這可都是平原君兒子告訴我的!(「至平原君子與余善,是以得具論之」)所謂平原君子,就是在這篇傳記中出現過,和酈家陸家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平原君朱建之子。此人在漢文帝六年(前174)出使匈奴,由於單于無禮,為維護國家尊嚴與匈奴人對罵而被害。此事發生後幾十年司馬遷才出生,要與他交好、聽他「具論之」的太史公是司馬遷,那真就得見鬼了,因此只可能是司馬談。

據歷史學家李長之的看法,除了這兩篇傳記之外,《孝景本紀》《律書》《晉世家》《老莊申韓列傳》《李斯列傳》《日者列傳》六篇很可能也是司馬談所撰。他認為《孝景本紀》《老莊申韓列傳》《律書》在學術思想上,更接近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日者列傳》截止於賈誼死,賈誼之後就沒有記載,和司馬遷生平不符,可能為其父所做;而《晉世家》《李斯列傳》中,即便是可避諱之處也不諱「談」字,和其他篇章中,除非改了「談」字會傷害文義才不改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因而有可能也是司馬談所著。

不過,李長之也強調,時隔千年,資料匱乏,這些觀點也只能說是可能性很大的推論而已。也有可能是司馬談出了一版初稿,然後經過司馬遷的潤色和借題發揮,比如《晉世家》和《李斯列傳》,從中人們依然可以讀出對主君忌刻的反諷、憤慨,這種讓人抓不到把柄的痛罵風格,只有經歷過李陵事件的司馬遷才能揮灑自如,而比較難以想像生涯平平無奇的司馬談需要如此舒憤懣;至於《刺客列傳》,就算歸功於司馬談的收集,但其中「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慷慨之情的細節描寫,恐怕也只有司馬遷才能刻畫得出。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史記》「談、遷」著作的爭論集訟千年不斷,但就氣度和文字而言,還是得佩服司馬遷,將他署名為第一作者更為合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