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禍國:土木堡之變是怎樣發生的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6-04T07:38:11+00:00

孫太后是一個沒有太多權力慾望,也沒有什麼軍政天份的人,因此,她也沒有管兒子的政務,只是在後宮中過自己好不容易盼來的舒心日子而已。

太監禍國:土木堡之變是怎樣發生的

  現在,孫氏終於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貴婦人,她終於可以隨心所願地過日子了。孫太后是一個沒有太多權力慾望,也沒有什麼軍政天份的人,因此,她也沒有管兒子的政務,只是在後宮中過自己好不容易盼來的舒心日子而已。但是她沒有想到,老天偏偏不讓她安靜,就連這樣無聊的日子都不曾讓她享受幾天。

  問題出在英宗自幼跟隨身邊的一個太監身上。

  這個太監名叫王振,英宗從小就由他侍奉起居。英宗叫他做「先生」,對他言聽計從。即位不久,就讓他當上了司禮太監,有為天子代筆的權力。王振也因此渾身發輕,一心一意要借著小皇帝抖擻威風。

  早在英宗剛即位的時候,王振就曾經慫恿不到十歲的英宗主持衛戍部隊大閱武,說是皇帝閱武,實際都是王振在吆三喝四說「代傳旨意」,其實,小皇帝能有什麼主見,還不是王振說啥他說啥!

  事情被張太皇太后聽說之後,她勃然大怒,小皇帝越是為王振求情,她就越是要當即將這個得志小人處死。但是,在場的五大臣卻鬼使神差,想要賣小皇帝的人情,居然也加入了求情的隊伍中。太皇太后可以管教孫子,卻不好讓五大臣掃了面子,只得饒了王振的性命。張太皇太后萬萬沒有料到,十年後,大明王朝和孫兒的前途,果然就壞在了這個閹人的手裡。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太師也先派使者來到北京進貢良馬。按規矩,大明王朝是要給予使者賞金的。王振發現,也先所派來的使者並不是表章上所說的「三千人」,差了那麼些兒。「精打細算」的王振決定不讓瓦剌占這個「便宜」,一定要點著人數頒賞,而且把貢馬的檔次也硬生生地扣了一級——堂堂天朝上國,竟然向進貢的「四夷」擺出這樣做買賣的架勢,丟人到了極點。也先所派來的使者,還負有向明朝廷求婚的任務,結果,也被王振拒絕了。可以想像這位王公公在拒絕的時候,絕對不會使用外交辭令,說出來的話,會有多嗆人。

  也先聞訊大怒,立即率軍大舉侵犯邊境。七月十一日,也先進犯大同,脫脫不花進犯遼東,阿剌知院進犯宣府。大同右參將吳浩兵敗陣亡。

  接到告急軍書的王振認為,只要人多,就絕對能打贏,自己的權勢富貴已經到達頂點,可就還沒有嘗嘗指揮千軍萬馬的滋味。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同不遠處的蔚州,自己置下了大批田莊,絕對不能被瓦剌部所占。

  於是,王振竭力鼓吹英宗御駕親征。二十二歲的英宗聽信了王振的胡說八道,認為這正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為首的群臣勸諫,更不顧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的百般勸說,固執地頒下了詔書,由弟弟郕王朱祁鈺和于謙留守,自己率五十萬大軍親征。而王振為了能夠擺足威風,還要求自公侯以下,勛戚眾臣一律隨行,並且限定三天之內一定要出發。

  五十萬大軍倒也罷了,再加上皇帝和一大群文官,怎麼可能在三日之內做好所有的準備?然而,王振決心已下,三天後,上自英宗皇帝下至士卒小兵,五十多萬人就這麼倉促地被他催著出發了。

  出發之後,軍中屢屢出現不祥之兆,天氣也非常惡劣,糧草供應困難。隨行的大臣們屢次勸英宗返京,至少也要先停下來,將前方敵情打探清楚再上路。然而,所有的奏章都被王振中途扣下,大軍繼續不知深淺地閉著眼睛往前瞎趕。

  八月初,群臣終於忍耐不住,表章也不上了,冒著觸怒皇帝的危險,當面進諫,兵部尚書鄺埜、王佐、欽天監彭德清都請求說,前途莫測,皇帝身系天下,萬不可以再向前了。然而,王振仍然口氣極大:「就算真遇到不測,那也是天命,與你們有什麼干係?」

  於是,大軍又拖泥再水地上路了。

  然而剛出發,就傳來了先鋒駙馬都尉井源、西寧侯朱瑾、武進伯朱冕等人全軍覆沒的噩耗。緊接著,大同鎮守太監郭敬也逃到了軍中,帶回了前方的消息。王振這時終於覺得事情不妙了,接受了郭敬的勸告,決定回師京城。

  就在返回的路上,王振又再次異想天開。他不顧熟諳軍事的將領們的意見,非要繞遠路經過自己的家鄉不可,想要將皇帝和五十萬大軍帶到老家去給左鄰右舍們看看,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風。

  大軍迤邐而行到半路,王振又改了主意,怕幾十萬大軍把自己在家鄉置下的良田給踩壞了。於是又下了一條命令,讓大軍折路另行。 這麼來回一轉,十幾天就浪費了。

  當英宗的車駕走到土木堡時,王振發現自己沿途搜刮的財寶車輛沒能跟上大隊。儘管能夠庇護聖駕和大軍的懷來城,就在目力可及的二十里之外,王振仍然迫不及待地下令停止前進,封閉消息不讓英宗知道所處方位,並且,將想要闖宮報信的兵部尚書鄺埜強行關起來。

  英宗御駕連同隨行的文臣武將和軍隊,就這麼晾在了四通八達無水無糧的路上,等待瓦剌騎兵的包圍。

  也先的騎兵隊趕了上來,將英宗和群臣都包圍了起來。

  明王朝的幾十萬大軍早已在十幾天繞道奔波中疲憊不堪,再加上糧水不繼、敵情不明,在一片混戰中,文武重臣幾乎死亡殆盡,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在國公硃勇、永順伯薛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喪命的士卒更是數以十萬計。

  到這個時候,王振終於知道大事不好,拚命地向禁軍將領樊忠求饒求救。樊忠對這個噁心的宦官早就恨之入骨,揮著手裡的大錘,將他那顆沒胡茬子的腦袋活活地砸開了花。

  樊忠原想擺脫王振後,護著英宗突出重圍,但終於功敗垂成,陣亡了。英宗自知逃脫不了,乾脆坐在地上聽天由命。他的這個架勢倒把瓦剌兵給鎮住了,沒有殺他。

  英宗被俘後,也先將幾個月前去北京進貢求親的部屬找來,經過其中哈巴國師和哈庶哈里平章的辨認,最終確定,被俘的的確是大明王朝的英宗皇帝。

  大軍覆滅,皇帝被俘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北京城。不但把孫太后和錢皇后等六宮妃嬪都震得暈了過去,留守京城的文武官員也被這聞所未聞的事給驚得倉皇失措,眾人聚在朝堂上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面面相覷之後,號啕大哭。有人立即就想到了當年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辱,建議都城南遷。兵部侍郎于謙立即嚴辭反對。

  在這個節骨眼上,孫太后終於振作了起來,採納了于謙的建議,決定死守北京城,不向也先示弱。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