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開放五年,一種「新型偏心」正在蔓延,你中招了嗎

美媽講繪本 發佈 2020-03-02T03:46:23+00:00

相信很多父母在生二胎前,都會這樣告誡自己:不管生男生女,都會一視同仁地對待兩個孩子,絕不偏心,因為很多父母都知道,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做到一碗水端平,對於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2015年,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自此,不少家庭開始投入到生育二胎的大潮當中。如今,距離二胎政策已經過去五年了,二胎家庭也越來越多,這些二胎家庭都怎麼樣了呢?

相信很多父母在生二胎前,都會這樣告誡自己:不管生男生女,都會一視同仁地對待兩個孩子,絕不偏心,因為很多父母都知道,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做到一碗水端平,對於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二寶出生後很多父母才發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有難度。只要有選擇,就會有輕有重,所以,很多二胎家庭開始出現一種「新型偏心」——大讓小,儘管非常隱蔽,但這種風氣正在迅速蔓延。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自己已經給予了二孩「相同的物質條件,相同的愛」,已經做到了公平公正、不偏心,但在孩子心裡卻不一定這麼認為,他們更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時候可能是父母對誰更耐心,或者父母在誰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而這個層面上的要求,對於父母來說,真的很難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

於是,原本媽媽們想像中的兩寶相親相愛的相處畫面就變成了這樣:

還有這樣的:

這樣的:

理想和現實的距離簡直隔了一個銀河。其實,這多半是父母的隱形偏心造成的,為什麼父母都容易「偏心」呢?其實這並不是父母的錯,而是人性本就如此。

1、人們總是更偏愛更小的孩子

不僅是父母,即使是陌生人,在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也總會被小一點的孩子吸引。

年紀小的孩子,天真可愛,說話充滿想像力,富有童趣,這個年紀的他們也更粘大人,大人跟小孩玩耍的過程中,充滿愉悅,身心舒暢。所以,我們潛意識裡會更偏愛年紀小的孩子。

2、父母總是會更寵弱勢的孩子

在一個家庭里,強勢的孩子得到的關照總是不如弱勢的孩子。

在父母心裡,性格弱勢的孩子容易受人欺負,不如強勢的孩子那樣有自立能力,二娃一般都比大娃小几歲,因為生理年齡的限制,二娃必然各項能力都不如大娃,所以父母必然會投注更多的精力到二娃上。

3、近因效應

或許有的父母會為了避免偏心而刻意偏向大娃一點,然而,大娃可能還是覺得爸媽偏心,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大娃的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近因效應」,人們總是對剛剛發生的事情記憶猶新。

大娃們很少有能夠記得父母在他們3、4歲時是如何對他們的,總是拿父母對1歲的弟弟妹妹的愛來和自己所享受到的愛做比較,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他們1歲的時候,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愛或許比弟弟妹妹更多。

然而,不管什麼原因,父母對孩子的偏心,都會是孩子一生的痛。

偏心,對每一個孩子都會造成影響,不論是被偏心的一方還是不被偏愛的那一個。

首先,不被偏心的一方會因此自我懷疑,沒有自信,其次,被偏心的一方也會變得自私自利、有恃無恐,最終很可能造成兄弟姊妹長大後家庭並不和睦。

二胎家庭,不管男女,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兩個孩子呢?為此,美媽總結了幾點「防偏心」指南,請父母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 不要無理由地勸讓

「他這麼小你應該讓著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他還那麼小」,這樣的話聽起來不陌生吧?

但這就是幾乎每一位二胎家庭父母常說的話。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父母的關注。

作為父母當然應該教育孩子尊老愛幼,但不能因為年齡比小的大就事事忍讓,因為即使是大孩子,也是孩子。要儘量疏導他們,讓他們懂得道理而非硬性接受你的「指示」。

2 公平對待每個孩子

公平,有時是孩子的衡量標尺,不論是精神上還算物質上,都應公平對待!

如生活中買東西,大的小的各買一份;

稱呼孩子的時候,大的小的都是寶貝,不能因為老大稍長就讓他覺得不是媽媽的寶貝了;

和孩子溝通更應注意,不要說決絕的話,例如那些你怎麼這麼煩,你可太討厭了...等等這樣的話能不說儘量不說;

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你需要查明原因,然後處罰錯的褒揚對的,不讓孩子感覺被冤枉。

3 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

每個還是都有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更有對自己所有物的主權意識,在使用孩子物品時,應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孩子在玩玩具時,弟妹也想玩的時候,必須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而非自作主張的直接拿給另一個孩子玩,日常的一些零食之類的分配,也可以把「主權」下放給老大,讓孩子明白,他沒有被忽視,他仍是爸媽疼愛的寶寶。

4 引導孩子和諧相處

我們都知道二胎吵架是常態,可能十個媽媽有九個都有經歷過:前一秒孩子們還在相親相愛,後一秒就畫風突變干起了架的事情。

孩子在慢慢長大,小寶也逐漸會學著老大的樣子表達自己、提出要求、解決問題,所以,當爸媽的,不要輕易去當孩子們的「法官」,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互助、和諧共處。

孩子遠比家長想像的懂事,孩子的世界有他們的法則,放手讓他們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再說,哪家娃不是從小打到大的,長大以後,還不都是有趣的回憶?

對於父母來說,只有從孩子心理出發,儘可能地顧及兩個孩子的感受,從形式上和內心上都儘量保持公平公正,弱化二胎孩子之間的同胞競爭,才能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

今天,美媽為大家推薦的兩本繪本便是從孩子心理出發創作的二孩家庭的主題繪本,相信在家長們的積極引導和寬容接納下,孩子們會順利度過家庭新成員加入的心理震盪期,學會和家庭新成員和諧共處。


《我要收拾安東尼》:手足間的煩惱與快樂

《我要收拾安東尼》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有兄弟姐妹,亦或是曾向想像力尋求過保護和力量的人,都會從這本書中找到共鳴——

作為安東尼的弟弟,「我」總是被欺負、被冷落。而在等「我」到了六歲的幻想里,就變得處處都比安東尼強。這簡直是所有想打翻身仗的弟弟妹妹的真實心聲。

作者用幽默的語言和童趣爆棚的幻想畫面,真實再現手足相處的逗趣日常,以及多寶家庭的煩惱與快樂。

「不再長大的安東尼」的背後是沒有被破壞的、孩子氣的行為邏輯,畫家洛貝爾將這些想像處理得恰到好處,使整部作品熠熠閃光又溫情脈脈,讓孩子在孩子的年紀就像個孩子。

在種種惡作劇幻想的背後,長大的我們也能看透弟弟對哥哥的崇拜和喜歡,那個弱小的安東尼其實就是現實中的「我」,這提醒著家長榜樣崇拜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兄弟姐妹之間,常常打打鬧鬧,卻始終不離不棄。那種不需要刻意經營就天然存在的血脈親情,是屬於每個擁有它的人獨一無二的珍寶。

內容簡介:

我哥哥安東尼,會讀書了,可他一本也不肯給我讀。

他總是很嫌棄我的樣子,不讓我參與和同學的跳棋遊戲,也不肯借我他的大寶劍。

雖然,媽媽說,安東尼的內心最深處,是愛我的。

我不管,等我到了六歲,我要收拾安東尼。

安東尼會得風疹、腮腺炎、流感,爸爸只帶我一個人去看棒球比賽,媽媽只帶我去看花展,爺爺也只帶我去看電影。

安東尼就只能待在家裡。

等我到了六歲,我們比賽誰跳得高,誰跑得快。

當然都是我會贏。

等我到了六歲,我能讀紐約時報,安東尼還在看圖識字。

我知道怎麼削鉛筆,他就只會說:「應該怎麼做?」

我的個子比他高,我的力氣比他大,我的朋友比他多。

那樣的話,他不得不求我幫他拿鞋,羨慕我能做成他做不到的事。

不過此時此刻,安東尼正要把我趕出遊戲室。

哼,等我長到六歲,我要收拾安東尼!

社會會磨平我們的稜角,而孩子的「自我中心」在順應生長的階段也需要尊重和保護。

當下的安東尼和弟弟還不會相互遷就,但如果我們的父母能用智慧和包容去對待,就能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自我認知,構建起自身和世界的良好關係。

作者介紹:

【美】朱迪思·維奧斯特,美國作家、媒體撰稿人和心理學研究者,也是一位詩人。代表作《亞歷山大和倒霉、煩人、一點都不好、糟糕透頂的一天》獲得多項大獎並暢銷至今。作者還寫了一系列以亞歷山大為主角的圖畫書,均有不俗反響。

繪者介紹:

【美】艾諾·洛貝爾,美國知名童書作家,凱迪克大獎得主。他的作品總是溫情脈脈,故事性很強,趣味十足。代表作有「青蛙和蟾蜍」系列,其中《青蛙和蟾蜍——好朋友》榮獲1971年凱迪克大獎銀獎。

譯者:周英


《我那不可愛的妹妹》:融融兄妹情

我妹妹特別喜歡一本叫《我那可愛的妹妹》的圖畫書,明明她自己一點都不可愛。哇啦哇啦,吵得要命,還多嘴多舌,真是讓人受不了。如果我妹妹是一本圖畫書的話,書名肯定就是《我那不可愛的妹妹》!

別看哥哥平時對妹妹嫌棄的要命,但這卻是一個精準刻畫兒童心理的溫馨故事,可愛的畫面與幽默的語言,描繪出了與兄弟姐妹相伴成長的幸福與快樂。天真爛漫的繪畫風格與極強的畫面表現力,讓人仿佛能聽到主人公說話的聲音,尤其能讓二孩家庭的孩子產生共鳴,同樣能讓獨生子女感受到閱讀樂趣。

這是一個兄妹情深的幽默繪本,它會讓孩子學會珍惜來自兄弟姐妹的陪伴,啟發孩子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

內容簡介:

她剛上一年級,在一年級三班,名字叫麻穗。

不幸的是,她的教室緊挨著我的教室。

一下課,她就會衝進來。

「哥哥,哥哥——!」

她哇啦哇啦,吵得要命!

「這是我哥哥畫的畫,他畫得第一好,對不對?」

還多嘴多舌!

「校長校長,是因為我上一年級了,哥哥才上二年級的嗎?」

平時總是這樣!

「哥哥,哥哥!」

「哥哥,哥哥,你在幹什麼呀?」

「呦,今天哥哥是值日生,哥哥加油!」

我受不了啦。

我受不了啦。

終於有一天,妹妹得了腮腺炎,一連好幾天沒法上學。

安靜,真好!

時間一天天過去,可為什么妹妹還沒好呢?哥哥已經有點不適應了。他該怎麼做呢?

作者簡介:

【日】濱田桂子,日本兒童出版美術家聯盟、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繪本《你出生的那一天》《跟我玩跟我玩,爸爸》《跟我玩跟我玩,媽媽》、《小薩與小娜》《和平是什麼?》《幼兒園裡我不哭》等。

譯者:彭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