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雄主陳霸先、侯景克星王僧辯:這對曾經的戰友為何反目成仇?

正史漫談 發佈 2021-10-19T18:27:06+00:00

占領建康城後的一天夜裡,隨軍出征的開府儀同三司王頒「發陳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即挖開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的陵墓、取出殘存屍骨、焚成灰燼後沖水喝下。

公元589年,隋滅陳。占領建康城後的一天夜裡,隨軍出征的開府儀同三司王頒「發陳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飲之」,即挖開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的陵墓、取出殘存屍骨、焚成灰燼後沖水喝下。

如此駭人聽聞的舉動,起因其實很單純: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在公元555年,王頒之父王僧辯被曾經的戰友——陳霸先誘殺。在除掉這位強勁對手後,陳霸先經過兩年奮戰,成功取代梁朝、建立陳朝。

但如果我們回看王、陳反目的來龍去脈,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鬥爭,雙方並無對錯之分;陳霸先甚至占據了民心與輿論優勢,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一戲劇性的事件,也是侯景之亂後劇烈動盪時代的縮影。

公元548,侯景帶著區區8000人起兵,卻令人意外地攻下了健康城。在這個過程中,梁朝暴露了自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統治群體的高度腐朽、巨大的貧富差距、嚴峻的階級矛盾......南朝本身的問題,最終都成了對侯景有利的武器。

這次戰亂,帶給梁朝的不僅僅是赤地千里、荒無人煙的慘狀,後續的影響更為致命:蕭氏宗室本就散布在各地掌握兵權,當侯景圍困建康時,湘東王蕭繹、河東王蕭譽、岳陽王蕭詧等人卻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梁武帝蕭衍被餓死後,這些子孫不僅不思平亂,反而執著於互相間的傾軋、內訌。

但在歷史上的任何危難時刻,都會湧現出一群敢於力挽狂瀾、力挑重擔的脊樑人物。在那個南朝的危亡關頭,脫穎而出的正是陳霸先、王僧辯。

當初侯景之亂爆發的消息傳到南疆時,出身貧寒、憑藉卓越戰功威震一方的陳霸先立即著手北上勤王,但卻遭到了來自各方的掣肘,廣州刺史元景仲、南梁宗室蕭勃先後阻止他北上。無奈的陳霸先只好派人前往江陵,投到蕭衍的第七子、湘東王蕭繹麾下,以實現自己的救國抱負。

公元550年,陳霸先率軍出發,沿路披荊斬棘,先擊敗蕭勃部將的攔截,後戰勝侯景一黨李遷仕,終於在下一年順利往北推進,目標直指侯景。

就在同時期,為了迎戰西進的侯景,湘東王蕭繹派部將王僧辯等人率軍東進,並在巴陵(今湖南岳陽)、郢州(今湖北武漢)一帶擊敗侯景主力軍,逼迫對方由攻轉守,戰場局勢發生了逆轉。

王僧辯,本為鮮卑烏丸氏後人,其家族曾在北魏世代為官。南梁初期,他跟隨父親王神念南投,常年為湘東王蕭繹服務。

當初侯景之亂爆發時,蕭繹曾派王憎辯率領一萬軍隊前去勤王。但當他們趕到時,建康城已陷落、梁武帝已死。隨後,實力強勁的蕭繹與蕭譽、蕭詧展開了皇位爭奪戰,讓侯景得以繼續肆虐。

不久,隨著侯景號稱20萬的大軍西上,軍事才華出眾的王僧辯被賦予重任,在取得巴陵守衛戰的勝利後,他率軍乘勝東下、收復江州和郢州,劍指建康城。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以東),他與陳霸先的勤王軍隊實現了會師。

王、陳二人的軍事才能同樣出色,但初次見面,他們的格局立即呈現出高下之分。

起初,由於陳霸先早已名聲在外,引起了王僧辯的畏忌。得知友軍缺糧,陳霸先大度地從自己的五十萬石軍糧拿出30萬石送給對方,這不僅改變了王僧辯對自己的看法,也讓整支西路軍對自己頓生好感。

公元552年,兩軍齊心協力,經過艱苦卓越的血戰,終於徹底摧毀了兇殘的侯景勢力。隨後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是為梁元帝。他論功欣賞,王僧辯被提拔為司徒、鎮衛將軍,陳霸先為征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正當王、陳二人在東邊收拾殘局、抵抗北齊入侵時,西邊的蕭繹卻惹上了大麻煩。

首先,蕭繹即帝位之前,成都的武陵王蕭紀已稱帝於益州。為了爭奪正統身份,他調動兵馬與蕭繹爭鋒,後者情急之下竟向西魏求援。這對宇文泰而言,無異於天上掉餡餅,他派尉遲迥趁虛而入,輕鬆吞併了蜀地。

此後,戰勝了兄弟的蕭繹卻好了傷疤忘了疼,他對宇文泰翻臉不認人,結果迎來了西魏5萬兵馬的強攻。當時的王僧辯、陳霸先遠水救不了近火,江陵淪陷、蕭繹被殺。隨後,宇文泰扶植梁朝岳陽王蕭詧為傀儡,把江陵彈丸之地劃給其統治,這就是西魏的附庸政權西梁。

在這種情況下,身在東線的王僧辯、陳霸先就成了無主之將。面臨西、北兩大強敵,二人一度齊心協力,擁立其子蕭方智為帝。但不久就因利益與立場問題分道揚鑣。

下一年(公元555年),趁火打劫的北齊發動大軍護送蕭衍侄子蕭淵明(早年間被北齊俘虜)南歸,意圖扶植一個親近自己的傀儡皇帝。

這種動作,無異於「掩耳盜鈴」,名為護送、實際上就是入侵。王僧辯試圖抵抗,但卻胳膊扭不過大腿,在對方答應保證蕭方智當太子後,他接納了蕭淵明。

在當了多年的俘虜後,蕭淵明竟逆襲成了皇帝,隨後他任命王僧辯為大司馬、陳霸先為侍中。

在這種情況下,南梁實際上已成了北齊的附庸國。面對這種屈辱,無數江南血性男兒義憤填膺,其中自然以陳霸先為代表。

當初,由於聯手滅掉強敵侯景,王、陳二人「情好甚篤」,甚至結成了兒女親家。但當王僧辯決心接受蕭淵明時,兩人出現了裂痕,陳霸先激烈反對,先後四次派人前去苦口婆心勸說,卻沒有起到絲毫效果。

這也讓本就雄心勃勃的陳霸先找到了藉口,他抓住王僧辯犯下的致命錯誤,開展了秘密而又全面的準備工作,目標直指曾經的親密戰友。

王僧辯錯在哪裡?

第一,他廢除了舊主蕭繹的直系兒子蕭方智,擁立具有北齊背景、且非梁武帝直系出身的蕭淵明為帝,這屬於嚴重的政治錯誤;

第二,王僧辯是鮮卑烏丸氏人。

當初西晉滅亡、衣冠南渡,雖然北方各股勢力你來我往、政權頻繁更迭,但從整體的格局而言,南北對立已成常態;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模式更是常態化。

但縱觀過去的200多年來,南朝雖整體上進攻乏力,自保卻從沒成過大問題,甚至在劉裕、桓溫時代,還能偶爾創造主動成功北伐的壯舉。

時至今日,卻是罕見的空前屈辱期:把江南攪得遍地廢墟的侯景本是羯人,西梁傀儡政權的蕭詧是鮮卑化匈奴人宇文泰所立,如今蕭淵明又依靠鮮卑化漢人高洋的支持登堂入室,眼見南朝被逐漸蠶食、控制,這讓那些以文明正統自居的軍民情何以堪?

陳霸先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他對南朝將士慷慨激昂:「王公一旦改圖,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為乎!」即把除掉王僧辯與抵禦外侮之間劃等號,成功地占據了輿論優勢。

不久後,陳霸先與親信侯安都、周文育、徐度等人密謀後,連夜在石頭城(健康外圍)襲殺王僧辯父子。隨後他廢黜蕭淵明、迎回蕭方智為帝,自己則擔任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了南梁實權。

對內擁立正統皇帝、對外舉起御辱大旗,陳霸先打出了一手出色的政治牌。隨後,他一邊剷除國內異己,一邊親自率軍抵抗強大的北齊。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面對來勢洶洶、實力強勁的齊軍,陳霸先團結所有力量,沉著應對,鼓舞將士,雙方在淮河以北展開血戰時,南朝百姓隔河圍觀、歡呼加油聲震天動地。

依靠天時、地利、人和,陳霸先外退強敵、內平叛軍,在公元557年建立陳朝,並且留下了自力更生、頑強奮戰的政治遺產,讓國土狹小的陳朝在敵我實力差距空前懸殊的情況下支撐了30多年。

在能人層出不窮的南北朝時期,南方帝王中最受肯定的只有倆人:一個是「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劉裕,另一位就是陳霸先。

而且,陳霸先的功績尤其難能可貴:南朝面臨內外交困的空前浩劫,丟掉了半壁江山;在這百年難遇的生死存亡之際,出身微寒的他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守住了南朝的半壁江山,令後人敬佩不已。當然了,當時的南北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但在其位、謀其政,任何努力奮鬥的人物配得上尊重。

另一方面,曾經與陳霸先並肩戰鬥的王僧辯同樣優秀,可惜他的格局、戰鬥意志存在巨大缺陷,沒有意識到時代大潮下軍心、民心所向,不幸地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