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奇妙游與河南衛視第三次商榷,知錯能改,但不能只改小不改大

馬慶雲 發佈 2021-10-20T09:48:44+00:00

10月20日,有網友告知,河南衛視的《重陽奇妙游》已經悄悄更改了一處我指出的錯誤。我曾行文指出,「汝陽人」是不正確的,不僅不符合節目當中援引的著作記載,而且不符合汝南在歷史上的稱謂對應。

10月20日,有網友告知,河南衛視的《重陽奇妙游》已經悄悄更改了一處我指出的錯誤。在河南衛視電視台播出的版本當中,主人公桓景被稱呼為「汝陽人」。我曾行文指出,「汝陽人」是不正確的,不僅不符合節目當中援引的著作記載,而且不符合汝南在歷史上的稱謂對應。

在我與河南衛視商榷這個知識點的首篇文章發布之後,大半夜的,一群「帳號」到我文章後邊,「顛倒黑白」,愣說不符合原著記載沒關係,把「汝南」稱為「汝陽」也沒有問題。我則寫了第二篇商榷的文章,繼續批評這批「帳號」,並且給它們科普,汝南的稱謂,起源於漢代,一直到了隋煬帝時期,才改名叫汝陽,到了二十世紀初,則又改回了汝南的稱謂。主人公桓景作為小說人物,對應的朝代是東漢,所以,當時的汝南,就是叫汝南,河南衛視節目當中稱之為「汝陽人」是典型性的錯誤。

兩篇商榷文章發出之後,依舊有零星「帳號」繼續「胡攪蠻纏」,我則對其視而不見了。好在,河南衛視知錯能改,在《重陽奇妙游》的網絡播出版本當中,把「汝陽」的這個錯誤,更改為了正確的「汝南」稱謂。河南衛視的這次知錯能改,顯然已經可以很好地回應那些「顛倒黑白」的「帳號」了,文化常識,不是「胡攪蠻纏」就可以顛倒的。這批幫著河南衛視「狡辯」的「帳號」,似乎可以「閉嘴」了。

不過,我在前兩次的商榷文章當中,並非只提出了一個錯誤內容上的商榷,而是提出了兩項。河南衛視這次知錯能改,只修改了其中一個錯誤。而另一個錯誤,我個人認為,更加嚴重,這才是最應該引起河南衛視重視的。我們先來說說河南衛視《重陽奇妙游》當中的另一個錯誤。

在《重陽奇妙游》的節目當中,有這樣的開場白:

據《續齊諧記》記載,很久以前,汝陽有個叫桓景的人,家鄉突遭瘟疫,乾川混沌,氣象詭譎,他必須尋著瑞鳥的指引,找到一個名叫費長房的術士,穿上盔甲,拿到降妖青龍劍,承載著希望及光明,在陽極必變的重九這天,披風斬瘟魔,還天地一片清朗。

而《續齊諧記》當中,關於桓景,到底有什麼內容呢?翻開這部古代志怪小說一查,其實只有短短的這麼幾句話: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顯然,在《續齊諧記》當中,並沒有桓景跟隨瑞鳥的指引,穿上盔甲,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等等內容。換言之,這些內容,並非出自《續齊諧記》。河南衛視在自己的節目當中,把這些古代志怪小說當中沒有的內容,硬說成是出自《續齊諧記》,顯然是非常明顯的錯誤。這樣的錯誤,若是發生在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當中,答辯肯定是過不去的,更不用談什麼碩士生、博士生了。原著有什麼,你就說什麼,原著沒有的,你自己編的,千萬不能說是古籍當中有的。這是學術常識。

那麼,第一個說桓景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的是誰呢?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一周左右的時間了。我查閱了很多古籍資料,更是求學了好幾位古文獻方面的師友。大家都說,在古籍當中,根本找不到桓景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的記載。我們大家都懷疑,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才有的胡編亂造。

從網際網路上查詢,這段桓景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的內容,最早出現在2015年前後,標註的作者,是某位網站的記者。這就可笑了。當時的那篇文章,確實說桓景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之類了,並且說這個故事,出自《續齊諧記》。顯然,我們找出《續齊諧記》一對照,就會發現,他胡說呢,人家原著小說根本沒那些事兒。

這件事情,其實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思考:有關文化內容的節目創作編排,千萬不能在網際網路上「望文生義」,覺得有人這麼寫過,就是對的了,就不求證原著了。就像這次的桓景披風斬瘟魔的笑話,古籍當中,沒有任何記載(若是有,還望方家留言教育我),竟然是現代人在網際網路上胡編亂造的,而這種胡編亂造,竟然以訛傳訛,被河南衛視做成文化節目,「最終落實」了。

我屢次與河南衛視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商榷,最大的初衷就是,衛視平台肩負了重要的社會責任,把一個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內容「落實」之後,會對後來的文化造成惡劣影響。學術研究,最應該肩負一個底線,那就是,不造謠,不傳謠。文化節目的製作,亦然。這種以訛傳訛的態度,容易對後面的文化研究,造成巨大困擾。

比如,百年之後,我們的學者們研究重陽文化,發現河南衛視的《重陽奇妙游》當中說,桓景拿著降妖青龍劍披風斬瘟魔了。可是,翻開原著小說一查,《續齊諧記》裡邊竟然沒有這段內容。百年之後的學者們,可能就會困惑了,就會懷疑,是不是在百年之前的《續齊諧記》版本當中,真的有披風斬瘟魔,而到了我們這裡,丟失了呢。我們的學術研究上,這種以訛傳訛造成後世學問研究困惑的例子,不勝枚舉。

所以我堅持認為,這個「以訛傳訛」,才是河南衛視《重陽奇妙游》的最大錯誤,應該儘快改正才是。衛視節目,肩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真的不是面子不面子的事情,不能為了面子,對後世造成學術困擾。我們這一代人,做文化,做節目,要秉持有一說一原則。想說自己的生發內容,千萬不要打著古籍的旗號。大大方方說,那是自己編造的,即可。

如是,是我對河南衛視《重陽奇妙游》的第三次商榷,希望其能儘快刪除節目開篇的這段「胡編亂造」。(文/馬慶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