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半壁江山,司馬炎篡魏得天下,為何司馬氏罵名卻大很多?

宋安之 發佈 2021-10-20T15:48:26+00:00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分別是魏蜀吳,其中魏國最強大,由曹操開基,至第二代曹丕正式篡漢立國,蜀漢則是草鞋天子劉備開國,劉備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代表了當時漢室之延續希望,吳國是江東小霸王孫策所開基,被刺殺後,再由其弟孫權發揚光大,一度使得梟雄曹操無可奈何,所以酸溜溜地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固然是在誇讚孫權,但是如此誇獎,就多少有些腹黑占便宜了。


三國最終歸於晉,由曹魏權臣司馬懿開始,司馬氏歷經三代四人,到了第三代司馬炎時篡位立晉,最終西晉一統三國。


在這段亂世之中,有著兩次謀朝篡位,分別是曹丕篡漢,曹魏擁有半壁江山,再之後是司馬炎篡魏立晉,再以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家底為基礎,最終得了整個天下。


以篡位之後成果來說,曹魏是半壁江山,司馬晉是整個天下,司馬晉是更勝一籌。


但以後世評價來說,曹魏篡漢立國固然罵名不少,但對比司馬晉篡魏立國的一片罵聲,甚至是為很多人所不齒來說,這罵名就小了太多太多,而且似乎更是讓人可以接受,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其中具體原因



一、兩者同為篡位,但曹魏是靠自身打天下再篡漢,司馬晉則是竊取曹魏成果方才開國。


曹魏和司馬晉雖同為謀朝篡位,但是兩者之間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曹操雖為漢臣,但在曹操崛起的年代,東漢其實已經是名存實亡,漢獻帝空有皇帝之名,卻無兵無權,在各路軍閥混戰之下過的日子也很悲催,一度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迎接漢獻帝,主要是想靠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為自己造勢,使自己在合法性上具有絕對優勢,但也僅此而已,在實力發展上,在擴充地盤上,最終打下半壁江山,都是曹操一步一個腳印地拼出來的。


以臣子身份來說,曹操架空漢獻帝的確不光彩,但實際來說,當時東漢已經名存實亡,曹操靠自己打天下,進一步說,是個有野心有能力的人,都不可能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退一步說,即使他不想當皇帝,那群追隨他的文臣武將也不會同意,畢竟這群人也指望著成為開國功臣,更上一層樓的。


而且漢獻帝落到別的軍閥手中,其實也一個樣,還不一定會享受到曹操給予他的待遇,如果再遇上不喜歡「挾天子以令諸侯」方式,只喜歡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一步到位的軍閥,那麼很有可能漢獻帝沒有利用價值以後就被殺了。


再反觀司馬懿,他積蓄力量,擴建勢力,可並非如同曹操那般是靠自己打拼,他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一步步被重用,自己位高權重,在朝廷中培養扶持自己的勢力,到了曹叡臨終之際,更是成為託孤大臣。



到了魏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曹爽專擅朝政,打壓異己,司馬懿自然是被打壓的沒有實權,甚至還要藉故裝病躲避,等到曹爽陪魏帝曹芳離開洛陽至高平陵掃墓,司馬懿是趁機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的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是為高平陵之變。


身為託孤大臣,曹爽沒有恪守人臣本分,可是司馬懿更有問題,除掉曹爽以後,居然比曹爽更加過分,沒有撥亂反正,支持皇帝親政,也不像西漢權臣霍光那般,雖掌握天子之權,但並沒有讓後人取而代之的謀劃,而是直接架空魏帝曹芳,是掌握了大權,再開始謀劃司馬氏篡魏,使得自己死後,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掌曹魏大權,最終在孫子司馬炎時期曹魏立晉。


可以說司馬晉的江山,不同於曹魏那般是曹操自己拼出來的江山,而是司馬懿身為曹魏大臣,依靠陰謀詭計竊取了曹魏大權,然後三代人一步步加深對曹魏政權控制,一步步以竊取曹魏的成果來統一三國的,這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一個是靠自己打天下,一個是靠陰謀詭計竊取別人江山,一開始就是極其不光彩的。


當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長壽多麼重要,司馬懿雖有大才,但面對雄才大略的曹操,那就是老鼠面對貓,根本掀不起風浪,即使後面的曹丕和曹叡二帝也可以壓制住司馬懿,奈何他們都不是長壽之人,被司馬懿一人熬死三代人,頗有些「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感覺,使得司馬懿笑到最後奪取了大權。



二、以成果來說,司馬晉雖然更進一步,但並沒有持續下去,還引發更大的亂世。


歷朝歷代,開國過程中投機取巧的,不光彩的,不說常見,但也有不少,司馬晉開國不光彩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個例,為何司馬晉的評價卻非常不好,留下一片罵名呢?


是因為一開始光彩不光彩雖然重要,但即使不光彩,只要後面干出一番成績,創下一個盛世,使得天下享有長久和平,那評價肯定不會差,但如果開頭不光彩,後面又是一塌糊塗,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那麼肯定是評價很不好,西晉就是這般情況。


以成果來說,雖然司馬氏篡位以後,統一了三國,但是統一以後,並沒有蒸蒸日上,反而因為藩王權力太大,引發了八王之亂,更是使得北方的遊牧民族趁機南下滅晉,西晉大一統天下僅僅36年便滅亡,而且不同於秦朝、隋朝這種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雖然政權短暫,但是為下一個朝代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了其後輝煌強盛的漢朝、唐朝,西晉則是滅亡以後留下一個爛攤子,留下一個比三國亂世還要亂的大亂世,其惡劣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更是使得其後一直處於南北對立分裂狀態,差點打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奠定後世不斷大一統格局,直到近300年以後,隋朝才重新統一,結束了這漫長的分裂局面。


再反觀曹魏政權,雖然只是得了半壁江山,但曹魏身為三國第一強國,給西晉留下了強大厚實的家底,奠定了之後西晉大一統的格局,光是這點就比西晉強了太多,有若雲泥之別。



三、對於前朝皇室,曹魏明顯更好。


曹操迎接漢獻帝以後,雖然漢獻帝依舊沒有實權,但平心而論曹操對漢獻帝也勉強說得過去,像殺伏皇后等,起因是因伏皇后想要圖謀除掉曹操,雖然沒有實施,而且曹操也沒有像董卓一般廢殺漢獻帝再立一個宗室成員為皇帝,還將自己女兒曹節立為漢獻帝皇后,雖有監視加深控制之意,但也真是捨得。


到了曹丕篡位,逼迫漢獻帝禪位時,給予的待遇也很不錯,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內奉漢正朔和服色,建宗廟以奉漢祀,還客氣的說道:「天下的好東西,我可以跟你一起享受」。


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期的青龍二年,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親率群臣哭祭,以漢天子禮儀葬劉協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下葬時魏明帝是「制錫衰弁絰,哭之慟」


可以說曹丕這樣開了一個好的先河,就是善待前朝皇室,善待亡國之君,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直到東晉滅亡時,宋武帝劉裕不按套路出牌,殺死二帝,開了一個惡例,從此王朝更迭是血腥殘忍的,對於前朝亡國之君,往往都是要殺掉以絕後患,有時甚至對於前朝皇室都是大肆殺戮,力求斬草除根,也就是在宋太祖趙匡胤時代,對於亡國之君還可以。


雖然西晉對於曹魏亡國之君曹奐也是有模有樣的善待,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曹魏政權初期的制度,還可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



不過曹奐死後,並沒有享受到漢獻帝劉協死後的待遇,有可能是受到當時八王之亂影響,不過確實沒有享受到。


再往前說,司馬氏一族對於曹魏皇帝,可不像曹操和曹丕父子那般,而且更咄咄逼人,所以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魏帝曹芳不聽話就廢掉,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年輕氣盛的曹髦不甘做傀儡皇帝,率領親兵討伐司馬昭,司馬昭不敢出面,遂讓親信賈充派遣武士成濟殺死曹髦,事後成濟被處死,而司馬家族一點牽連都沒有受到,都懶得推出一個有地位的替罪羊出來平息眾怒,然後再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


可以說雖然同樣篡位,但是曹氏對前朝皇室和亡國之君更好剛厚道,比之司馬氏廢不聽話的曹魏皇帝,乃至授意屬下殺掉反抗的曹魏皇帝,要好太多了。


最後總結來說,曹魏是自己打江山,滅亡以後也沒有大亂世,反而是給後面西晉留下統一三國的堅實基礎,對於前朝皇帝也不錯,司馬晉則是靠著陰謀詭計立國,滅亡以後更是留下前所未有的大亂世,對於前朝皇帝也不如曹魏,所以自然留下罵名一片,是讓人所不齒的,這麼一對比,曹丕篡漢,雖然也是不光彩,但就沒有那麼多罵名,也更讓人容易接受。


也許是開頭可恥,結束更是留下大亂世,往前往後都是不光彩的,所以西晉僅僅立國51年便亡國,到了東晉不只是司馬睿成為最弱勢開國皇帝,司馬氏皇權更是受制於門閥世家,憋屈103年以後亡國,司馬氏作為皇族大姓,最終湮滅於南北朝的動盪混亂之中,徹底泯然眾人矣,沒有留下熱血沸騰的高歌猛進故事,而是留下了一地雞毛,充滿了陰謀、內亂、悲劇、恥辱。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