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呈現我們如何對抗抑鬱這條「黑狗」,這部央視紀錄片值得一看

周到客戶端 發佈 2021-10-19T01:35:43+00:00

「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因為這句邱吉爾的名言,「黑狗」成了如今「抑鬱症」的代名詞。如果抑鬱找上門來,你怎麼辦?最近,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了系列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這部6集紀錄片,雖然每集僅有25分鐘,卻歷經兩年才最終完成。

「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因為這句邱吉爾的名言,「黑狗」成了如今「抑鬱症」的代名詞。

如果抑鬱找上門來,你怎麼辦?

最近,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了系列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這部6集紀錄片,雖然每集僅有25分鐘,卻歷經兩年才最終完成。

該片全景展現了中國對抗抑鬱疾病、促進精神健康工作的成就,講述了積極推進心理與精神健康相關工作的人物故事,探索了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角度呈現對抗抑鬱最可執行的路徑和方法,呼籲全社會關愛抑鬱症患者,讓溫暖的陽光照亮每個人的心房。

六集節目從《少年已知愁滋味》《她們》《步入老年》《或許,你也有條黑狗》《堅持,再堅持一下》《尋找精準醫學之路》這六個方面切入,講述了一個個觸動人心的人物故事。

其中,在《步入老年》中,多位老年患者的故事引發討論——

2011年,毛愛珍的兒子因抑鬱症辭世,她震驚、悲痛、四處探問這種疾病的究竟。她想,只有健康地活下去,才是在天堂的兒子對她的期望。

為此,毛愛珍決定要為抑鬱症患者群體做點什麼,她組織社群,鼓勵大家要動起來,跑步、跳舞、唱歌。「你要找到你的一種愛好,你這心裡就不空虛,你就會有一個目標,就會有積極的行動力。」

毛愛珍籌建了全國首個抗郁網絡平台。2021年3月疫情稍微緩解,她便聯合線上線下開始籌辦百城萬人跑步活動進行推廣。在隨後三個月的時間裡,從北京到貴陽、到深圳、到杭州,全國線上線下3萬多人報名參加,一起打卡跑完了138萬公里。

也是在毛愛珍的帶動下,同樣意外喪子的老袁,在確診抑鬱症後,開始學吹薩克斯管,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不僅是老人,身患抑鬱症的青少年們更讓人揪心。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盼。但過高的壓力,很可能讓孩子遭遇情緒危機。

紀錄片裡,尖子生鍾華的父母,在女兒最絕望時,選擇耐心傾聽女兒的焦慮,並最終決定讓女兒這個班裡的學習尖子休學就醫。「當時這句話等於是救了她一條命,因為她當時就在想,如果我像其他家長似的說你就是一個矯情……她可能當時就從窗戶上跳出去了。」

除了一個個案例故事,《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也展現了醫學界和科學界努力攻克抑鬱疾病的科研實踐。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擅長精神藥物的臨床試驗和臨床開發,長期從事心境障礙臨床研究,對以抑鬱症作為最常見表現的心境障礙學科發展的現狀及趨勢有系統、深刻的理解。他以抑鬱症早期標準化綜合治療模型和抑鬱症臨床治療學為主要方向,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抑鬱症「量化治療」理念,並率先在中國人群中驗證了量化治療技術的療效與安全性,初步建立了心境障礙患者的自我評估體系。

北京郵電大學的陳東浩帶領團隊對抑鬱患者的微表情進行大數據研究,希望以此來輔助醫生對抑鬱疾病的診斷與跟隨治療;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黃超蘭教授帶領團隊,正在用質譜技術分析描繪抑鬱症患者血樣中的蛋白特性……《我們如何對抗抑鬱》通過科學路徑和行為實踐多個層面,通過一個個抑鬱症患者逐漸康復的個案,以及一個個富有愛心致力於拯救抑鬱患者的暖心人物事跡,跟蹤記錄了醫務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展現了醫學與科學的進步,讓全社會建立信心,改變抑鬱疾病患者最初的茫然、慌亂、絕望,給他們勇氣和力量,給患者家庭和親人帶來希望。

當然,抑鬱症這樣的題材,在拍攝時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從內容呈現上看,《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嚴格遵守隱私權保護規則,即使表現醫院和病房的全景時,也不出現患者的正面,只出現側影或背影。

不僅如此,整體節目表現充滿關懷與明亮,既遵循真實呈現的美學,在敘事上也採用多景別,通過對話、音樂、音響等視聽元素,以過去時態塑造一個封閉的病患自閉時空;而在呈現危機干預和痊癒過程時,紀錄片營造的是一個現在時態開放的空間和氛圍。

《我們如何對抗抑鬱》既不過分渲染憂傷,又讓觀眾和人物深切共鳴,藝術化的表達讓「抑鬱症」化艱澀為生動,化陌生感為共鳴點,可視、可感,讓故事更飽滿,因而極具共情震撼力。

作為中國首部大體量、全方位解讀抑鬱的紀錄片作品,《我們如何對抗抑鬱》通過創新表達,直面社會痛點,積極關照社會生活,充滿人文關懷,定格了一個個對抗抑鬱的動人故事。而該片小中見大地彰顯了我國對抗抑鬱症的集體努力,也傳遞出中國對弱勢群體充滿人文關懷的國際形象,成功拓展紀錄片題材範圍、積極介入生活的有益嘗試。

來源:周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