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小國扼住美國命門?1.16億雙耐克無法交貨,越南怎麼了?

大貓財經 發佈 2021-10-19T02:50:08+00:00

尤其是在貿易摩擦的那幾年裡,他們承接了不少國內遷出的產業、產線,2019年的出口貿易總額2642.73億美元、差不多是2010年的四倍。

作者|貓哥

來源|大貓財經

01

前幾年,網上流傳過一陣子「越南製造威脅論」。

為啥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越南的外貿搞得挺不錯。尤其是在貿易摩擦的那幾年裡,他們承接了不少國內遷出的產業、產線,2019年的出口貿易總額2642.73億美元、差不多是2010年的四倍。

其實從中低端製造業的角度來看,越南的優勢還挺明顯的。

別看越南人口僅有9300萬左右,但是人家的青壯年勞動力占比超過50%、大部還是二三十歲的80、90後,人口結構年輕、用工成本低廉、關鍵識字率還不低,活脫脫就是咱們八九十年代的翻版。

之前海運啥的也方便,很多跨國企業根本不鳥坐地起價的房東。人家想得很清楚,與其忍受高地租對利潤的侵蝕,不如早早「舉家南遷」到更便宜的東南亞去。

最起碼,三星就這麼幹了——

早幾年的時候,三星在大陸的手機廠還有三個,分別設在天津、深圳和惠州。18年深圳工廠整體裁撤、2019年最後的惠州手機工廠停產,後來連僅剩的電腦、電視組裝廠也要保不住了。

搬到哪去了呢?越南。2019年,三星在越南的四家子公司合計營收658億美元、手機產能占比更是從2012年的29%攀升到了50%,有點可怕。

等到了鞋服之類的輕工業製造領域,這個趨勢就更誇張了。

根據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的統計數據,現如今越南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鞋服供應商。比如說耐克,他們家就有超過50%的鞋子和30%的服裝都是在越南工廠生產的,你想不買越南貨都難。

02

利用人口紅利承接中低端製造業,緊接著再搞產業升級,這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熟悉?

你別說,其實在很多人眼裡,越南的發展路徑還真有點「摸著中國過河」的味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越南外部矛盾不斷,內部供需錯配和物價闖關失敗導致通貨膨脹,稱得上是民生凋敝,被同在東南亞的亞洲四小虎遠遠甩在身後。

怎麼辦呢?大家一琢磨,還是學中國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越南的社科院在1991年專門出版了一本《在改革道路上的中國》,直言當代中國是頭等重要的研究對象,可見其所受影響的潛移默化。

說句實話,學習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比如私有化改革、開放市場、動員一切力量吸引境外資本,再比如處置喪失活力的國企、逐步放開農副產品和日用及工業消費品的價格,甚至每年還會派人到咱們這考察,態度很誠懇。

儘管有些關鍵問題沒解決,但在越美關係正常化的大背景下,越南的發展速度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他們先是加入了東協和APEC,緊接著順利加入WTO,後來又在給企業減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比如在2016年發布新的減稅草案,除了將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由此前的20%下調至17%,年營業額不超過1000億越南盾的企業還可以免稅;

再比如大力發展經濟園區、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便利政策,除了在進出口稅收、企業所得稅等方面享受減免外,還可以在土地租金、信貸配給等方面享受優惠。

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對成本敏感的外資自然是趨之若鶩。

03

最近幾年,越南的經濟數據一直都比較亮眼。

藉助全球產業轉移的東風,越南GDP增速從2012年的5.03%漲到了2018年的7.08%,關鍵是增長勢頭還很持久。如果不換劇本的話,搞不好越南這時候已經開始搞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了。。。

不過還沒等這條路走通,他們自己就出了個大亂子。

至於原因嗎,那當然是因為肆虐的新冠疫情。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越南的防疫政策還是挺靠譜的。儘管他們研發疫苗差點意思,但最起碼的檢測和封禁還是做得很到位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越南才頂住了2020年的第一波疫情。

不過面對印度「養蠱」養出來的變異毒株,這一套就沒啥效果了。

原因也很簡單,這玩意的傳染性實在是太強了。之前的封鎖措施好歹還能控制一下疫情的傳播,現在倒好,廠區和宿舍往往一封鎖就開始搞「超級傳播」。

多重壓力之下,越南不得不冒著風險放鬆了之前的停產、限產措施。

不過這麼一來麻煩也跟著來了,好不容易熬到解封,200多萬工人又玩命一樣地往老家跑。考慮到越南脆弱的醫療系統和極其有限的疫苗接種率,你還真不能把這些人攔在城裡不讓走。

實在沒辦法了,像耐克、蘋果這樣的大客戶也只能跟著抓瞎。

根據華爾街一些機構的估計,目前大概有1.16億雙耐克鞋生產不出來;而iPhone13的產能也在這場供應鏈危機中深受打擊,實在是太難了。。。

04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轉移就成了一種稀鬆平常的趨勢。

尤其是在美國和日本的幾波貿易對抗之後,承接了半導體和汽車等產業的台灣和韓國等地爭先恐後地實現了經濟趕超,也培養出了不少像富士康和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

從這個角度來看,地處東南亞的越南也面臨著同樣的機遇。

不過在疫情之後,這個有限的時間窗口很快就要關閉了。

一方面,疫情之下的脆弱供應會加快訂單和產線從越南轉出的腳步。早在9月10日,一些商會代表就站出來表示,在越歐盟企業中有18%已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剩下的也在悄咪咪地觀望。

另一方面,越南本身的產業結構也不太健康,一些重要的設備及零部件仍過度依賴進口:

光是在2018年,他們就從中國進口了814億人民幣的機械設備;雖然電子設備也是越南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30%的智慧型手機零部件,以及70%的製造企業主要零部件仍然依賴中國供應。

他們倒不是不想發展重工業和高端製造業,主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上世紀的幾場戰爭不僅打碎了越南有限的工業底子,關鍵是拖慢了他們完成產業資本積累的進程;等到後來慌不擇路搞起開放市場的時候,國內企業已經來不及構建牢固的護城河了。

沒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隨意進出的外資不僅會推高資產泡沫、吸走大部分利潤,更會在關鍵時刻上房抽梯,今年越南股市的大起大落就是最好的見證。

最起碼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所謂的「越南製造威脅論」已經不攻自破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