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蛤蟆先生一些時間,發現深處的自己

經濟觀察報 發佈 2021-10-24T01:08:32+00:00

這或許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態,每天疲於生活,卻鮮有時間俯瞰自己的內心。同樣出自編輯周喆之手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能聊聊》,則是在心理師角度展開的講述,作者洛莉以第一人稱敘事的視角,開放了自己的諮詢室,也打開了自己的內心,或許你會發現,諮詢室里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很像…

江雨/文 工作忙忙碌碌,生活紛紛擾擾,霓虹燈黯淡後,夜越深越清醒,茫然之中伴著失落、不解,亦或是其他難以名狀的情緒。

這或許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態,每天疲於生活,卻鮮有時間俯瞰自己的內心。於是乎,壓力之下頭髮日漸稀疏,波折之後情緒轉向抑鬱。

或許,該找個時間,和自己談談。

心理諮詢師像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自己的內心。但生活中,似乎少有人去邁出那一步——向一個陌生人敞開自己。

如果覺得第一步很難,不妨從讀他人的故事做起,好的心理學書籍亦可以成為探索自己之路上的最佳交通工具之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可愛小書,來自著名童話《柳林風聲》裡的動物主人公蛤蟆,在突然陷入爆發式的消極情緒中後,開啟了為期十次的心理諮詢之旅;同樣出自編輯周喆之手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能聊聊》,則是在心理師角度展開的講述,作者洛莉以第一人稱敘事的視角,開放了自己的諮詢室,也打開了自己的內心,或許你會發現,諮詢室里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很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作者: 【英】羅伯特·戴博德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麥文化

譯者: 陳贏

出版時間: 2020-8-1

善待自己

河岸的天氣漸漸變了,空氣總瀰漫著一絲前所未有的不祥氣息。烏雲陰沉地籠罩著田野,黑壓壓的,令人不安……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富二代,惹出過麻煩和笑話。但此刻,正如他生活的環境一樣,蛤蟆整個人變得沒了生氣。他陷入爆發式的消極情緒中: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自我評價降低、狀態低迷,覺得身邊的朋友都對不起他,同時感受到難以控制的悲傷。

儘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主人公是一隻蛤蟆,但在翻看不久後,他所處的狀態總能讓人產生共情和代入感,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經歷掙扎、無助、絕望和悲傷,突然間對周圍失去興趣,甚至不理解別人和身邊的一切。

這個時候的蛤蟆不自信,甚至一度想把自己喜歡的社會職位拱手相讓給獾;有時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一度想過要自殺。

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本書里的故事則更為直接,洛莉諮詢室有四個來訪者:

第一個來訪者約翰,一名四十多歲的資深好萊塢編劇,一貫自以為是,「蠢貨」永遠掛在嘴邊。他總是對人嘲諷以待、滿嘴粗話,以此拒絕別人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但在層層遮掩之下,他其實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愛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一條撿來的狗。這些背後,是他不可磨滅的傷口:六歲時他在家裡等著母親,但她卻永遠沒再回來。成年後的約翰不幸又一次遭遇滅頂之災,幾乎崩潰掉,從此成為了一個情感上不能自理的人。

第二個來訪者叫朱莉,三十多歲,剛剛取得大學教職,新婚燕爾,但就在這些美好之中卻迎來了死神的光顧:她被診斷為癌症,且前後兩次發作。她面對著一邊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另一邊是有限的生命里對正常生活的留戀和嚮往。

第三個來訪者瑞塔,她六十九歲、離過三次婚,是一個對生活缺乏目標的人。她認為她從小就沒有被人真正愛過,每次離異後都變成孤家寡人。瑞塔曾默許丈夫家暴子女,導致幾個孩子全部有心理問題,甚至和她斷了聯繫。她沒有朋友,也沒有想做的事情,深陷孤獨絕望,她認為自己過去做了太多錯事,已經沒有機會彌補了,於是考慮在七十歲生日當天自殺。

第四個來訪者是二十多歲的夏洛特,她童年時缺乏安全感,成年後總是接連不斷地愛上不靠譜的男人。她每晚都會「小酌幾杯」,假裝自己沒有過分依賴酒精。其實,無論酒精、男人還是心理治療本身,都成了她的「癮」。

而諮詢室的主人洛莉自己,也是問題多多。洛莉有著順利的學業,工作也是自己所喜歡的,並且一個人擁有了一個孩子。就在孩子八歲時,洛莉準備和一切看上去完美的男友結婚——他們相處已有兩年,但卻突遭分手。情感的重創令洛莉無法自愈,她一邊要接待來訪者,一邊只能在冶療的間隙躲到洗手間哭花了妝。最後,她在朋友的建議下轉換了身份,找了一名心理治療師來解決自己的「情緒」難關。

失去自己所愛的人、年紀輕輕面對病魔、深度抑鬱失去活著的動力、面對情感的迷失,這些在生活中都常有發生,如何看待處在情緒泥潭中的自己,有些人會尋找出路,也有些人會徹底消沉。因此,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要善待那時的自己,如果不能自己走出來,就應像書里的主人公一樣,找諮詢師來撥開情緒的迷霧。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出版社: 果麥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譯者: 張含笑

出版時間: 2021-7

正視自己

羅伯特?戴博德對蛤蟆先生與心理諮詢師的十次面談寫得十分詳細,而其中的過程,使不少讀者深受啟發。

從詢問蛤蟆先生為何看心理醫生開始,蒼鷺給蛤蟆先生的治癒之旅打開了不一樣的開端——諮詢的意願一定是自發的,沒有人能逼你成長。

蛤蟆先生的第二次諮詢則從一個問題開始。你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如果有一種溫度計可以感受情緒的話,1為非常糟糕,甚至還有自殺的想法;最高為10,表示非常愉悅;那麼你會給自己打幾分?這個問題不妨拿來感受一下當下的自己,明確自己的狀態。

明確了情緒狀態之後,蛤蟆先生交代了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具體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問題,諮詢師蒼鷺一直幫助蛤蟆保持覺察:感受是什麼?經過積極的傾聽和不斷的發問,使得蛤蟆先生意識到自己處於「兒童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的後續諮詢則切入了書中的核心心理學知識——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和人生坐標,這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這裡先對自我狀態三位一體進行討論。

兒童自我狀態下,行為和感受像個孩子,擁有快樂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的基本情感。但是處在這個狀態里,就要像嬰兒一樣調整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狀態,這些狀態會像原子核一樣影響以後的行為。

父母自我狀態的人,行為表現像父母一樣,像父母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父母自我狀態的人喜歡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要求別人。

成人自我狀態則是最為理想的狀態,在這個狀態里,所有的知識點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不再被腦子裡的父母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能基於事實來行事。

釐清這三種人生狀態,可以使我們處在不同的情緒中時認清自己的狀態,提醒自己既不要像孩童一樣善於依賴,又不隨意向他人指手畫腳。準確的認識到自己人生狀態,還需要縱向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成長曆程,正視自己的童年,正視童年時發生的事情和經歷的情感,正視自己在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因為他們會變成成年後經常有的感受。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但大家的劇本其實差別不大,有的放矢地去探索缺失的部分,就能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正如洛莉的來訪者約翰,在觸碰到童年的記憶後才真正開始改變。

如何正確對待童年的心理痕跡,蒼鷺給蛤蟆的答案值得學習——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最終打破對過去每段經歷的依賴,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不責怪,而是負起責任來。

在蛤蟆與蒼鷺的面談過程中,人們身上常見的「討好型人格」、「無法表達憤怒」、「難以拒絕強勢者」、「自我審判」等現象也被提及,得以讓人們和蛤蟆先生一起在心理學角度探究這些傾向的成因,因而提高自己的人際相處技能,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

改變自己

在十次諮詢面談後,蛤蟆先生的情緒溫度計從1-2分升到了9分,洛莉諮詢室的來訪者們也都有了新的變化:約翰允許自己表現出痛苦和脆弱,允許別人接近他的內心,慢慢與痛苦和解;朱莉真切地與死亡對視,意識到至少這一刻她還可以大口地呼吸,並開始嘗試看似離譜的夢想;瑞塔學著放下悲傷和自責,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獨,她甚至遇到了浪漫愛情;夏洛特放下了「依賴者」的人設,終於自己掌握了人生的方向盤;而洛莉自己也在治療師的陪伴下,直面了「我的人生已經走完一半了」的恐懼。

誠然,無論身份背景有多相異,人類面對的煩惱其實都相通——愛與被愛、遺憾、選擇、控制、不確定、死亡,這些都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共同學習面對的議題。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都會有改變的衝動。然而改變卻並不容易。

正如溫德爾曾經對洛莉說:「生活的本質是變化,而人類的本性是抗拒變化。」變化常常伴隨著失去,變化常常意味著痛苦。正因如此,人們常常說著要去改變,卻依然駐足原地。有時候,是不願意觸碰心底深處的疤痕;有時候是不願意面對脆弱、無力的自己;有時候是不願意再一次卸下偽裝以至於傷痕累累。

但無論有多少種聲音在心底,都需要學習心理諮詢師,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困擾,驅散「主訴問題」背後的迷霧,直面內心深處的恐懼、無助、不安……然後與之握手言和。

在洛莉諮詢時,溫德爾曾讓她閉上眼睛想像這個畫面:一個囚犯在不停地搖著鐵欄杆,絕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實在他的左右兩邊都沒有欄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這個囚犯只需要往邊上走走就萬事大吉了,他卻還是瘋狂地搖著鐵欄杆。

有的時候,改變也很簡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