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日本的最大悲哀就在於:眼看中國在崛起,卻根本無能為力

靜夜史 發佈 2021-10-26T01:20:57+00:00

日本,一個令人咬牙切齒的國家。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在乘坐新幹線列車時,鄧小平感嘆道:「快得像風一樣」。

日本,一個令人咬牙切齒的國家。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在乘坐新幹線列車時,鄧小平感嘆道:「快得像風一樣」。

彼時的新中國剛剛走完建國30年工業積累階段,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格局變化展現出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強烈渴望和決心,鄧小平的出訪就是當時新中國求變求新的最好說明。而彼時的日本,在經歷了戰後20年的經濟復甦和騰飛後,GDP早已在1968年超越聯邦德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二號經濟強國。

此時的日本GDP高達0.98萬億美元,而新中國的GDP換算成聯合國推薦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則為0.22萬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4.45倍。

雖然GDP並不能作為綜合國力的全部證明,畢竟GDP和市場經濟掛鈎,最能體現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對決定綜合國力的第二產業則不夠可觀,比如日本綜合國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比計劃經濟的蘇聯更強大。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日本作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其經濟的高度繁榮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國人對日本的羨慕也是發自肺腑的。

但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濟發展也隨之一飛沖天,保持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而僅僅過了32年時間,中國的GDP就在2010年跑贏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GDP更是高達15.92萬億美元,而日本則為5.02萬億美元,中國是日本的3.17倍,且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從昔日的高山仰止到如今的踩在腳下,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差距在短短數十年時間就實現了逆轉,確實令世界始料未及,尤其是日本。而更令日本絕望的是,除了經濟的全面落後,日本在5G等新技術領域也表現出了越來越明顯的力不從心。

這無疑令日本如坐針氈,要知道,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歷史上的中日關係和平久於對抗,但5次戰爭無不刻骨銘心,即便是「蜻蜓點水」般的白江口之戰,也成為改變東北亞格局的重要事件。而至於近代以來的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就更讓本就劍拔弩張的中日兩國成為血海深仇的宿敵。

同在東亞的區位,使得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千百年來也確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但孤懸海外的島國環境,讓日本與中原王朝長期若即若離的同時,也有更多的機會脫胎換骨。

15世紀西歐各國掀起大航海時代之後,西方列強陸續崛起,並隨即開始了世界範圍內的殖民擴張,富庶的東亞自然不能倖免於難。

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美國佩里艦隊的出現令日本上下大為驚駭,隨後日本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並從1868年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明治維新。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在清朝被鴉片戰爭打開國門,第二次鴉片戰爭才開始清醒的遲鈍不同,日本的覺醒不僅迅速,而且徹底。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日本迅速近代化,國力迅速強大,並在1874年竄犯寶島並勒索50萬兩白銀而去。

侵台的成功大大刺激了日本上下,並堅定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並對外擴張的野心,隨後日本磨刀霍霍,並在1894年打敗清王朝成為亞洲強國。

日本的異軍突起深深震撼了西方列強,在列強的狗咬狗勢頭正猛,瓜分世界腳步越發急促的大背景下,英國在1902年同日本結成夾擊沙俄的同盟,隨後日本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

日俄戰爭不僅為日本帶來了勝利的榮耀,贏得了朝鮮半島的殖民權和東北地區的影響力,更意味著黃種人在近代歷史上首次取得了對抗白人帝國的勝利。而根據西方國家的叢林法則,打敗沙俄的日本自然有資格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日本趕上了帝國主義的末班車,成為僅有的黃種人列強。

鑑於日本在列強俱樂部的孤單身份,更因為日本深刻見識到了東西文明的巨大差距,於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對西方文明的趨之若鶩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並最終形成了影響日本一個多世紀的「脫亞入歐」。


「脫亞入歐」思想的提出,意味著日本從內心已經將自己作為一個西方國家來看待,這種民族意識也深深影響了廣大日本人的行為舉止。

一戰期間的日本趁機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殖民權益,並在戰後形成與美國爭奪在華權益的局面。但地狹人稠且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土環境,再加上雖搭上帝國主義末班車但依然沒有趕上瓜分世界狂潮的尷尬時機,註定了日本在面對關東大地震這樣的災難時傷亡慘重,並最終走上了法西斯主義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且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改寫了世界格局,並改變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命運,尤其是日本。

由於美國在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的璀璨放射,在毀滅了兩座日本城市的同時,也深深震撼了蘇聯。再加上日本孤懸海外的島國環境,讓海軍短腿的蘇聯難以和平推德國一般迅速搶占日本北部,於是手握核彈的美國最終逼停了蘇聯,成為日本唯一的太上皇。

彼時美蘇兩極爭霸方興未艾,美國之所以費盡心思將日本收入囊中,目的就是將其作為對抗蘇聯的跳板和橋頭堡。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迅速改變壓制日本的策略,開始給日本鬆綁。隨後日本工業開始甦醒,韓戰帶來雪片般的軍火訂單後,攢下東山再起第一桶金的日本迅速復興。


因為和美國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特殊關係,所以當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美國傳統產業開始大量外移時,日本因為保存較好的工業基礎以及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係優勢,承接了大量的傳統產業,經濟復興一飛沖天。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之所以在被盟軍炸得遍體鱗傷後,依然保存基本完整,根本原因在於日本的工業大部分分布在遠離城市的城郊甚至鄉村地區,呈現出小而精的特點,而且日本軍國主義還刻意保留了理科生等技術力量。所以當承接美國傳統產業,尤其是低價引進大量專利技術後,日本經濟迅速騰飛。

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經濟復興的同時,也將西歐納入了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一樣,美國在通過產業轉移等方式支持日本經濟復興的同時,也將日本納入到了美國的商業版圖。

再加上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被美國全面軍事占領,至今沒有完整的主權,其主導的「特搜部」更是成為很多日本青少年趨之若鶩的「圖騰」,這意味著日本比西歐各國地位更低,是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不得不在內政外交上唯美國馬首是瞻。

至今,日本東京領空依然有一部分屬於美國,具體來說就是橫田軍事基地,日本的殖民地地位可見一斑。

這是個令日本無語凝噎的設定,畢竟以日本當前的軍事實力,別說打贏美國並將其徹底驅逐,就是生氣也沒有發泄的空間。


某種程度上說,二戰以後第三次世界大戰之所以始終沒有爆發,根本原因在於核武器的橫空出世,它讓各大國間形成了恐怖的動態平衡,從此戰爭不再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廝殺,而是大國幕後操控的代理人對抗。因此在超級大國美國面前,日本連出刀的機會都沒有。

在怎麼也干不過美國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退而求其次,學習西歐抱團取暖。雖然德國和日本一樣,都是因為二戰戰敗國的身份不得不長期接受美國駐軍,沒有最基本的主權。但西歐各國攜手並肩形成的歐盟,早已成為美國和俄羅斯都不敢忽視的重要力量,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更是基本實現了曲線統一歐洲的目標。

但放眼東亞,儘是日本的不共戴天之敵。除了與俄羅斯、韓國及中國都有尖銳的領土爭端,由於二戰後美國對日本右翼分子的包庇,使得日本對戰犯和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清算極其不徹底。

再加上二戰後日本經濟率先復興,發展水平與其它亞洲國家天差地別,所以和德國深刻反思二戰並贏得歐洲各國的原諒和接納不同,日本從來沒有對二戰期間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罪行進行過真正的反思和認罪,日本右翼勢力不僅明目張胆地篡改歷史教科書,更頻繁參拜靖國神社,挑戰甚至踐踏受害國的底線。


這樣的日本,註定是不可能得到東亞國家的接納的。而且從日本的區位來看,其與亞歐大陸另一端的英國頗為相似,而英國對歐盟而言始終是噁心的「攪屎棍」角色,那麼日本對東亞各國的印象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更重要的是,中國不是西歐,自大秦帝國以來就有著強烈的大一統傳統,除了趁中國軍閥混戰時渾水摸魚,大部分時間中國維持大一統局面,日本在東亞根本沒有施展的空間。

所以,日本最可行的生存方式,就是和歷史上的狀態一樣,做「中原王朝」的追隨者及受益者。

但問題是,島國的環境限制了日本人的視野,更孕育不出雄才大略的戰略大師,所以日本才有了一往無前的「脫亞入歐」。而在全面西化後,黃皮白心的日本人與亞洲各國更加格格不入。

而更尷尬的是,當前的日本,最大的問題不是想要如何走下去,而是在美國全天候的控制下,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當年美國願意扶持日本復興,不是為了日本人民的福祉,而是出於美蘇爭霸的需要。說白了,戰後的日本就是美國的棋子,美國能捧起來,就自然能踩下去,半導體霸主地位的喪失、《廣場協議》造成的「失去的20年」,都是美國操控日本的最好證明。


而從新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以來,美國就從未放棄過圍堵新中國的努力,除了南韓和台灣地區,日本的地位和定位一直都非常穩定。

所以,日本想要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即還沒怎麼著自己先被美國揍死的尷尬局面,就只能急美國之所急,以甘當炮灰的姿態前赴後繼。自貿區是不可能成功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成功的,釣魚島、獨島和南千島群島爭端不是偶然,日本也必須上躥下跳。

而相比於俄羅斯和韓國,中國的復興無疑更令日本膽戰心驚。

畢竟一方面,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寶島問題必然得到解決,屆時台灣海峽傳統格局必然顛覆。而這條航道一直以來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是比馬六甲海峽更令日本揪心的必經之路。

所以,日本才叫囂一旦寶島有事,日本必然不會坐視不理。畢竟這不僅關乎美國爸爸的利益,更關係到日本的生死存亡。

但問題是,雖然是美國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兒子,但美國的親兒子遍天下。而且從全球爭霸的角度出發,美國從未對其他國家兩肋插刀過,即便是南越這樣的「過命交情」,在威脅自身霸主地位時也是毫不猶豫地一腳踹飛。


所以,日本有什麼令美國流連忘返以至於捨身忘死地出手相救的資本嗎?韓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表示它有個錘子。

鑑於日本的上躥下跳必然「不得好死」,因此為了自己的小命,日本最好的方式就是裝死。

這也意味著,看著新中國的不斷復興,日本根本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中國的復興,將毫無疑問地取代日本作為黃種人國家在白人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僅如此,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穩步前進的新中國,不僅和西方國家人種迥異,文明和意識形態更是南轅北轍。

簡單說來,新中國的復興,挑戰的不僅是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更猛烈衝擊著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形成的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秩序,這是日本從來不曾達到過的成就。

因此,日本對新中國的擔憂絕不是杞人憂天,但同樣改變不了日本無能為力的事實。

概括來說,近代以來風雲激盪的國際環境,給了日本夾縫中崛起的歷史契機。但小國寡民的現實,加上孤懸海外的島國區位,註定了日本的繁榮不可能長盛不衰。

而今,作為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日本更是連最基本的主觀能動性也成了奢望。這樣的國家,除了眼睜睜地看著一衣帶水的新中國異軍突起,沒有更好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