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非法移民抵達美邊境——「9·11事件」後美國又一次挑戰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1-10-25T09:13:34+00:00

連日來,發生在美國南部邊境的海地移民危機持續引爆世界輿論,且絲毫未見減弱的勢頭,大有力壓中美洲「移民大篷車」、重構拉美赴美非法移民結構之勢。

海地移民危機:歷史經緯與現代啟示

連日來,發生在美國南部邊境的海地移民危機持續引爆世界輿論,且絲毫未見減弱的勢頭,大有力壓中美洲「移民大篷車」、重構拉美赴美非法移民結構之勢。其實,海地對外移民浪潮並非新鮮事物。縱觀百年以來的拉美移民史,海地移民在其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其與美國之間的恩怨情仇更是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前這場危機既是歷史的縮影與延續,也具有時代變局下的新特點,折射出美國在當前世界動盪變革中所面臨的系統性挑戰。

這張9月19日在墨西哥科阿韋拉州阿庫尼亞城拍攝的照片顯示,購買物資的非法移民在美墨邊境的里奧格蘭德河上往返。 近期,大批非法移民在連接美國德克薩斯州邊境小城德爾里奧與墨西哥科阿韋拉州阿庫尼亞城的「德爾里奧國際橋」一帶「安營紮寨」,其中許多人是海地人。他們不時到阿庫尼亞城購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再蹚河返回宿營地。 新華社發

一、海地對外移民百年浪潮

國際移民組織曾有統計,全世界移民比率最高的10個國家中有5個在加勒比。而海地明顯是其中的「佼佼者」。據估計,迄今為止移居海外的海地人已占到該國本土總人口的20%。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海地移民已經踏足美洲大部分國家以及法國等歐洲多國。可以說,海地近當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海地移民的血淚史。

二十世紀第一波大規模海地對外移民潮發生在美國軍事占領時期(1915-1934年)。同期,美對海地鄰國多米尼加的占領與投資導致該國製糖產業快速擴張,多勞動力市場難以滿足需要。在美占領軍推動下,大批海地農民前往鄰國從事甘蔗砍伐等體力勞動。據統計,在1935年,已有約5萬海地人定居多米尼加。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海地對外移民開始井噴。尤其是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杜瓦利埃父子獨裁統治時期,海經濟民生凋敝,海地人掀起逃離浪潮。如果說五六十年代是以海中產及富裕階層向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魁北克移民為主的話,七十年代之後的移民則主要由低收入人群構成,且目的地更加多元化,美國佛羅里達州、巴哈馬、法國本土及法屬加勒比領地等成為「新寵」。由於海地人這一時期多採用乘坐小漁船的方式偷渡美國,故被稱為「海地船民」。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在1991年阿里斯蒂德民選政府被推翻後,海地赴美偷渡船民激增,與美政府矛盾激化,爆發了第一次美國海地難民危機。美國粗暴對待這些移民,甚至將其關進古巴關塔那摩監獄,引發世界輿論譁然。

經歷了世紀之交的幾年平靜期後,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再一次觸發新一輪海地移民浪潮。這一波移民的觸角突破了北美和加勒比地區局限,開始向巴西、智利等南美洲國家延伸。與其他目的地不同,海地人幾乎都是以勞工移民身份——而非難民——來到南美的。比如,在巴西,海地人最近已超過葡萄牙人成為巴外來移民勞動力的首要來源。在南美的海地人相對較少。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在智利的海地人約有20萬人,在巴西的則有約10萬人。

當前這場美國移民危機就主要是由先前旅居南美的海地人「二次移民」導致的。去年以來,巴西、智利等國經濟受疫情重創,移民政策更加收緊,本居於底層的海地人境遇每況愈下。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上台後開始奉行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強烈的對比之下,南美的海地人紛紛開啟長達近5000英里的北上跋涉之旅赴美「討生活」,進而引發了這場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海地難民危機。

二、海地難民向來不招美國「待見」

在本次危機中,美國邊境巡邏隊鞭笞驅離海地難民並將其強制遣返回海地的做法引發世界輿論譁然,不僅招致聯合國嚴厲批評,被指違反國際法,更在美國內引起朝野廣泛質疑,美海地問題特使甚至因之憤然辭職。拜登的移民新政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 當代美國海地移民史已充分顯示出,拜登的做法其實甚至都算不上「出格」。他只是做了一個美國總統「該做的事」——阻擋海地難民進入美國,必要時可以不擇手段。這一政策傳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大批不說英語、皮膚黝黑的「海地船民」在南佛羅里達海岸突然出現,瞬間激起了美國人的排外心理。時任卡特政府專門制定所謂「海地人計劃」,對海地難民予以大肆拘禁,全盤否定其避難申請並遣返回海地。里根總統不僅完美繼承了卡特的政策,更出台新的海上攔截計劃,將移民執法延伸到遠至巴哈馬和海地一帶海域,不給難民任何可乘之機。老布希總統則更進一步,歷史上第一次啟用了古巴關塔那摩海軍基地來關押海地難民,羈押人數曾一度超過1.2萬人。這一政策也得到了後任柯林頓政府的繼承。在二人前後執政期間,曾有數百名難民因被查出罹患愛滋病而被強制拘禁在關塔那摩。這為日後美政府動用公共衛生法規來限制移民開啟了先河。進入新世紀以來,小布希、歐巴馬、川普各屆政府都沒有放鬆對海移民政策,赴美海地移民進入相對蟄伏期,直到今年這一局面才再一次被打破。

與其他族裔的移民相比,海地人顯然遭受到了美國人更多的歧視甚至是種族主義對待。這在其與古巴人的比較中尤為凸顯。冷戰期間,儘管古巴赴美非法移民的人數要遠大於海地人,但其基本未曾遭遇海地人面臨的被排斥和大規模監禁的悲慘境遇。原因在於:一是在政治層面上,美反對古巴卡斯楚統治,因而自然將古巴移民視為政治難民;美支持海地杜瓦利埃政權,故更多將海地人視為經濟移民,不承認其避難申請。二是美國人種族主義色彩難掩。相對於古巴人等拉丁族裔,海地人等非洲裔黑人極易被妖魔化,甚至長期被攻擊為攜帶病菌。上世紀七十年代,海地人因被貼上攜帶肺結核病毒的標籤而被關押;而到了八十到九十年代,這一標籤又換成了愛滋病。總之,美國主流的移民話語體系更多關注中美洲人及其他拉美拉丁族裔,海地人長期被「嫌棄」的命運則從未改變過。

三、拉美移民危機深度發酵,美國終遭反噬

當前這場海地移民潮徹底引爆了今年以來美國所面臨的史上最嚴重移民危機。美海關數據顯示,早在七月,抵達美南部邊境的非法移民數量就已超過百萬。川普在年初時警告稱拜登政策將導致「從未見過的非法移民潮」,這一預言已然成真。面對這場危機,拜登政府所奉行的較為寬鬆的、致力於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移民新政正面臨失靈,並轉而開始向當代以來美主流的嚴厲移民政策方向回歸。但現在看來這一轉向為時已晚。

今年大規模的拉美移民潮可以說完全出乎美國意料之外。長期以來,作為世界霸主,加之又擁有獨一無二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鮮有地緣政治挑戰能真正威脅到美國。即便美在全世界壞事做絕,系統的反作用往往也難以觸及其本土的核心利益(「9·11事件」是少有的例外)。比如,美國長期以來在中東北非施行的非正義干涉及顏色革命曾經催生出大量難民,但最終卻是歐洲盟友在2015年替其吞下了難民危機的苦果;近期美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導致的該國難民潮也大多流向了中亞國家;在拉美,各國在「門羅主義」的支配和剝削下始終敢怒而不敢言,偶發的幾次小規模難民事件也完全在美掌控之中。美國的心態愈發有恃無恐起來。

然而,正義雖會遲到但永不會缺席。當下的世紀疫情似乎令形勢悄然起了變化。在疫情衝擊下,拉美國家的治理困境進一步加劇,其中海地更是滑入了「失敗國家」深淵。出於對「後院」慣常的冷漠再加上自身難保,美國最終放任拉美淪為了世界上抗疫最失敗的地區。在此背景下,拉美的底層民眾已無路可退,只能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匯聚成一股洪流湧向美國。可以說,本次移民危機可算是「9·11事件」後美國在國際體系層面又一次面臨的具有地緣意義的挑戰,表明在當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縱使美國亦無法獨善其身。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副所長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步少華

編輯 曾佳佳

流程編輯 吳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