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程式設計師節,和「碼農」聊聊35歲危機這件事

中國商報 發佈 2021-10-24T13:41:44+00:00

中國商報在計算機數學中,1024是一個常用數字,湊滿1024,才能向下一個存儲單位換算。細數貼在程式設計師身上的諸多標籤,「吃青春飯,35歲以後就干不動了」是外界普遍對程式設計師群體職業的刻板印象。

中國商報(記者 王立芳)在計算機數學中,1024是一個常用數字,湊滿1024,才能向下一個存儲單位換算。雖然沒人能準確追溯出10月24日被定為程式設計師節是從何時開始的,但顯然這一天已逐漸被中國的程式設計師們接受。

加班、高薪、禿頭、技術宅、青春飯......細數貼在程式設計師身上的諸多標籤,「吃青春飯,35歲以後就干不動了」是外界普遍對程式設計師群體職業的刻板印象。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35歲真的是個坎嗎?這一職業本身的進化路徑又在哪裡?

今年的程式設計師節,中國商報記者採訪了若干名軟體從業人員,與他們聊一聊35歲危機這一「碼農」隊伍里的顯性話題。

「羨慕當初去當公務員的同學」

「你有35歲危機嗎?」

「有,非常強烈。」

距離自己的35歲已過去六年,程式設計師趙縉還是沒能解除年齡危機。導火索是幾年前遇到的一個無法突破的工作瓶頸。「大概在36、37歲的時候,我想在工作上進行一項新的嘗試,但最終沒有成功,所謂的35歲危機就隨之而來了。」

其次是一些來自身體上的反饋。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精力和反應能力均不如前,競爭力難以與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匹敵,開始產生被後輩趕超甚至取代的擔憂。

趙縉認為,自己之所以明顯感受到35歲危機,與到一定年齡之後思慮得更多有關。「以前在工作前景上想得比較少,只是埋頭幹活。35歲之後,開始考慮我這個工作還能幹到什麼時候?我做的工作是不是還有價值?升不上去會不會被淘汰?」而當這些問題無法得到積極的答案時,就會陷入無比焦慮的境地。

出於對電腦遊戲的熱愛,1998年進入大學的趙縉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同學們或是進入體制內,或是下海經商,像他一樣一直從事軟體開發的人並不多。趙縉原本也考上了家鄉的公務員,但覺得沒意思放棄了。現在,41歲的他還在找尋突圍的方向:拓展知識、提升技能,甚至謀求轉行。趙縉對記者表示,有時候會羨慕當初去做公務員的同學。「現在感覺其實當公務員挺好的,以後我可能會建議我的孩子去考。」

與「大齡」程式設計師趙縉非常具象的危機感不同,現年28歲的程式設計師陳立銘雖然承認有35歲危機的存在,但還未對其有過多的想像。他告訴記者,自己大概率會遵循程式設計師慣常的路徑去應對,轉崗做管理或者產品經理。「35歲確實會是一個轉折,不過也沒那麼誇張,我身邊就有很多年齡超過35歲的程式設計師同事。這種危機可能在大公司會更明顯一點。」而現在陳立銘最大的焦慮是怎樣才能做個不禿頭的程式設計師。

「完善自己就會有一席之地」

「我的職業定位後續應該有什麼變化?」「職業壽命還有多久?」與趙縉類似,今年38歲的何捷也在35歲時自問過這些問題。不過與數年後仍在和焦慮纏鬥的趙縉不同,她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找到答案並解除了危機。

「在十幾年的工作生涯中,我並不是一直在做軟體開發工作,曾經有段時間跟寫代碼完全脫離去做過項目經理,後來又轉回到開發上來。經過各種崗位的嘗試,我覺得自己更適合做開發,第一,喜歡;第二,能勝任,讓我有精力兼顧家庭。」一番分析之後,何捷很快走出彷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現在,她能很自信坦然地面對別人諸如「你已經38歲了,怎麼還在寫代碼?」的質疑,「我會告訴對方我工作做得很好,甚至可以比年輕人做得更好,並不存在年紀大了跟不上思路的情況」。

現在回想起來,何捷認為,自己之所以在35歲時對職業前景產生過短暫的焦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外界對程式設計師35歲危機定義的影響,不過她認為這一定義有其合理性,確實存在年齡大了精力不夠、思維不再靈敏等客觀情況,但在客觀因素之外,程式設計師應該明確自我定位和自身需求,幫助自己應對這一危機。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軟體開發者,如果能沉下心來去研究,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術水平或管理能力,那就會有他的一席之地。」雖然還有四年就邁入35歲,但程式設計師侯志研相信自己不會受外界盛傳的35歲危機影響,「因為我每天都在吸收新東西,保持學習的狀態」。

程式設計師也能「越老越值錢」

面對35歲這道坎,似乎大多數程式設計師接受的解決辦法就是轉崗或轉身離開,然而這一職業本身的進階路徑又該怎麼走呢?

雇用數百名程式設計師的盛安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張紀偉對中國商報記者分析,35歲危機的產生與目前許多軟體開發奉行的流水線式工作模式有關:軟體開發被拆解成需求分析、設計、代碼、測試、維護等獨立的環節來進行,程式設計師「前面」的有架構師、需求分析師、項目經理等,負責敲定整個軟體的框架和功能,最後剩下大量代碼工作留給程式設計師去填。程式設計師就像一個複雜系統中的齒輪,雖然承擔著大量的工作,卻並不是整個系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這個市場的大多數價值都來自客戶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如果你的開發工作就只有寫代碼,那35歲以後可能真的會往下走。到時候,體力不如年輕人好,學東西又不如年輕人快。」 張紀偉說道。

如何才能跳出怪圈?張紀偉認為,程式設計師職業的進階版,簡單來說就是要求程式設計師直接去對接客戶,了解客戶所在行業的業務特性和行業特徵,以便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而不是只寫代碼。

「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程式設計師需要去理解這些,並且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和經驗不斷地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不斷提升。」張紀偉表示,這種情況下,程式設計師就是「越老越值錢」的。

可喜的變化是,何捷發現,自己身邊的大齡程式設計師比十多年前剛入行時多了許多。她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程式設計師這一職業會越來越成熟。

(趙縉、陳立銘、何捷、侯志研為化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