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書院門寶慶寺古塔塔身長樹 恐對古塔保護不利亟需處理

華商網 發佈 2021-10-23T16:49:19+00:00

最近我從書院門經過時,又發現了和十年前相同的情況,這對古塔保護很不利。希望有關部門能趕緊處理一下,等樹長大了對古塔的破壞就更嚴重了。

「書院門西口寶慶寺塔塔身上又長樹了。大概十年前這座塔身上就長過樹,我反映過以後有關部門處理了。最近我從書院門經過時,又發現了和十年前相同的情況,這對古塔保護很不利。希望有關部門能趕緊處理一下,等樹長大了對古塔的破壞就更嚴重了。」西安市民陳先生說。

塔身長了兩棵樹 塔頂還有幾棵小苗

10月24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書院門西口,看到這座塔四周有多棵綠化樹木,塔身掩映在綠樹中間,只能看見塔身的中上段。塔身上段北側長有樹,但因為周圍樹木遮擋視線,很難看清楚究竟塔身上的詳細情況。

從塔身西北側樓頂拍攝的照片來看,古塔北側從塔尖往下數第二層磚檐、第三層磚檐上各長有一棵樹。在第一層磚檐和塔尖之間的頂部區域還些零星的較低的植物,看似兩三棵小苗。

另外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師範附屬小學走進古塔所在的園子裡看到,古塔北側的大樹一些大枝幹已逼近塔身,枝幹上的樹葉直接貼在塔身上。

附近立有「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寶慶寺塔」的石碑。據該碑石刻載文字,此塔為明代磚塔,又稱花塔、華塔。始建於唐文宗時期(827-840年),明景泰二年間(公元1451年)遷建於今址。塔為六角七層,底邊長2.68米,通高23米。塔身實心,層間以磚疊澀出檐,一、二層檐下施磚雕斗拱,一層檐下有龍鳳雕飾,二、四層每面辟龕,六層僅辟一龕,內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是明代樓閣式磚塔的代表。

這座不起眼的古塔 正是書院門的起點

關於寶慶寺塔,華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有說法認為寶慶寺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址在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安仁坊。最初寶慶寺中並沒有建塔,直到二百年餘年以後的唐文宗大和、開成年間才在古寺中修建了佛塔。寶慶寺和薦福寺小雁塔在同一個坊,在唐朝,寶慶寺塔和小雁塔這兩座塔是「一條街上的鄰居」。寶慶寺塔通體由「五色磚」砌築,色彩斑斕,非常靚麗,因此得名「花塔」(通「華塔」),而寶慶寺也被叫做「花塔寺」。唐末長安城一起被毀,後來佑國軍節度使韓建駐防長安時「縮建長安城」,原本位於城內的寶慶寺就暴露在了城外,這讓這座古剎經歷了更多的劫難。五代後期,寶慶寺又遭兵火,寺內殿宇悉數被毀,唯華塔倖免於難。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人們重修寶慶寺於南門內,華塔也隨著寺廟告別安仁坊的「老鄰居」遷建西安城內,自此落戶書院門街。明代時關學大儒馮從吾在寶慶寺設講壇,追隨者甚眾,規模本就不大的寶慶寺難以承載,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陝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根據馮從吾的意願,在寶慶寺東側小悉(西)園撥地,籌建「關中書院」,正是因為關中書院才有了如今的書院門街。所以書院門這個著名景區,起點就是坐落在街口的這座不起眼的塔,這座寶慶寺華塔見證了長安的千年興衰。

但也另有說法認為,寶慶寺和寶慶寺塔的歷史追不到隋唐時期,也不是從安仁坊遷建至今址,明清志書里關於寶慶寺的說法於史無據,明景泰二年可能就是這座塔的始建之年。

即便從明景泰二年算起,該塔也已經有570年歷史了。

專家:古塔長樹無法徹底避免,應列入日常維護定期清除

古塔長樹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危害?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謝啟芳教授認為,從照片看,兩棵大一點的樹長在磚檐上,隨著植物生長,其根系會由外向里長進塔身。當樹還比較小的情況下影響可能不大;但若長期任由其生長,樹長大了之後根系就會對古塔建築結構的安全性產生影響。對這種情況應該儘快採取措施進行處理。

這座塔的塔身十年前就長過樹,現在又長了出來。塔身上的樹究竟是怎樣長出來的,怎樣做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再次發生?謝教授解釋,塔的磚檐上有土層,樹的種子由於風吹等原因,可能就會掉落在塔身上,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就會發芽生長。這種情況對於古塔是比較常見的,沒有辦法徹底避免,只能列入對古塔的日常維護工作中定期清除。

碑林區有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這座古塔是省保單位,將安排人員到現場調查核實,並儘快向上級請示制定修繕維護方案。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強軍/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書院門古塔保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