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中國海軍不起眼的小改變,彰顯出一切從實戰出發

軍武次位面 發佈 2021-10-18T03:54:15+00:00

演練中,以海軍052D型驅逐艦為主的水面戰兵力,先後實施了海面目標、空中目標聯合抗擊,艦艇戰術機動和艦內損管等演習科目。


原創 我是大伊萬 軍武速遞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防軍事頻道「正午國防軍事」欄目,對中國海軍驅逐艦某支隊組織所屬艦艇進行海上實兵實彈、合同戰術演練進行了報導。演練中,以海軍052D型驅逐艦為主的水面戰兵力,先後實施了海面目標、空中目標聯合抗擊,艦艇戰術機動和艦內損管等演習科目。據報導,演習錘鍊了部隊意志,強化了部隊戰鬥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不過,在此次演練中,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大家已經司空見慣的052D型防空驅逐艦,也不是常見的防空飛彈、近防副炮聯合對空抗擊的畫面,反而是艦上水兵配備的一個「小玩意兒」引起了眾人的注意:從視頻中顯示的畫面看,參與演練的我海軍官兵,均配備了套頭式的防火面具和前襟,還有一些官兵除了配備防火面具與前襟,還配備了阻燃手套。如果大伊萬沒有記錯的話,這大概是中國海軍最近幾年來,為數不多地在公開的視頻中,顯示出海軍官兵在戰位上佩戴防火面具的細節,毫無疑問這意義不可小覷。



說小小的防火面具、前襟、手套對中國海軍而言,「意義不可小覷」,很簡單:這是一種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等國海軍已經用了很多年,被證明在海戰中、尤其是在損管作業中能夠起到較大作用的輔助性裝備。同時,它也是中國海軍長期以來沒有裝備、曾被部分西方國家海軍拿出來詬病、在十多年前甚至在軍迷圈裡引發過一次不小爭議的一種防護裝具。


「防火面具」歷史悠久


說防火面具、防火前襟等在西方國家海軍中「歷史悠久」,畢竟,這種個人防護裝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了實際運用:在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大艦隊和公海艦隊之間的「戰列艦的對話」,日德蘭大海戰中,皇家海軍發現,自身的戰艦被擊中後,爆炸的破片和火焰往往會導致艙室高溫,各種易燃物會在船艙內四處飛濺。而當時皇家海軍水兵、軍官的呢料服裝、裸露的皮膚等在接觸易燃物後極其容易著火且不容易脫下,導致皮膚灼傷或燒傷;同時,在艦艇起火後,由於船殼艙壁均為金屬材質製造,熱傳導性極佳,會導致艙壁、把手高溫,艦員在艙內運動、開關艙門的動作都極其困難。



為此,在日德蘭海戰後,皇家海軍很快對艦員的防護裝備進行了改進,除了改進軍官、水兵服裝的布料,使用阻燃材料來製造戰鬥服,還特地增加了使用阻燃布製造的防火面具和手套。其中,防火面具採用套頭式設計,樣式類似於中世紀騎士套在頭上、作為鎖子甲頭盔內襯的墊布,前襟則一直延伸到胸前和兩肩上;而防火手套同樣採用阻燃布製造,樣式類似於西方常見的擊劍手套,除了覆蓋手部,可以一直延伸到小臂靠近手肘部位。



這套防護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均經受住了考驗,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分美軍水兵除身著阻燃服裝、頭套等裝具,還另外戴上一頂M1鋼盔,用來對爆炸破片進行防護,效果更好。戰後,美英等國的海軍的防火面具、防火手套改用杜邦公司研製的化纖防火纖維製造,這種化學纖維具備極佳的耐熱、阻燃性能,佩戴手套後甚至可以將手伸進汽油火焰中數秒鐘而不被燒傷。除了阻燃性能極好,由該型化纖製造的防火頭套、手套等還具備較好的透氣性和化學穩定性,對常見的強酸、強鹼等均不敏感,適合在海上這種高濕、高鹽霧的環境中穩定使用,總體性能非常好。


今年6月,英國皇家海軍45型驅逐艦闖入克里米亞近海區域,在遭到俄軍驅離時,「衛士」號的全體艦員做了交戰準備、同樣佩戴上了連單兵防護裝具和防火阻燃的面罩。


在1982年爆發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就全部裝備了這種最新研製的防火、阻燃面具和手套,且身著使用阻燃布製造的戰鬥服,在阿根廷空軍對皇家海軍遠征艦隊實施的打擊中,這套防火、阻燃裝備多次發揮了作用。在戰艦被航空炸彈、反艦飛彈等命中後,有效降低了皇家海軍官兵的傷亡率、尤其是嚴重燒傷的發生率,有部分官兵即使被火焰灼傷、甚至就在被直接命中、發生爆炸的艙室隔壁,也依然倖存了下來且沒有受到太大傷害。鑑於防火頭套、防火手套在戰鬥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時至今日,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海軍依然將這兩種裝備,連同防毒面具等列為艦艇水兵個人防護裝具範疇,在進入戰鬥狀態時所有官兵務必將這些防護裝備穿戴完畢。


中國海軍的運用情況


但是,這麼好的裝備,中國海軍長期以來卻始終沒有裝備,甚至到軍改之前也是如此。不過這也怪不得海軍,畢竟從海軍建軍的角度來看,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海軍都是一支相對較弱、而且是全方位較弱的海軍:缺乏比較明晰的海洋和海軍戰略學說,缺乏比較明確和悠久的海軍文化,缺乏比較先進的從主戰艦艇到單兵裝具在內的海軍裝備,遠洋勤務能力和大艦隊行動、協同能力等則更是缺乏。



就拿水兵來說,雖然我軍早在1951年就開始研發艦艇特種海勤工作服,但是形成比較科學的海勤工作服系列要等到1970年代才初步完成,自然,那個時候中國海軍也沒有給水兵裝備防火面具、防火手套等,每名水兵的單兵防護裝具只有攜帶在挎包里的防毒面具等。



而從技術因素來說,別看西方國家海軍裝備的防火頭套、防火手套貌不驚人,但其背後同樣也是一國工業能力的體現:杜邦公司研製的這種特種芳綸纖維,西方國家長期對我國封鎖,咱們也長期以來都搞不定,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才完成了國產化、實現了大批量製造,在技術上具備了仿製這種防火裝具的客觀條件。因此,在國產化無法完成的情況下,咱們自然也就沒那個條件去研發、裝備類似於西方國家海軍的防火頭套、防火面罩了。


07年051B驅逐艦167號「深圳」艦出訪日本


而就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防火面具、防火手套等,在十多年前的軍迷圈裡還引發過一次爭論,記得2007年11月28日,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旗艦、有著「神州第一艦」之稱的051B型驅逐艦167號「深圳」艦出訪日本,日本海上自衛隊派出「村雨」級驅逐艦「雷」號隨訪。作為中國海軍建軍以來第一次出訪日本,各路媒體少不了對中日兩國海軍的主戰裝備、包括艦艇和水兵的諸多細節進行專門對比,當時就有日本軍事媒體刊髮長文,在肯定了中國海軍的精神面貌的同時,對「深圳」艦的部分設計細節、對中國海軍水兵的單兵裝具提出了質疑。大伊萬記得,當時日本媒體指出,「深圳」艦的部分艙門「包著木皮」,水兵戰位座椅「無法固定」,這在戰時都是明顯的隱患;而中國水兵的單兵裝具設計不合理,尤其點出了缺乏個人防護裝具,認為在海戰中將增加傷亡。



日本媒體刊文後,記得國內軍事媒體也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對日本媒體指出的所謂「深圳」艦艙門「包著木皮」等進行了解釋,但是,對日本媒體指出的、中國水兵缺乏防護裝具,國內網絡上先爭論了起來。除了少部分人認為咱們中國海軍自己的事情「憑什麼輪得著日本人說三道四」,大多數人圍繞著這麼一個防護頭套、防護手套在海戰中是否實用爭吵了好多天。認為「有用」的人往往舉出英美海軍的例子作為證據,認為「沒用」的軍迷則認為在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攻擊下,這麼一個小小的頭套又能有啥用,當然了,吵了幾個月、餘波持續了好幾年後,國內的軍迷群體還是達成了一致的觀點:西方國家海軍裝備的防火面具、防火手套,確實挺管用,希望咱們的海軍早日裝備。



而目前,伴隨著中國海軍終於在報導中公開、且已經不止一次地公開了不同部隊裝備防火面罩、防火手套的畫面,在技術、裝備層面上,意味著中國海軍的防護裝備,正在越來越吸取西方國家海軍的先進經驗,越來越向西方國家的老牌海軍看齊;同時,從中國海軍裝備的防火面罩、防火手套的具體樣式看,與美國海軍裝備的面罩樣式基本相似,尤其是在面罩下襟的鬆緊帶上,沒有採用西方海軍早期面罩採用的、同樣易燃的橡膠鬆緊帶,而可能採用了阻燃材料鬆緊帶,意味著咱們更注重防護裝備的細節了。



而在戰術層面上,伴隨著新型防火面罩、防火手套的裝備,也伴隨著中國海軍在訓練中開始實際使用這些防護裝具,中國海軍在軍改後,一切從實戰出發、一切向實戰看齊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這裡,我們要為海軍點一個大大的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