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明代三彩陶俑:古樸精美雅趣足

北青網 發佈 2021-10-18T04:16:51+00:00

原標題:海南周刊 | 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明代三彩陶俑:古樸精美雅趣足。2011年,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將1997年從港英政府收回的1083件文物調撥至海南省博物館。

原標題:海南周刊 | 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明代三彩陶俑:古樸精美雅趣足

文\本刊特約撰稿 韓飛

2011年,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將1997年從港英政府收回的1083件文物調撥至海南省博物館。這批文物均為陶瓷器,器型有碗、盤、盆、碟、壺、瓶、人物俑、動物俑、建築構件等。

這批珍貴文物極大地充實了海南省博物館藏品,其中包含180件明代晚期三彩陶俑,有樂俑、侍俑兩大類,侍俑有男性俑和女性俑。三彩俑服飾造型、神情、姿態不盡相同,工藝精美,釉色濃翠淡粉搭配得當,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收藏研究價值。十年來,這批歷經波折後回流的三彩陶俑在諸多展覽中亮相,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樂俑侍俑形態各異

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中,樂俑均為男性形象,頭戴紅黑高帽或卷檐氈帽,身穿右衽大衣,雙腳登靴,手中多持喇叭、長笛等樂器;亦有不少樂俑腰間系一面扁鼓,雙手作敲鼓狀。侍俑以男性俑為主,一般頭戴各式帽巾,身穿右衽長衫,腳穿黑鞋或登短靴,雙手持物(大部分所持之物缺失)或作侍奉狀。女性侍俑,通常頭束各式髮髻,額前戴帕、巾等裝飾,身穿長衫、長裙,裙擺或垂至小腿或微微拖地覆於腳面,有的雙手捧盒、盆或長巾。所有陶俑頭、面部均不施釉,部分在面部施粉黑彩勾勒眉眼、施紅彩塗唇。

海南省博物館曾推出「土火之藝——館藏古代陶瓷展」,精選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中7件代表性作品進行展覽。其中包括樂俑2件、男性侍俑4件、女性侍俑1件。每件陶俑人物面容、姿態、服飾都不相同,呈現出7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7件陶俑釉色以綠色為主,搭配裝飾黃釉、褐釉,濃淡相宜。

明代晚期三彩抱物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持傘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扛物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侍女陶俑。 明代晚期三彩陶樂俑。

例如其中的三彩持傘陶俑,通高19.8厘米,頭戴六合統一帽,身穿右衽大衣,衣裙下擺至膝下,腰間系帶,雙腳蹬靴立於方台上;面部雖有磨蝕,但五官尚可辨識,頭部微微右傾,目視前方,神情全神貫注若有所思;左手持傘,曲於腹前,傘中部有繩將傘束攏;陶俑腦後頭髮絲絲可見,刻畫細緻。此俑頭、面部和手中所持長傘無釉施粉,鞋、服施綠釉,發色濃翠明亮,釉層厚重,鞋靴部位流釉明顯。

藝術成就不亞於唐三彩

三彩陶器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白瓷、青瓷、青花瓷一樣屬於中國古代陶瓷系列中的一個大的品系。自唐以來,它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三彩陶器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高嶺土做胎,以含銅、鐵、錳、鈷的多種金屬氧化物為釉料著色劑,以鉛為釉料熔劑,利用鉛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黃、赭黃、翠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各種顏色。提到三彩陶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三彩,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中一支獨放異彩的鮮花,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珍品,對後世三彩釉陶器的發展影響深遠。北朝時期出現的黃綠彩陶器,被視為三彩陶器的前身,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彩陶器。三彩陶器真正出現並興盛於唐代,最初用作隨葬明器,亦有作日常裝飾擺件的實用器,它的出現與唐代的厚葬之風息息相關,後代都有生產,一直延續至今。自唐代起,三彩陶器就開始輸往國外。相關研究表明,當時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都發現了中國的三彩陶器。在唐三彩的影響下,古代朝鮮的新羅燒成了「新羅三彩」、奈良時代的日本成功仿燒「奈良三彩」。

明三彩則是一種以綠釉為主,黃、白等色為輔的釉陶,可分為五種,即:琉璃磚、琉璃瓦、法花、人物俑及家庭陳設品。其藝術成就不亞於唐三彩,成色機理與唐三彩類似,都是使用鉛作釉料熔劑,以多種金屬氧化物作釉料著色劑燒制而成。藍釉是明三彩的上品,十分罕見。此外,還有白釉、綠釉等釉色,色彩繽紛,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明代晚期三彩陶立俑。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有一種三彩瓷器稱為「素三彩」,它是以素燒瓷胎代替素燒陶胎,再施以綠、黃、茄紫三色釉燒制而成。素燒的瓷胎更加堅固細膩,也更易於進行更精細的造型裝飾。明代三彩瓷器傳世數量不大,但不乏精品,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該瓷洗高10.8厘米,口徑23.7厘米,口部內斂,平底,下承三如意頭式足,口沿黃彩暗刻楷書「正德年制」四字款。洗內壁施青白釉,外壁刻畫16個海中嬉遊的蟾蜍,紋飾構圖簡練生動。以黃彩繪蟾蜍,綠彩繪海水,白彩繪浪花,紫彩飾口、足,色彩和諧分明,清爽悅目。傳世的正德素三彩屈指可數,這件洗可謂是稀世珍品。

此批陶器應為隨葬明器

三彩陶器種類樣式繁多,自從其誕生以來就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用作一般生活用具的盆、罐,用作裝飾擺件的瓶、壺、動物俑,用作建築裝飾的各種建築構件,用作隨葬明器的各類人物俑、天王俑、鎮墓獸等。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調撥海南省博物館的三彩陶器,除這180件明代晚期三彩人物俑外,還有一些極具特色的明代晚期三彩家具模型擺件,從種類、造型裝飾上不難看出,這些三彩陶器應為隨葬明器。明器是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製成。古時人們認為人雖然肉身已歿但靈魂不死,人死後靈魂到另外的世界依然生存,自然會像現實生活一樣需要吃穿住用,所以安葬故人時,會陪葬一些他生前用過的物品,或是專門製作明器在逝者下葬時一同放入墓中。這批三彩人物陶俑,就表達了墓主後人對於墓主的一種美好祝願,希望先人逝去後到另一個世界起居能夠有人侍奉,繼續過著無憂的生活。這批陶俑中樂俑比例很大,或許從另一面可以推測,墓主人生前愛好音樂韻律。

墓葬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就有意識地安葬自己的親人,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在進入階級社會後,出現了不同的墓葬規模、隨葬明器種類組合,中國逐步形成了各類體系的墓葬制度。這批明代晚期三彩陶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喪葬習俗,是當時墓葬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

本版圖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館提供(韓飛)

來源:海南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