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完融資大舉擴張,滴滴跌倒「T3」吃飽?丨壹觀察

fans news 發佈 2021-10-26T17:03:11+00:00

滴滴給的機會千載難逢,T3出行不能不要。文|宋慶文圖|來源網絡自滴滴事件爆發後,網約車行業迅速加大攻勢,都想「趁你病,要你命」。近日,T3出行宣布完成77億元A輪融資,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自2017年日本軟銀投資滴滴後網約車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

滴滴給的機會千載難逢,T3出行不能不要。


文|宋慶文

圖|來源網絡


自滴滴事件爆發後,網約車行業迅速加大攻勢,都想「趁你病,要你命」。


近日,T3出行宣布完成77億元A輪融資,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自2017年日本軟銀投資滴滴後網約車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


《車壹條》了解到,本輪融資由中信聯合體領投,應通科技、同程旅遊、鴻為資本、德載厚資本跟投,長安、一汽、東風、騰訊、阿里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


滴滴禍起,T3攻城


幾年前,車企紛紛順應「新四化」浪潮,成立網約車公司,包括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廣汽旗下如祺出行,而在這之中最「財大氣粗」的當屬T3出行。



T3出行誕生於2019年,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央企共同組建,並吸引了網際網路大廠騰訊、阿里注資,但含著金湯匙出生的T3出行卻蟄伏了許久,它的發展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一方面,前有滴滴這樣的巨鱷,T3出行很難打開知名度;另一方面,T3出行的經營模式不同,旗下網約車來自B端,而司機則是招聘而來的員工,重資產的布局註定T3出行無法迅速擴張;不僅如此,在T3出行成立之初,一汽正值復甦,長安跌入低谷,東風自主仍躊躇,三大投資方在T3出行的建設上略顯精力不足。



公開消息顯示,截至2020年底,T3出行累計覆蓋20座城市,投放運營車輛4萬輛,峰值期日訂單85萬個。相比滴滴日訂單超5000萬個的成績,差距甚大。


當然,T3出行仍在努力追趕滴滴,並在此前制定了2021年底入駐48城、實現日均300萬個訂單的目標,而截至目前,T3出行已覆蓋46座城市,日訂單峰值已突破200萬個,距離目標僅一步之遙。



在《車壹條》看來,T3出行的低迷或許與滴滴關係不大,但如今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卻與滴滴「密不可分」。今年7月,滴滴低調登陸紐交所之後,因用戶信息等原因,遭遇約談、APP下架……而恰逢滴滴失事,各路網約車大軍開始急速攻城,在這之中步伐最大的當屬美團打車和T3出行。


如今,滴滴事件風波未止,T3出行再度加碼,獲得77億元的巨額融資,野心盡顯。


77億難解渴,盈利難是關鍵


儘管當下T3出行的表現可圈可點,甚至在部分城市所占市場份額幾乎與滴滴不相上下,但需要注意的是,若不是滴滴給機會,可能T3出行此前制定的「4833目標」早已無望。因此,雖然T3出行距離小目標僅一步之遙,但也絲毫不敢懈怠。



T3出行作為二線梯隊中的佼佼者,此前一直想要偏安一隅,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出行公司,但當滴滴事件爆發後,或許它才發現——沒有誰會永遠笑到最後,哪怕是行業巨鱷。毫無疑問,T3出行再也不滿足於此前的「小而美」,它的夢想是再次複製滴滴。但77億元能真的能助力T3出行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嗎?


在《車壹條》看來,T3出行很難複製滴滴,因為掣肘T3出行高速發展的不只是資金,更重要的是運行模式。因為T3出行的車輛來自B端,所以要想擴大市場份額,須提供更多的車型,這是一筆極其龐大的投入,而相比之下,滴滴的車輛或為司機自有,或屬於租賃公司,總之和滴滴無關,而滴滴手裡最重要的事就是優化算法,毋須投入車輛、招聘司機,擴張自然要容易得多。


同樣,也正是因為前期B端較大的投入,T3出行也很難實現盈利,最好的結果或許就是當公司運行了多年之後,能留下數萬輛破舊不堪的二手車……當然,這只是基於當下的消費情況的預測,國民消費觀、經濟情況的改變都有改變結局的可能。



當然,另一方面,T3出行也在探索新的解決辦法,試圖實現盈利,包括推出:司機加盟租賃模式、雙司機雙班倒共同租賃模式、對外招募司機/車輛模式,但從最終反饋來看,反響一般。


可以預見的是,77億元融資雖然龐大,但對於「燒錢」的網約車市場,77億元若用於擴張,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但如果站在拋磚引玉的觀點上來看,77億元的A輪融資很有可能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局,且將77億元當成「磚」太過自謙。


T3出行CEO崔大勇在宣布獲得A輪融資的發布會上向外界透露道,T3出行將會進行IPO,且不會選擇在境外IPO,而時間也不會等待太久。不選擇在境外IPO,一方面可能是在影射滴滴,另一方面作為網約車領域的「國家隊」,T3出行也並不適合在海外上市,但在國內,看重盈利的A股市場顯然沒有T3出行的棲身之地。那麼答案就非常明了了,T3出行大概率會選擇在不太看重盈利的港股上市。


當然,選擇在港股上市也會給T3出行帶來一些困擾,譬如,港股市場對出行公司的估值較低,這意味著,T3出行即便上市後,也很難在資金層面取得更大突破。



也需要注意的是,既然T3放棄「小而美」,或許未來它也有可能效仿滴滴,走輕資產路線,而屆時距離盈利便能更進一步,但規範化又成了新問題。


另外,一汽、東風、長安的相繼追加投資似乎也預示著對T3出行取得的成績表示認可,而未來三方也很有可能借T3出行實現企業轉型,真正由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