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總部投入使用一周年,開闢數字醫療新紀元

fans news 發佈 2021-10-28T09:35:01+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11月1日,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一期即將迎來一周歲的生日。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11月1日,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總部一期即將迎來一周歲的生日。

周歲之際,浙大一院將四大臨床院區核心信息系統全部搬遷上「雲」,打造了全國首個基於雲架構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實現多院區信息一體化管理。

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表示,該信息系統打破了多院區的信息壁壘,真正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最終將以數位化賦能醫療服務,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

「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啟用以來,一直貫徹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依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破解難點,開闢了數字醫療新紀元。」

兩朵專有云:

打破多院區信息孤島

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隨著餘杭總部一期投入使用,浙大一院形成了慶春、總部一期、之江和城站「集團化」的醫療格局,體量相當於四家大中型醫院,這對信息化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以前,慶春院區的老病人到另一個院區看病,醫生需要啟動另一套系統才能查看到既往病歷,下診斷、醫囑時又要切回該院區的系統,操作繁瑣費時。

浙大一院醫工信息部副主任周敏告訴錢報記者,中國大部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從財務結算到臨床醫療,再到網際網路雲計算的發展階段,「醫院在不同時期建造了不同的信息系統,導致不同院區之間產生『孤島』現象,形成信息隔離的狀態。」

為此,浙大一院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未來醫院」信息系統,近期將四大臨床院區的核心信息全部搬遷至兩朵「專有雲」,真正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病人不管到哪個院區看病,醫生都能在同一套系統中輕鬆查到信息,節約寶貴的門診時間。

杭州人吳先生5年前在慶春院區體檢查出肺結節,一直在定期隨訪。國慶節前後,他舉家搬到了未來科技城的新房裡,於是一年一度的複查也要到總部一期。幾天前,他拎著好幾張CT片子走進診室,「我擔心這邊查不到以前的資料,特地把實體片子也帶來了。」

但事實證明他多慮了,醫生只要輸入他的身份證和病案號等信息,電腦屏幕立馬跳出歷年的高清影像資料,肺結節的變化和進展一目了然。

浙大一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院長顧國煜說,同一套系統、同一個標準,不僅能減少信息建設的重複投入,實現集團醫院的同質化管理,還能建立起一套共享的大資料庫,支撐臨床、教學和科研全方位發展,推動開發輔助診斷的醫療工具,提高臨床醫生的診斷效率,為患者提供最優的醫療方案。

一輛5G救護車:

專業救治關口前移

提升病人搶救成功率

「患者腹部出血,生命體徵不穩定,懷疑有脾臟破裂的可能,趕緊在車裡做一個B超!」從救護車傳回的實時場景影像中,浙大一院總部一期急診創傷中心主任楊小鋒敏銳捕捉到關鍵細節,果斷向車內的醫護人員發出了指令。

救護車上是一名30歲的男性患者,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後失去意識,全身多處外傷,檢查顯示心率120次/分、血壓過低,生命體徵極不穩定。

在傳統的救護車上,醫護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救護,但這輛5G救護車能將患者的信息實時傳送到醫院,醫生甚至能通過影像看到患者的狀態,楊小鋒正是在此基礎上做出脾臟破裂的預估。

救護車上,醫護人員緊急給患者做了床邊B超,證實了脾臟損傷的判斷;醫院裡,楊小鋒及其團隊開啟緊急手術流程,做好患者到院手術的準備。

患者抵達醫院後,準備就緒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給他止血,處理後立即送入手術室,從入院到手術僅花了19分鐘時間。

楊小鋒介紹,浙大一院總部著力推進「急救一體化」場景救治,以危重病人全生命周期支持為核心,實現病人「上車即入院」的目標,將專業救治關口前移,提升病人搶救成功率。

從3月11日運行以來,通過「急救一體化」場景救治的病人中,急性腦卒中患者進入醫院到靜脈溶栓開始給藥時間的平均從56.8分鐘下降至46.25分鐘;胸痛中心患者入門到導絲通過平均時間從80分鐘下降至64分鐘,急性PCI心梗病死率為0%。

三套智能物流系統:

解放護士勞動力

將時間還給患者

走進浙大一院總部一期肝膽胰外科病房的護士台,一塊信息量巨大的護理白板映入眼帘,上面動態顯示著當天出入院病人的信息,病人的手術安排和手術進程,院內各個應急電話,重點標註了哪些是易壓瘡、易跌倒病人……

進入病房,每個病人的床頭也有一塊小小的電子屏遙相呼應,上面標註著病人的基本信息:一級護理還是二級護理,流食還是半流食,是否是高危病人等等。

總部一期2號樓9樓西區肝膽胰外科病房護士長金琪介紹,這兩個電子屏讓不少前來參觀的同行「眼饞」,「有了它們,病人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護士再也不用每天花大量時間查看、更新病人信息。」

另一個讓同行羨慕不已的智能小幫手是智能耗材櫃。金琪說,以前科室配備了一個專門的護士清點、申領、整理耗材,每天要花3~4個小時,一周要補1~2次貨。而現在,每個耗材上都安裝了晶片,護士從柜子里取出後系統會自動記錄,一旦庫存緊張就有專人來補貨,簡直比在自助飲料機上買飲料還要方便省事。

護士從智能耗材櫃取出耗材後系統會自動記錄

而且,快過期的耗材,系統會提醒儘快使用;已經過期的耗材,系統會及時淘汰。護士要用工卡和指紋才能打開耗材櫃,這些都保障了患者使用耗材的安全。

「這些智能化系統把護士從日常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可以專心做專業的護理工作,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照護患者上,把時間還給病人。」金琪說。

總部一期的物流軌道小車

在多模式智能物流系統下,醫院配送服務更加便捷,從醫生開完處方到病人可以取藥,最快8秒鐘;醫院各科室之間平均每日啟動物流載貨運轉644趟,僅2.9%的用戶等待超5分鐘,將原本運貨過程中占用的電梯等空間資源還給病人。

智慧藥房

顧國煜表示,浙大一院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本質是以數位化手段持續賦能醫療服務,不斷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