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魚缸清潔劑」後,美國人又開始吃「獸藥」了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2T04:17:42+00:00

最近,一款號稱可以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在美國和印度等地的社交網絡上散播。這種藥名為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美國常被用來給馬、牛等動物驅蟲。它變身「神藥」導致了兩個後果:使用藥物的病人中毒,牲口們缺藥。

最近,一款號稱可以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在美國和印度等地的社交網絡上散播。

這種藥名為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美國常被用來給馬、牛等動物驅蟲。它變身「神藥」導致了兩個後果:使用藥物的病人中毒,牲口們缺藥。

去年3月,美國民眾聽說羥氯喹「很有效」,之後便將其搶購一空,部分美國人居然去搶購通常用作魚缸清潔劑的磷酸氯喹。

這一次,伊維菌素又「神」在哪?為何會讓那麼多人失去理智?

1

能治新冠的「神藥」?

據世衛組織網站介紹,伊維菌素是一種廣譜抗寄生蟲藥,已被列入世衛組織基本藥物清單,用於治療寄生蟲病,在美國常被用來給馬、牛等動物驅蟲。

2021年9月9日,美國喬治亞州一家藥店裡待售的伊維菌素

關於「伊維菌素能治療新冠」的說法,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出現了相關研究報告。

2020年4月,《抗病毒研究》(Antivira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他們發現,伊維菌素在24小時內就能將培養液中的新冠病毒RNA減少至1/1000,48小時內減少至1/5000,幾乎(99.8%)把新冠病毒RNA清除完畢。

但是,這項研究是在實驗室培養的細胞中進行的,處於起步階段,尚未進行臨床試驗。如此高濃度的藥如果存在於人體肺部或血漿中,是非常危險且很難實現的。

2020年11月,由埃及本哈大學艾哈邁德(Ahmed Elgazzar)博士帶頭的,研究伊維菌素治療新冠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論文被上傳到預印本網站。論文稱,隨機對照實驗發現,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新冠患者中,「早期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組出現了康復病例,且該組死亡率有實質改善和降低,有效率高達90%。

註: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種對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某種療法或藥物的效果進行檢測的手段。基本方法是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不同組實施不同的干預,以對照效果的不同。具有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臨床試驗設計、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偏倚、平衡混雜因素、提高統計學檢驗的有效性等諸多優點,被公認為是評價干預措施的金標準。

這是伊維菌素研究中規模最大的臨床試驗,發表後引起轟動。然而,這篇文章一直沒能通過同行評審,也沒有在科研雜誌上正式發表。

傑克·勞倫斯是最早發現這篇論文有問題的人之一,他是分析評論網站Grftr.news的創始人,正在攻讀生物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經過仔細分析,加上流行病學家和數據分析師的評估,勞倫斯發現這篇論文存在不少問題,比如:

病人的年齡、住院日期、死亡人數等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不少病人的信息是複製的,只是稍微改動一兩個數字;

很多內容是抄襲的,還把醫學名詞硬生生給改成了「專屬」新詞......

最終,今年7月,這篇文章因「倫理問題」被撤下。

對此,伍倫貢大學澳大利亞慢性病流行病學家吉迪恩·梅耶羅維茨-卡茨(Gideon Meyerowitz-Katz)直言不諱。他認為,艾哈邁德研究的規模之大、結論之積極,導致該研究「極大地歪曲了有利於伊維菌素的證據」「如果你去掉這項研究,大多數發現積極結果的Meta分析結論將被完全推翻。」

註:Meta分析(Meta-analysis)是用於比較和綜合針對同一科學問題研究結果的統計學方法,其結論是否有意義取決於納入研究的質量,常用於系統綜述中的定量合併分析。

雖疑問重重,但有關伊維菌素的「炒作」和被斷章取義的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2

中毒人數增加,牲口也沒藥了

自今年5月以來,巴西將伊維菌素納入預防、治療新冠的「套件藥物盒」中。結果,大部分居民使用了伊維菌素防治新冠,感染率卻一路飆升;還有一些私人醫院給患者使用伊維菌素而非標準化治療,導致病人死亡。

更有甚者將印度的疫情控制歸功於伊維菌素。今年10月,美國付費新聞頻道OANN(One America News Network)報導稱,印度北方邦已實現新冠病例清零,這個成就來自於伊維菌素的使用。

2021年5月13日,印度新德里一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

事實上,印度疫情較今年上半年的高峰期雖有明顯下降,但當前全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仍達2萬。此前,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曾更新「新冠指南」,建議將羥氯喹與伊維菌素作為新冠輕症患者的治療藥物。但迄今為止,並無證據證明伊維菌素的使用與印度確診病例的下降趨勢有關。與此同時,印度也在積極推廣新冠疫苗接種,至今有近半人口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

「伊維菌素能治療新冠」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散播,部分民眾開始四處尋藥。

今年夏天以來,很多美國人開始服用「獸藥」來預防新冠。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8月7日至13日一周時間裡,全美共開出超8.8萬份伊維菌素處方。而在疫情之前,美國每周的伊維菌素處方量僅為3600份左右。

據《紐約時報》報導,部分美國民眾誤信服用伊維菌素能治療新冠感染,導致伊維菌素中毒人數大幅增長。截至9月20日,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協會今年已累計收到1440例伊維菌素中毒事件報告,是2019年和2020年同期的3倍以上。報導稱,服用伊維菌素的症狀包括:皮疹、噁心、嘔吐、腹痛、神經系統紊亂,嚴重的還需住院治療。

人們搶吃「獸藥」,不僅中毒人數增加,牲口們也缺藥了,獸醫、牧場主和農場主面臨著馬用驅蟲藥短缺的困境。

對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十分無奈,在社交媒體上呼籲美國民眾——「你不是馬,也不是牛,你們必須停止服用伊維菌素。」FDA還提醒道:「不要在自己或他人身上使用動物專用藥物,動物伊維菌素產品與批准用於人體的產品有很大不同。使用動物伊維菌素在人體預防或治療新冠是危險的。」

就連美國默克(Merck)公司——伊維菌素的製造商之一也表示,現有數據無法支持「伊維菌素可作為新冠治療藥品」的說法。

這種藥究竟「神」在哪?為何會讓那麼多人失去理智?

3

偉大的發現,但不適用於新冠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曾讓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聞名海內外。與她一同獲獎的另外兩位科學家——美國的威廉·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和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就是伊維菌素的發現者。

2021年9月10日,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一支含有伊維菌素藥物的注射器。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在動物養殖領域,動物寄生蟲病一直是危害畜牧養殖業的重要疾病之一。動物一旦患上寄生蟲病,不僅生長遲緩、抵抗力下降,增加養殖成本,也會增加人畜共患病的風險。因毒性大、殘留高、效率低,傳統的抗動物寄生蟲藥物在應用時受到很大限制,所以科研人員一直在致力於研製新型的抗寄生蟲藥物。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北里研究所大村智教授與美國默沙東公司(Merck Sharp & Dohme,MSD)合作,從微生物發酵液中篩選新活性物質。他們使用新型寄生蟲感染模型篩選時發現,其中一個發酵液的萃取物具有非常強的抑制活性,且沒有毒性。這就是產自除蟲鏈黴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

阿維菌素共包含8種組分,為研究每種成分的功效,威廉·坎貝爾團隊發現和還原了具有更廣抗蟲圖譜和更具安全性的混合物,並將其命名為伊維菌素。

伊維菌素具有獨特的殺滅寄生蟲的分子機制,其最重要的生理靶標是穀氨酸門控氯離子通道。它通過阻礙寄生蟲中樞神經系統的穀氨酸氯離子通道,讓大量氯離子流入中樞神經細胞,進而影響中樞神經遞質傳遞,導致昆蟲麻痹並死亡。

雖然人畜也有這種離子通道,但伊維菌素對寄生蟲該靶點的殺傷力是人畜的 1000倍。而且,哺乳動物的血腦屏障會阻止伊維菌素進入神經系統,而寄生蟲沒有血腦屏障的保護。因此,相對來說,伊維菌素對人畜無害。

1981年,伊維菌素作為獸用抗寄生蟲藥上市,並廣泛應用於畜牧養殖業。

動物的寄生蟲病終於有了良藥,那麼人呢?

寄生蟲病也曾是人類面臨的一大難題。20世紀中葉,三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的寄生蟲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淋巴絲蟲病(Elephantiasis)和瘧疾(Malaria)。

河盲症又名盤尾絲蟲病,由黑蠅傳播的微絲蚴引起並通過黑蠅叮咬傳播。病原體微絲蚴寄生於人體皮下組織中淋巴管匯合處,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和纖維組織增生;微絲蚴死亡時,感染者會產生激烈的炎症反應,出現奇癢和各種皮膚病變甚至眼睛病變,最終發展為視力受損、直至永久失明。目前,全世界尚有1770 萬人感染該病,大多數分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約有27萬人失明,50萬人遭受嚴重視力問題的困擾。

坎貝爾研究發現,伊維菌素能夠殺死馬頸盤尾絲蟲的幼蟲,該蟲是導致夜盲症的盤尾絲蟲的近親。於是,人們開始嘗試將伊維菌素用於公共衛生。通過4年多的臨床試驗和價格協調,1987年,伊維菌素的人用配方在法國上市。

與河盲症相似,淋巴絲蟲病(俗稱象皮病)由絲蟲引起,常通過蚊子傳染。人被感染後,會出現疼痛、淋巴水腫、象皮病和陰囊腫脹,造成嚴重畸形甚至永久性殘疾。目前,有73個國家、逾14億人受到絲蟲病威脅。而伊維菌素與阿苯達唑,或者與枸櫞酸乙胺嗪聯合用藥,是治療淋巴絲蟲病的重要方法。

回顧伊維菌素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伊維菌素的確是一款人畜抗寄生蟲感染的神奇藥物。如上文FDA所述,除了獸用,伊維菌素也是有人用版的,但其劑量濃度等與獸用版相差很多。

隨著研究的深入,伊維菌素有望在保障人類健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過目前來看,它並不適用於新冠防治。

早在今年4月,權威醫學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就發表了哥倫比亞兒科感染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其結果表明,接受5天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症狀持續時間與安慰劑組沒有明顯差異。6月,《柳葉刀》子刊《臨床醫學(E Clinical Medicine)》也刊發了針對「大劑量伊維菌素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作用」的驗證試驗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在7天和30天病毒載量無顯著差異。

世界衛生組織也兩次通過官網發聲表明立場——「除臨床試驗外,不建議對新冠肺炎使用伊維菌素(一種廣譜寄生蟲藥)。」因為,該藥物在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呼吸機需求、住院需求和臨床改善時間等方面的證據「確定性非常低」。

4

新冠特效藥,進展如何?

危險仍在,疫情依舊來勢兇猛,人們對新冠病毒特效藥物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介紹,全球範圍內現有獲批(或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抗新冠藥物共20個。其中,8個為老藥新用、8個為生物藥。然而,已獲批治療藥物主要依賴於抗伊波拉、流感等老藥的新適應症研發,抗新冠特效治療藥物匱乏。具體來看:

WHO一項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瑞德西韋、羥氯喹、洛匹那韋/利托那韋、β干擾素這四類藥物,對治療新冠都無效或者療效甚微;

今年4月,武田製藥與全球血液製品巨頭CSLBehring合作開發的血漿衍生療法Ⅲ期臨床試驗未能達到主要終點;

中和抗體藥物也並非一帆風順――因為藥物治療有效性不足,FDA宣告撤回巴尼韋單抗單獨使用的緊急使用授權……

即便困難重重,新冠特效藥的研發工作未曾停止。當下,尋找新冠特效藥主要有兩條路徑:以抗體類為主的生物大分子藥物,以及可抑制病毒侵入、複製等環節的小分子化合物藥物。

目前,全球研發進展較快的是生物大分子藥物,主要為抗體類。而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機理多種多樣,可抑制病毒的吸附、侵入以及病毒的複製、組裝和釋放等環節。當下被認為極有開發前景的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藥物是莫那比拉韋(針對RNA病毒的廣譜抗病毒口服藥),適用於輕中症患者。

從國內研發來看,目前國藥集團正在研發兩款治療新冠的特效藥——新冠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和新冠的單克隆抗體,這兩款藥物的作用機制是減少人體內的病毒載量。同時,國內在研的新冠治療藥物還有君實生物和中科院微生物所聯合開發的JS016、騰盛博藥的兩款中和抗體BRII-196和BRIII-198等。

5

不理智背後,是防疫的失控

隨著冬季臨近、氣溫降低,美國一些較為寒冷的州,其新冠病毒感染率也在上升。美國廣播公司10月30日報導稱,與9月底相比,科羅拉多州本月日均新增確診病例數幾乎翻了一番。

2021年9月16日,美國華盛頓特區,華盛頓國家廣場上插滿小白旗,紀念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不幸去世的人。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這在美國並非特例。據報導,同科羅拉多州一樣,阿拉斯加州、緬因州、新罕布夏州的新冠入院治療患者數在過去兩周內也都增加了至少15%。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流行病學家布朗斯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疫情防控不夠嚴格加上寒冷氣溫,美國去年冬天疫情惡化的一幕可能會重演。

疫情越不可控,民眾越感到恐慌。去年,英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出現哄搶手紙事件;今年,隨著年底傳統假期日益臨近,出於對供應鏈危機及其引發的通脹的恐懼,美國不少民眾又開始囤積生活必需品,不少商場和超市被迫採取限購措施。

與此同時,美國還不得不應對持續通脹和此起彼伏的罷工潮。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10月13日的報告,美國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了5.4%。而目前,美國已有約10萬名工會工人在罷工或準備罷工;僅最近兩個月,全美就有近40家工廠爆發了罷工事件,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坐擁一流公共衛生資源、全球領先醫療隊伍和體系的美國,疫情應對效果卻堪稱「災難」,也就不難理解美國民眾為何搶購伊維菌素了。正如加拿大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穆森的觀點——伊維菌素就像是「新的羥氯喹」。

註:2020年3月,川普第一次在新冠肺炎疫情發布會上提到羥氯喹,稱其「很有效」。之後,羥氯喹被搶購一空。由於羥氯喹一劑難得,部分美國人居然去搶購通常用作魚缸清潔劑的磷酸氯喹。

2020年6月20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宣布,根據測試結果,羥氯喹即使沒有副作用,對治療新冠肺炎也沒有效果,已經停止羥氯喹的臨床測試。此前,FDA已經取消了用羥氯喹和氯喹治療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緊急使用授權。

短短2個月,羥氯喹就走下了新冠治療的「神壇」。

該著急的,也許不該只有FDA。

來源:共青團中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