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你被催婚了嗎?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3T09:06:25+00:00

「你怎麼還不談戀愛?跟你同齡的人都戀愛結婚了,你同學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還不著急不上火。」一個人不是挺好的嗎?

· 這是第4152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

· 賈銘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你怎麼還不談戀愛?跟你同齡的人都戀愛結婚了,你同學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還不著急不上火。」

「別催了!別催了!一個人不是挺好的嗎?!幹嘛非要結婚?!」

「差不多該耍朋友了,別挑來挑去,最後只能挑別人剩下的。」

「剩下就剩下!急什麼!」

十一長假,是打工人一年中難得的大塊休閒時光,本來是用來休整和思考的。但對像我一樣的很多年輕人來講,常常被兩件事兒整得挺痛苦。

第一,隨份子;第二,被催婚。

如果沒有被催婚,其實隨份子也算不上什麼痛苦的事兒。

此外,還有更悲慘的第三件事,就是被收份子的新人家人(笑吟吟地)催婚,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簡直恨不得(微笑著)把剛送出去的紅包再要回來……

每次面對催婚,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希望瞬間就熄滅了,深呼吸一口生活的苦澀,再緩緩吐出,化為歲月不饒人的滄桑。

真是因為窮嗎?

如果你去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或者暫時不考慮結婚,很大可能得到一個回答:窮。

彩禮、酒席、房子、車子、孩子,哪一樣不需要花錢?窮就一個字,扎心很多次。無論收入高低,永遠覺得不夠花。養活自己都不容易,拿什麼養家?

實際上,物質上的困境確實是晚婚不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抽絲剝繭下去,除了物質條件的限制,其實還有很多其它的制約年輕人結婚的因素。

彩禮、酒席、房子、車子、孩子,樣樣都需要花錢,但這其實是有了女朋友之後,到談婚論嫁才應該考慮的事情。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你有男/女朋友嗎?嫌扎心嗎?那好,第二個問題,你想找男/女朋友嗎?

單身男女中,有那麼一部分,是戀著愛但暫時不結婚;還有那麼一部分,正在尋求脫單的路上努力;但還有一部分年輕人面臨的問題是,壓根不想找男/女朋友。

那又有人說了,難道不正是因為考慮到談戀愛以後就要考慮結婚,結婚就要買房養娃,所以才壓根連戀愛都不談嗎?其實也不全是。只是因為婚姻的物質負擔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關注點,所以每每遇到催婚,就成了年輕人首選的擋箭牌。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據推算,全國14億人口中,月收入超過1萬的大概有7110萬人。細分一下的話,月薪在1~10萬之間的人數有4000萬,其他3000多萬是月薪十萬以上的高收入人群,比如職業經理人等等。而且,月收入達萬元以上的人,基本來自於大城市,分布在像金融、信息傳輸、IT等部分職業。相當多中小城市的收入,其實依舊主要分布在1000~8000元之間,8000~10000元的,已經是很多中小城市的「頂尖收入人群」了。

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統計局列為極低收入人群,這個階層的人數達到了5.6億人。北師大的CHIPS資料庫的數據則更加直觀又詳細,我們國家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人,多達6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43%。

從常識上我們知道,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從2013年開始,我國多數地區的結婚率就出現下滑。但有意思的是,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偏低,西部欠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偏高。比如,2019年,北京和上海的結婚率分別為6.0‰和4.1‰,貴州和青海的結婚率分別為9.9‰和9.6‰。

當然,我們不能由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以及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從而推出收入水平與結婚率負相關的結論,這是錯誤的。比如,京上廣雖然收入高,但房價更高。2010年,北京的房價是21668元/平米,2020年,北京房價是58072元/平米,漲了2.68倍。但掐指算算,這10年間,工資漲幅呢?請注意,我們通常所說的北京房價,指的是包括通州、昌平在內的北京所有行政區劃內的房價。

似乎現在還沒有非常可靠的研究收入與結婚率關係的論文,即使有,也很難準確地識別兩者的因果關係,按不同收入水平劃分群組,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有學者發現,婚姻可以促進男性的收入;而又有學者發現,已婚男性收入不如未婚男性。

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願意靜下心來想一想、看一看,我們會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很多收入低的人選擇了結婚,而收入高的人反而單著。所以,物質條件很重要,但並不是年輕人選擇不結婚的唯一原因。

你屬於哪一類?

除了每逢被催婚就被拉出來頂缸的「窮」,其實還有很多或許與錢有關,但又與錢的關係沒那麼大的其他原因。比如,害怕戀愛會分手,婚姻會失敗,生孩子受罪,婆媳關係難處理,教育孩子太累,一個人比兩個人過得好。

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2905名18~26歲的未婚城市青年,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圍繞他們如何看待戀愛與婚姻,婚戀意願的背後存在哪些擔憂等進行了深入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關於戀愛意願問題的回答,12.8%的青年選擇「不談戀愛」,26.3%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關於婚姻態度的回答中,25.1%的青年表示「不確定(將來會不會結婚)」,8.9%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認為結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此外,女性的結婚意願更低,女性表示「不結婚」和「不確定會不會結婚」的人數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女性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婚姻猶疑態度。而在對戀愛態度的調查中,並未發現這種性別差異。這說明在婚姻這件事上,女性的態度更加謹慎。

調查進一步將低婚戀意願的年輕人劃分為「憂婚族」「恐婚族」「懶婚族」「不婚族」。

「憂婚族」主要是出於對物質條件的擔憂。這些青年因現實中較高的婚育成本而感到憂慮和無助,進入婚姻的意願無形中受到抑制。

「恐婚族」對婚姻有較多負面認知和預期偏差,充滿恐懼和焦慮。他們「談婚色變」,有些人甚至沒有勇氣戀愛。青年選擇「不相信婚姻」的占30.5%,其中女性占73.4%,女性「恐婚」者比男性更多。

「懶婚族」對戀愛、結婚並不排斥,但他們並不會為了尋找「另一半」特別努力,而是持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

「不婚族」將單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再視「結婚生子」為人生必經歷程,更願意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身於個人事業發展與興趣愛好中。

對婚戀意願分組只是一種研究方法,並不是給年輕人打標籤。這四個分類挺有意思,很多人都表示「被戳中」。囉里囉嗦一大堆,其實是為了強調一件事兒,就是我們要承認或者正視我們選擇晚婚或者不婚的原因。

有時候,這個原因很簡單,就只是我們不想結。也就是說,結婚是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不是所有人的需求,也不是唯一正確的需求。

如何對待婚戀?

有人說,90後、00後是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有人說,90後、00後是最張揚個性的一代,不結婚、不生育,沒房貸,沒煩惱,聽起來很爽對不對?但不婚晚婚帶來的是晚育和老齡化問題,進而加重養老負擔、拖累國家財政,以及制約經濟活力。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鑑。

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加劇了人才儲備失衡,社會上重要位置都被年齡大的人占據,年輕人上升通道狹窄,拼命打工,卻沒有出路,進而對生活失去欲望,如此惡性循環。

低欲望社會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冷冰冰的經濟上,也體現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據日本媒體的報導,在日本,每年有高達32000例「無緣死」發生在無人知曉的角落。一群孤獨老死的日本人,活著時沒有朋友,沒有配偶,沒有孩子;直到死去也沒人發現,更不知她們姓甚名誰。

我們支持個性解放和追求自由。但問題在於:

墮胎自由是進步,但墮胎率高並不是進步;

離婚自由是進步,但離婚率高並不是進步;

結婚自由是進步,但結婚率低並不是進步……

所以,我們要趕緊響應號召結婚生娃嗎?個體選擇與低欲望社會之間的矛盾,並不是靠催促、逼迫個體就可以解決的。鼓勵婚育是必要的,但一味催婚、催生是沒用的。現在的局面不是年輕人的錯,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作為年輕人來講,如何對待婚戀?

第一,一定要有堅定單身的信念(面對催婚時尤其如此),先找到自己生命的落點和價值。

是不是很意外?其實沒什麼好意外的。堅定單身的信念,是指一個人不依靠別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可以獨立承擔生活,而且有能量給對方去輸送溫暖。最怕的是像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的「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

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別人身上,然後希望別人多承擔,一切都是對別人的一種期待,把自己的壓力都轉移出去,這樣會比較麻煩。雖然不婚晚婚是個值得擔憂的社會問題,但為了婚育而隨隨便便找個人結婚,找不到還好,萬一找到了,可能成為兩個人的悲劇。

第二,感動不是愛情,誰都改變不了自己根深蒂固的喜好和審美。

一個女孩子又漂亮、又有才華、又聰明;一個男孩子俊朗乾淨、陽光幽默、又有上進心,誰不喜歡,是吧?喜歡是順理成章的,但這個喜歡缺乏特殊性。要想一想對方的什麼地方你不喜歡,但是你還是很愛TA,這才是最重要的。

愛情更多是一種情緒,短期的瘋狂迷戀,荷爾蒙上升,在激情期,只看到對方的閃光點,愛得死去活來。當激情退卻,一隻腳踏入現實生活的土地上,不論是你,還是對方,其實都是凡人。

如果對方身上有我們無法接受的缺點,那我們也就不應該擁有對方的一系列優點。只有平靜地接受對方的不完美,才可能遇到靈魂伴侶,或至少遇到很善良的人。

第三,打破社交隔閡,突破社交舒適圈,回歸傳統的熟人社會交往方式。

回歸不是原原本本的還原和倒退,而是另一種進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過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變了。以前的生活雞犬相聞,現在的生活相逢陌路。喧囂、漂流的大環境下,錯綜複雜、轉瞬刷新的信息,使得年輕人在愛情面前,變得越來越進退兩難。

現在的問題,是看不見真實的人,因為在漂流中,在網絡中,你看到的都是偶遇。當感情失去了時間和人情的浸潤,當然就可以速成也可以速朽。為了替代過去的熟人社會,尋求更好的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衡量一段感情是否值得開始,就只能更加寄希望於物質上的門當戶對。

我們現在特別擔心年輕人喪失愛人的能力。社會重壓下、獨生子女環境下長大的這一代人,相當一部分人「喜歡獨處;不喜歡被關注;平時喜歡在家裡看書看劇聽音樂玩遊戲,上網玩一整天遊戲也不會厭倦。」

或者有人認為,年輕人不再需要伴侶的陪伴,也可以過得很好。就像年輕人的打油詩「智者不入愛河,鐵鍋燉只大鵝,愛河傷心又難過,大鵝暖心又抗餓。」

其實,哪一個心靈正常的人,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陪伴呢?年輕人有時候會有強烈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

然而,現在的戀愛、婚姻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成本又特別高,一個人解決好自己的生活都不容易,還要解決跟別人在一起,一個兩人世界,太不容易了。

總結

年輕人的婚戀問題,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社會輿論其實對年輕人更寬容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五年前,催婚、催生、催相親等話題隔三差五就要被翻出來炒一炒,而且與適婚人群相比,父母親才是主角,各種公園相親角的「明碼標價」啦,父母親的「花式逼婚」啦。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整個社會都在逼問年輕人:你為什麼還不結婚?你為什麼還不生娃?

這兩年,話題還在,但表達方式卻溫和多了,輿論更側重於年輕人視角,講述他們面臨的社會困境和實際困難。「按時結婚」不再是高懸在人生道路上的鐵律,人們被賦予了更多選擇的權利。這是一種進步。

但社會在給予年輕人自由選擇權的同時,還需要一起努力,減少因為娶不起和生不起導致的不婚和晚婚現象,為適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會福利,改進住房、教育、醫療問題。

對年輕人來說,其實是需要自我反省的。反省不意味著要被迫去結婚生娃。而是如果在適婚年齡遇到催婚,不要永遠把物質條件當作自己的擋箭牌。正視自己的內心,到底是自己真正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享受單身的自由和灑脫,還是說只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或者其實內心渴求另一半的陪伴和理解,但又不知道如何行動?愛情也許就是幾秒鐘一見鍾情的事情,我們有時候考慮了好幾年、等待了好幾年,就消耗和錯過了很多東西。

生命的本質,或許是各種各樣的體驗。年輕人,要正視和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 作者:青年經濟學者、自由撰稿人。研究領域為行為與實驗經濟學,關注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政商關係、博弈論。

  •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09043

    https://new.qq.com/omn/20200919/20200919A02S2E00.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1-03-12/doc-ikkntiak8687785.s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736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774160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G72A9Q7S00019HUL.html

    https://www.sohu.com/a/336319557_260616

    http://k.sina.com.cn/article_6568147391_1877df9bf00100txsc.html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