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教養法》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1T20:12:26+00:00

1、孩子遇到驚恐萬分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孩子遇到令他驚恐萬分的事情的時候,你們會怎麼做?轉移注意給孩子喜歡的東西玩,或者是領他去吃喜歡的食物?是不是以為孩子的記性不好,很快就能沉浸在喜歡的事情中,忘記那些不好的經歷了呢?

1、孩子遇到驚恐萬分的事情,你會怎麼做?

孩子遇到令他驚恐萬分的事情的時候,你們會怎麼做?轉移注意給孩子喜歡的東西玩,或者是領他去吃喜歡的食物?是不是以為孩子的記性不好,很快就能沉浸在喜歡的事情中,忘記那些不好的經歷了呢?

洪蘭老師講過她的一個朋友,60多歲了,他和洪蘭老師講,這輩子覺得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小時候有一次和媽媽逛商場,他一直緊緊地拉著媽媽的裙角東張西望,有喜悅的事情正想和媽媽分享,抬頭一看是一張陌生女人的臉。

《全腦教養法》書中第一章節,同樣舉了一個比例子,2歲的馬可和保姆出車禍了,保姆被送去醫院了。馬可一直哭泣,直到媽媽趕到把他抱起來才安靜下來。他咿咿呀呀地給媽媽講故事的經過,整體的意思就是保姆離開了他。

換做一般情況下,父母安慰地說:「保姆沒事的,她很快就會好起來的。」然後再轉移注意力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拿出他心愛的玩具給他玩,接下來幾天全家絕口不提此事,就好像這事情很快就從孩子的記憶中抹去了。但真的會這樣嗎?就像剛剛60歲的先生一樣,人生走過大半,而恐懼卻一直出現在夢裡和現實生活中。同樣的操作對待馬可的話,他會一直困惑到底發生了什麼。

馬可的媽媽並沒有犯這樣的錯誤,接下來的幾周,馬可時不時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馬可媽媽會幫助他一遍又一遍地複述,在複述的過程中,媽媽幫助馬可弄明白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慢慢地馬可不再提起當天發生的事情,這一次的事故沒有在他心裡烙下印記,而是成為了一種生活經歷。

那到底為什麼馬可媽媽和孩子共同的複述,會平復孩子的情緒,化解心裡的危機呢?

2、大腦分為左右腦,它們各司其職,家長要幫助孩子整合

左腦:熱愛並且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

右腦: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信號,使得我們得以溝通。

《鄉村愛情》有一部中,山莊的擴建地圖找不到了,劉總經打電話給宋曉峰,確認在他手裡。劉總讓他好好保管,要拿地圖向領導匯報用呢。而宋曉峰問了句是誰去,劉總回答說:「我不去,你去啊?」

一般情況下,通過語氣都能判斷出來,但是不知是立功心切沒有好好聽,還是真的右腦欠發達,第二天宋曉峰直接去找王總匯報了,最後鬧出了差錯。還質問劉總不是你讓我去匯報的嗎?你說的:「我不去,你去啊!」

劉總說那不是後面還有個問號呢?宋曉峰繼續說電話里我哪知道有問號。看看一句話,同樣的詞,右腦的接收能力不同,鬧出了多大的笑話。

話說回來,小孩子在3歲之前,右腦占主導地位,欠缺語言表達能力。而馬可的媽媽通過和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事實細節和他的情緒兩方面,讓他同時使用左右腦,加強它們之間的聯結。

3、如何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呢?

全腦教養第1法: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

第一步:同右腦聯結,這時要做到感同身受,承認孩子的感情,用關愛不帶偏見地傾聽孩子訴說。

第二步:引導至左腦,在回應完孩子右腦之後,開始要轉向左腦了,這時做家長的要合理地解釋,儘量公平公正。

但要切記,如果此時孩子的情緒還沒有平靜下來,那麼就要等一等,只有在左腦正常工作的時候,才容易接受信息,父母講道理立規矩才能聽得進記得下。

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不要使用命令和要求。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孩子具備獨立的人格,只是身體小、經驗不足、能力不夠、有很多事情不會做,但絕不是低人一等,所以要平等地與孩子對話。

全腦教養第2法: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當孩子被情緒占領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引導到左腦運轉,讓明白孩子發生了什麼。

如何引導孩子複述呢?

一、一邊做事情一邊談話效果更好,例如一邊搭積木,一邊騎車。不要小瞧複述,複述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平靜下來,不僅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能把注意力轉移。

但要切記,不能置之不理和否認。要讓孩子知道有愛她的父母支持他,孩子才能克服恐懼。同時如果孩子從最愛的父母那裡接收到的「你不行」之類的信息,孩子會深信不疑,並且會銘刻在心,大大挫傷他們的幹勁,讓他們失去積極性。

蘇小子媽媽:和孩子共同進步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