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經典的中成藥,組方有何特點?逸仙藥師詳解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6T22:59:43+00:00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歷代醫藥典籍記載的中藥方劑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中成藥,如《傷寒論》的理中丸、烏梅丸、五苓散、小柴胡湯;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審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伍俊妍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歷代醫藥典籍記載的中藥方劑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中成藥,如《傷寒論》的理中丸、烏梅丸、五苓散、小柴胡湯;《金匱要略》的腎氣丸、麻子仁丸;《千金要方》的定志丸、磁朱丸、紫雪丹;《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的藿香正氣散、逍遙散、至寶丹、參苓白朮散;《小兒藥證直訣》的六味地黃丸;《濟生方》的歸脾丸;《普濟本事方》的四神丸;《宣明論方》的防風通聖散;《脾胃論》的香砂枳術丸;《丹溪心法》的左金丸、保和丸、大補陰丸;《外科正宗》的冰硼散、如意金黃散;《溫病條辨》的銀翹散、桑菊飲、安宮牛黃丸;《景岳全書》的左歸丸、右歸丸;等等,多不勝數~。

經典的中成藥之所以被稱經典,是由於組方合理,療效確切,效果明顯,為歷代醫家長期使用,並沿用至今,現代臨床仍廣泛採用。以下逸仙藥師所介紹的七種中成藥便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經典藥品。

1、血府逐瘀丸(膠囊)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柴胡、當歸、地黃、赤芍、紅花、桃仁、枳殼、甘草、川芎、牛膝、桔梗。

方解:方中紅花、桃仁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共為君藥。地黃、赤芍、川芎、當歸、牛膝活血化瘀,宣痹止痛,以助君藥之力,皆為臣藥。柴胡舒肝解郁,枳殼開胸行氣,桔梗開宣肺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用於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胸痛、內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易怒、乾嘔、呃逆

特點:本方由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殼、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氣,加上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引瘀血下行。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以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為特點。

2、補中益氣丸(片)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炙)、黨參、甘草、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生薑、大棗。

方解:方中炙黃芪健脾益氣,昇陽舉陷,為君藥。黨參、白朮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升麻、柴胡輔助君藥昇陽舉陷,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和胃,當歸補血和血,共為佐藥。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此方共奏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少氣懶言,體倦乏力,內臟下垂,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氣虛發熱。

特點:補益藥中配伍少量行氣藥物,既可調氣機之升降,又使補而不滯;配伍當歸補血和血,以防昇陽之品燥烈傷陰。補氣藥與升提藥配伍,以補氣為主,以升提為輔,共奏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3、歸脾丸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黨參、炒白朮、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

方解:方中黃芪補脾益氣,龍眼肉補氣養血,二者共為君藥。黨參、白朮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益脾氣之功,當歸滋養營血,為臣藥。茯苓、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加大棗調和脾胃,以資生化。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效,用於心脾兩虛之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婦女月經不調,以及虛勞、中風、癲狂、眩暈、貧血、崩漏等見有心脾血虛者。

特點:歸脾丸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同時配伍養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重點在脾,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於此。此方氣血並補,但重在補氣,氣旺則血自生。另外,方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4、六味地黃丸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腎陰,為君藥。山茱萸補益肝腎,山藥補養脾陰而補腎固精,共為臣藥。澤瀉利濕泄熱,並能減熟地黃之滋,茯苓淡滲脾濕,並助山藥健運,丹皮清泄熱,並制山茱萸肉之溫性,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滋補腎陰,清虛火之功。用於腎陰虧虛所致的腰酸膝軟、頭暈耳鳴、遺精盜汗、虛火上炎等。

特點:由《金匱要略》的金匱腎氣丸中所載八味減去肉桂、附子而成,配伍上三補三瀉,以補為用,是通補開合、滋陰補腎的經典名方。

5、逍遙丸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 當歸、白芍、白朮、茯苓、 生薑、薄荷、炙甘草。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陽,為君藥。當歸、白芍養血和血,柔肝舒肝,助肝陰,又防柴胡劫肝陰,為臣藥。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祛濕、益氣和中,薄荷疏肝行氣,生薑降逆和中,共為佐藥。使藥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之功,用於肝鬱脾虛所致的鬱悶不舒、頭暈耳鳴、胸脅脹痛、口燥咽干、食慾減退、月經不調。

特點:此方脫胎於張仲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之法,專為肝鬱脾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有順肝條達之性,故名「道遙」,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稱讚其為「女科聖藥」。而加味逍遙丸是在逍遙丸組方基礎上加了牡丹皮、梔子,減去生薑,除了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之外,還有涼血、清虛熱功效,適用於肝鬱脾虛兼有內熱者。

6、小柴胡顆粒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黃芩、姜半夏、黨參、生薑、甘草、大棗。

方解:方中柴胡和解少陽、透泄外邪、疏肝解郁,為君藥;黃芩清肝膽之熱,為臣藥;黨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扶正祛邪,生薑、半夏和胃降逆,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湊疏肝和胃、解表散熱之功。用於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吐、口苦咽干。

特點:邪犯少陽,其經在半表半里,不可用汗吐下法,宜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最經典的方劑,被譽「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傷寒論》原文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意思是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吐、口苦咽幹這四種症狀被歸納總結為柴胡四證,只要出現其中任何一種情況,小柴胡顆粒就能派上用場。

7、小青龍顆粒(合劑)

來源:古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 、桂枝、五味子、半夏。


方解: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散風寒,為君藥。乾薑、細辛溫肺化飲,兼助麻黃、桂枝解表,為臣藥。五味子斂氣,白芍養血,制細辛溫燥傷津,半夏祛痰和胃而散結,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功。用於外寒里飲證之咳喘、慢性支氣管炎。

特點:此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而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乾嘔,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此方多溫燥之品,易傷陰,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也不宜長期或過量使用。

古中醫十大名方還有大承氣湯《傷寒論》、五苓散《傷寒論》、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因現代家庭用藥不常用,或無對應的中成藥,故不一一介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