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怎麼聽大人的話了呢?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7T14:24:27+00:00

作為一個6歲娃的老母親,時常感覺到小時候的寶寶真的太可愛了,尤其是娃長大,開始漸漸變得「逆反」的時候,對比之下,這種感覺更甚。於是,偶然就會有這樣的念頭浮上來:她要是永遠那么小,那麼乖乖得多好!

作為一個6歲娃的老母親,時常感覺到小時候的寶寶真的太可愛了,尤其是娃長大,開始漸漸變得「逆反」的時候,對比之下,這種感覺更甚。

於是,偶然就會有這樣的念頭浮上來:她要是永遠那么小,那麼乖乖得多好!可是,如果是那樣的話,孩子就變成了我的「附屬」,完全因滿足於我的需要而存在,那麼很顯然這樣是違背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的初衷的。

一、什麼是「聽話」?我們為什麼需要孩子「聽話」?

對於父母來說,什麼是孩子聽話呢?那就是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指令來行動,但凡有一點違背呢,就是不聽話。其實,你仔細看這個概念,會發現「聽話」是需要孩子遵從父母的意志,而放棄自己和父母不同的意志。那麼從個體與個體的互動角度來說,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意識,為什麼就一定要聽大人的呢?那麼這裡有一個預設的前提,父母會覺得孩子是「無能」的,或者說是「能力不足」,所以需要聽父母的才不會出錯。這當中還隱含著一種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恐懼。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傳統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影響,像「孝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這些使得大多數父母都更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表現出叛逆、不聽話,那麼不管是在家裡面,還是周圍的親戚、鄰居環境中都容易被視為一個異類。那父母也很容易尷尬,子不教、父之過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聽話的孩子省心啊,父母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而不聽話的孩子往往需要花費父母更多的精力。

所以,出於以上幾個原因,父母就喜歡孩子聽話。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以上的這幾個原因,其實都是從父母的需求、父母的想法出發的,沒有一個是孩子的需求。而為什麼這麼多的父母都有孩子不聽話的苦惱呢,說明這不是個例,而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過程,也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經之路。

因為每一個生命從出生開始,他的每一天,每一次學習、每一次經歷都是在為「獨立」做準備。既然要獨立,就不可能一直「聽話」下去。

二、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聽話」了?

從我自己和孩子的相處經驗來說,我是感覺到自家娃差不多三四歲開始不怎麼聽話了

比如,早上起床,給她準備好一套衣服,她會說不要穿,然後要堅持穿自己覺得好看的衣服、鞋子。當然了,她自己找的衣服要麼就是不合季節的,要麼就是各種很奇怪的混搭,穿出去都會讓路人忍不住多看幾眼的那種。

有一次大夏天,大概37、38度的炎熱天氣,我們都穿著短袖,她硬要穿上從衣櫃裡翻出的長袖漢服裙。那會兒正要出門,我和她爸都勸她別這麼穿,太熱了,就是不聽,把我們氣得夠嗆。那會兒是覺得這個娃真難弄,太不聽話了。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的「不聽話」可能要更早一些。這裡的「不聽話」我們說指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比如,孩子一周歲以後其實就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兩周歲以後這種自主意識就更強烈,有一個詞叫「可怕的兩歲」,因為娃啥都要「我寄己來」,但是因為他們能力還不足,所以常常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吃飯吃得滿桌滿地都是,自己擦pp結果糊得全身都是粑粑(這畫面太美)……而且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做不好事,感到挫敗,就發脾氣、哭鬧。那父母當然就覺得很火大,又得收拾爛攤子,又得應付娃悽厲的哭聲、洶湧而來的壞情緒。這時候就會覺得孩子非常不聽話。

那我家娃在兩歲多的時候其實也是有「我要自己來」的表現的,但是因為我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略有了解,所以也是有心理準備,儘量給予她自我探索的機會和空間。有了這種心理準備之後,就不大會主觀覺得孩子「不聽話」,而是能理解她。所以說,覺得孩子聽不聽話其實跟家長對孩子成長規律的了解以及接納也是有關係的。而且呢,因為年齡還小嘛,相對好「糊弄」,比如她要洗碗,你強制不讓她洗肯定行不大通,真給她洗可能碗都給你摔碎。那就創設一個環境,既能滿足她的動手願望,又不至於造成太難以收拾的局面,拿一個小盆子,裝一點水,然後把她自己用的那些不會摔碎的碗給她洗。這樣,皆大歡喜。所以小的時候就往往覺得還是乖的、聽話的。

但是之後隨著年齡增大,孩子的主見會越來越多,並且也懂得越來越多,也沒那麼好「糊弄」了。這時候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到了青春期就更加了,什麼都跟你對著幹。

三、如何看待和應對孩子的「不聽話」?

其實反過來想一想,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是一件好的事情,這恰恰說明孩子有在「成長」,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力量了。所以,作為父母,不能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孩子不聽話,這事太糟糕了。而是要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們需要長大、需要獨立。我們要允許孩子的「不聽話」,同時做好一些引導。

前面已經說到了,孩子「不聽話」的本質原因在於他們的「獨立意識」,那麼父母剛好可以利用這一點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要放下一些擔心、擔憂,讓孩子儘可能地自己去做決定、去試錯。父母的閱歷豐富,能預見到這樣做基本上會失敗,但是這個經驗是父母的,孩子如果自己沒有去嘗試過,就算父母說一萬遍,也不可能如自己親身經歷得出的經驗那麼印象深刻、有效。

說回到我娃大夏天要穿著長袖漢服裙出門的後續,那天我們實在拗不過她,時間又快來不及了,最後娃她爸就說隨她吧,然後我們就一起出門了。到了地方,沒一會兒,娃自己就感覺到太熱熬不住了,然後脫掉了外套,下半身的裙子沒法脫,所以就一直挺難受的,而且旁邊的人總看她,她自己可能也覺得挺尷尬的。那天回家之後,娃就脫掉那套換了一套短袖。後來就再也沒有「只求風度,不管溫度」地亂穿衣服了。

那我覺得在類似的事情上,父母一定要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心態,不要覺得娃會讓自己尷尬就不允許娃去做一些事,心得大一點,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娃,哈哈哈哈哈哈哈。這點我和她爸後來運用得爐火純青,思想包袱沒有了,倒不會覺得娃不聽話了。

從小事到大事,人都是從試錯中成長起來的。如果小時候不讓孩子試錯,總是給她安排好一條「對」的路,等到哪天父母不再能庇佑孩子的時候,孩子再去犯錯的成本就要高很多。

所以,做父母的就是要不斷學會放手,大原則把握住,小細節讓孩子去自主決定。不僅能減少很多孩子「不聽話」的感覺,還能收穫一個獨立的孩子。

像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我家因為還小,暫時沒遇到。但是我遇到過類似的,就是起床的問題。我們家娃比較會賴床,早上經常來不及,剛開始我就一直叫她起床,催促她刷牙、洗臉,吃早飯。結果呢,她就越拖延。想起來,也是很多個生氣的早晨啊!

後來我覺察了一下,娃這麼一直拖延,可能是因為我把本屬於她自己的責任給攬過來了,她起床、洗漱、上學好像成了我的事。這樣她就會覺得做這些都是為媽媽做的。之後,我就買了一個那種造型很可愛的鬧鐘,頭一天就跟她說,媽媽以後不叫你起床了,娃說那娃上學會不會遲到。我說那得看你自己了,就跟她反推了下時間,大約幾點起床不會遲到。娃說那你給我定個鬧鐘吧,以後我自己起。第二天果然自己聽著鬧鐘就起床了,洗漱完之後還催她爸抓緊一點,因為她上學可能會遲到。再後來,雖然偶爾還有賴床的現象,我就堅持住不催,不叫,她自己遲到了幾次,後來就養成自主起床的習慣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壓力,比如她遲到多了,老師就會來問怎麼回事,這時候一定要先把「面子」放在一邊,不要覺得被老師說了好像父母很丟臉,沒有教好,而是跟老師耐心解釋一下,儘量獲得支持。

那我覺得其實在孩子獨立、成長的過程中,包括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其實很多都是跟情緒有關的。有父母自己的情緒,也有孩子的情緒部分。我們對孩子的智力這方面比較重視,但其實孩子的情商一樣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如果能提高,親子衝突就會少很多。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重視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a Kovacs博士說情緒調節機制形成有兩個關鍵時期,7歲以前和青少年時期。情緒調節策略大部分在6、7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這些情緒調節策略主要是通過模仿周圍人而習得的。那我們在孩子兩三歲左右,其實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引導了。

推薦父母們看一本書《再見,「暴脾氣」小孩》,這是一本寫給3-12歲家長的兒童情緒管理書。它將家長和孩子面臨的情緒管理問題做一個有機結合,先讓家長對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能從心底真正接納情緒的多樣性,然後再提出應對消極情緒以及激發積極情緒的方法。

當父母能夠正確認知情緒、理解情緒之後,就能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做到理解、接納和共情。而共情是良好親子關係的一項法寶。上一秒還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如果能夠做到真正去共情,孩子的情緒就能夠慢慢平復下來。此時,再去談具體的問題,往往會事半功倍,你會發現孩子好像也不是那麼不聽話。

這本書總體來說內容非常詳實,通過現實生活中3-12歲孩子情緒管理的各種表現,深入淺出地分析背後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因素,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情緒教育策略。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無論是可讀性、科學性還是實操性都非常不錯。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聽話,常常出現各種情緒問題,親子之間總是爆發矛盾,建議你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總之,所謂的孩子「不聽話」,大多數時候,它是孩子成長、獨立必經的。做父母的,不僅要明白「這世間的愛,唯有親子之愛是指向分離的」,勇於放手;也要不斷地學習、成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