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一個錯誤,為何會將李一男逼成「仇人」?西方資本的攪局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5T09:24:07+00:00

網傳當年李一男在離開華為前,曾與任正非有過一段言辭激烈的對話。任正非直指李一男怒斥說:「華為總裁你都不願當,非要造反麼?」

網傳當年李一男在離開華為前,曾與任正非有過一段言辭激烈的對話。

任正非直指李一男怒斥說:「華為總裁你都不願當,非要造反麼?」李一男也對著吼起來:「你說對了,我就是要造反!」躲在門外的華為高管聽得瑟瑟發抖,從來沒見過華為「一號人物」和「三號人物」這麼大動干戈。

也許這段對話是假的,但這件事卻是真的。很快,在「歡送宴」後,李一男正式離開了華為。也開啟了華為成立30多年的時間裡,代價最為慘痛的一次「內戰」。華為失去了一個天才,任正非失去了李一男。

曾有華為研發部門的員工評價李一男,他少年得志,堪稱「技術鬼才」,但態度蠻橫,不顧及別人的面子,張口閉口就是「我要裁掉你」,和任正非很像。這個曾與任正非親如父子的「華為少帥」,為何會離華為而去,為何最後又會被華為「圍剿」呢?

一方面和任正非的決策錯誤有關,另一方面源於外資勢力的侵蝕。

一、一個「錯誤」的決定,任正非「送」走了李一男

2000年,是華為實施「IBM化改革」的第二年,為了更大範圍地嘗試西方管理模式,同時也為了簡化華為內部冗雜的組織結構,任正非開啟了華為「內部創業計劃」。 當時,隨著華為連年在國內市場的不斷攻城略地,內部一些老員工們出現了消極怠工、人浮於事的現象,任正非希望效仿美國通用電氣、杜邦、3M等大公司的內部創業模式,激發團隊鬥志。任正非曾表達過,當年國內通信行業的創業公司不如美國多且精,華為自然也沒有辦法像美國思科那樣通過收購壯大自己。與其強行吸收合併,不如向外分散。在這些分散出去的公司,華為會給予資金、產品、政策上的支持。比如一個員工如果半年內創業失敗,都可以回到華為,且職級待遇不變。

李一男就是選擇在這個時點出走的,當時華為內部期刊上登了李一男的《內部創業個人聲明》。與官面上的為「華為開枝散葉」不同,李一男離開有兩個真實的原因,其一是任正非為培養他的全面能力,將他從華為的中央研究院調往了市場部,李一男認為這是被邊緣化,「變相削權」。其二是李一男與華為另一位研發高級副總裁鄭寶用矛盾升級,無法磨合。

李一男走後任正非非常痛苦,不只是華為失去了一個天才,任正非更是失去了一個「乾兒子」。李一男1992年入職華為,在25歲的年紀成為華為副總裁,華為的C&C08萬門程控交換機、GSM、CDMA、全球擴張計劃等關鍵戰略決策,李一男都是核心決策人員,甚至有些方案直接由他拍板定奪。華為的副總裁有100位之多,李一男無疑是最閃耀的一個,任正非更是待他如親兒子。

任正非發起內部創業,原本是要將一些「動力不足」的創業元老請出公司,沒想到走的卻是李一男。任正非事後痛苦不已地說:「該走的沒走,該留的沒留」。自此,任正非也患上了抑鬱症,凌晨睡不著就打電話給「華為女皇」、時任華為董事長孫亞芳傾訴,任正非知道這是病,但他只能這樣排解。

二、 誰是華為真正的敵人?並非是李一男

2000年,30歲的李一男帶著價值1000萬元的分紅和設備創辦了港灣網絡。在創業之初,李一男和華為簽了「君子協議」,只做華為的代理商,不涉及關於相關產品的研發,不和華為展開競爭。起初,李一男的確做到了。當華為還在爭取電信運營商,並在國際上與思科爭奪高端市場的時候,港灣網絡採取了當年任正非使用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集中力量投入數據網絡設備領域,並快速占領了國內中低端通信設備市場。

2001年,成立僅僅一年的港灣網絡年銷售額達到了1.47億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華為的產品分銷。此後,港灣網絡幾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收入已超過10億,業內堪稱「小華為」。

隨著業務的擴展,港灣網絡的業務範圍不可避免地和華為產生了衝突。此時以美國華平資本和龍科創投為代表的海外資本攜帶巨資向李一男拋出橄欖枝,願意投資港灣網絡6100萬美元。不滿足活在華為的「影子」下的李一男,答應了。

有了西方資本的加持,再加上李一男對華為產品的優缺點都非常清楚,李一男開始自大起來,認為自己的才華是被華為掩蓋了,於是決定自己做技術研發,將此前與華為簽訂的君子協議拋在腦後。李一男開始不斷挖華為的牆角,華為市場部門的副總裁彭松、華為數據通信部門的總經理路新等許多高管都在李一男的「利誘」下進入了港灣網絡,並且前前後後還有100多名技術人才和市場銷售精英被挖到港灣網絡。

與此同時,李一男還買通了華為的研發人員,這些人員並沒有從華為跳槽,而是留在華為,為港灣網絡提供華為相關的產品研發信息,並且還避開了港灣網絡的相關領域。而且港灣網絡還照搬華為的管理模式和市場定位,甚至連上下班時間都和華為一模一樣。很多一直和華為合作的客戶,也將訂單轉給港灣網絡。

李一男的行為產生了蝴蝶效應,華為內部瀰漫著歪風邪氣,許多從華為離職創業的人開始效仿他的行為,竊取華為的技術和商業機密。同時,華為也處在風雨飄搖中,核心人才李一男的出走,「二號員工」鄭寶用也被查出腦癌需要到國外進行治療,任正非則因為癌症剛做完兩次手術。而中興等強敵也步步緊逼,思科也對華為發起了訴訟。

但為何在此時,任正非卻成立了「打港辦」,要集中力量扼制港灣網絡呢?

三、華為的反擊戰

當初為了和華為正面對決,港灣網絡在吸收風投資金後便開始了急速擴張,不過由於多線作戰,很多產品不賺錢,卻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很快錢不夠燒了。2005年3月,TVG投資、淡馬錫控股和港灣原股東華平投資、龍科創投被李一男說服,再次注資3700萬美元,為了能夠衝擊上市,李一男再次答應了。不過代價是港灣要讓出50%的股權,以及李一男所有從華為帶走的研究成果都要與外資共享。

而這卻觸碰到了任正非的「逆鱗」,任正非並沒有打算給港灣網絡留下任何機會。「打港辦」由孫亞芳親自領導,集中華為全部火力「圍剿」港灣網絡,目標就是阻擊港灣網絡的上市計劃。

孫亞芳採取了3步走:

第一、補充彈藥:

華為出售了子公司安聖電氣,獲得了7.5億美元的現金支持。

第二、搶奪項目:

只要是港灣網絡參與的項目,華為的報價都會更低,甚至可以不賺錢,並且還規定:辦事處把訂單給其他企業沒關係,一旦給了港灣網絡,那負責人就地下崗。

第三、動搖敵心:

「打港辦」開始高薪挖走港灣網絡的研發人員,並表示只要港灣員工回流到華為,官升一級,薪酬上調。

面對上市受阻,再加上風投機構急於套現獲利的壓力下,李一男決定將港灣網絡出售給西門子。2005年9月,西門子派出團隊進駐港灣網絡洽談收購條件,然而華為的反擊非常快,在當月就向港灣網絡發出律師函,指控其侵犯了華為的智慧財產權。為了不影響當時與諾基亞在通信業務上的合併,西門子開始低調處理港灣網絡的收購事件,並逐漸退出。

2006年,窮途末路的港灣網絡被華為以17億元收購,李一男也重新回到華為。在回歸儀式上,任正非對著李一男和曾經出走華為的舊部坦言,這幾年的對抗大家都有苦衷,而西方資本是這場「華為內戰」的始作俑者,為了竊取中國20多年積累的通信技術,他們不擇手段。

四、結語

與網絡上很多傳聞不同的是,重回華為的李一男再次被任正非重用,作為首席電信科學家會見來自全球的重要客戶,甚至領導了華為手機晶片的研發。雖然兩年後李一男再次離職,不過再沒有進入與華為正面競爭的公司。

無論是「叛將」,還是「舊部」,李一男對華為的貢獻足夠了,懲罰也足夠了。一路走來,李一男有自己的絕頂聰明、恃才傲物,也有被名利蒙蔽的雙眼和被資本捧殺的欲望。

不是當事人,我們無法評述當年李一男的「走出華為」和「對抗華為」的對與錯,但至少有一條經驗值得我們引以為戒:境外資本的目的都是掠奪,尤其是當「中國製造」屢屢打破外國技術壟斷的今天,我們更要認清這個現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