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團」本事如何?來上海大世界開眼界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4T10:44:35+00:00

眾多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參與,講解+表演+互動的導賞觀演模式,開啟「中國稀有劇種『天下第一團』導賞表演周」。11月27日至12月5日,上海大世界以導賞表演周為渠道,為傳統文化提供新表達、新玩法。「天下第一團」即一個劇種只有一個劇團「獨唱」。

眾多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參與,講解+表演+互動的導賞觀演模式,開啟「中國稀有劇種『天下第一團』導賞表演周」。11月27日至12月5日,上海大世界以導賞表演周為渠道,為傳統文化提供新表達、新玩法。

「天下第一團」即一個劇種只有一個劇團「獨唱」。1959年我國尚有360餘個劇種,目前只剩280個左右,近半是「天下第一團」。上海大世界總經理陳軒介紹,導賞表演周邀請浙江、安徽、甘肅等地區「天下第一團」來滬展示。方汝將、雷通霞、鮑陳熱、王鶯、周玉玲等劇團帶頭人攜台州亂彈、新昌調腔、甌劇、隴劇、淮北花鼓戲亮相。陳軒表示,作為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合作交流項目,導賞表演周旨在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合作交流城市推廣稀有劇種,發揮上海大世界非遺展示傳承平台的優勢,讓上海市民觀眾足不出「滬」就能感受稀有劇種的魅力。

11月27日,已有近400年歷史的浙江台州亂彈,成為導賞表演周推出的首個劇種。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台州亂彈擅長「文戲武做、武戲文唱」,唱腔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徽戲、詞調、灘簧等,其舞台語言為中原語音結合台州官語。台州亂彈原有劇目三百多個,其中本家戲「七閣、八帶、九記、十三圖」尤為著名。打插樁、耍牙、雙騎馬、鋼叉穿肚、風火球等獨門絕技,均為人稱道。

承襲自南戲遺音的浙江新昌調腔,盛行於明、清之際,至今僅新昌一隅存演,並珍藏晚清民國抄本276件。新昌調腔同樣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有古戲、時劇及目連戲三大類,古戲包括元雜劇、宋元南戲及明清傳奇。而調腔目連戲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92年新昌調腔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南方片區展演,戲曲專家曾永義評價,「就藝術文化的歷史意義而言,最難得是調腔。」

甌劇起源於明末清初,原名「溫州亂彈」。溫州古稱「東甌」又有甌江流貫,故1959年改稱為「甌劇」,並以劇種名行於世,流行於浙南閩北一帶。甌劇以唱溫州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崑腔、徽調(皮簧)及灘簧、時調等六種聲腔唱調,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隴劇則是甘肅的地方戲曲代表。它由流行於慶陽地區環縣一帶的民間皮影藝術「隴東道情」發展而成,音樂屬於板腔與曲牌相結合的「綜合體」形式。唱腔優美動聽,高亢豪放,加之一唱眾幫的「嘛簧」風格濃烈,既保持和發揚「隴東道情」唱腔特點,又有較大的革新和發展,創作出慢板、緊板、散板等新板式。獨具特色的「嘛簧」也不只是樸素的一唱眾幫,而是根據人物感情,舞台氣氛需要,賦予「嘛簧」以新的生命,因而更富於感情色彩和時代氣息。隴劇在表演上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身段和動作:「側身搖晃」似柳絲微風飄動,「秧歌步」等是在一般戲曲身段基礎上吸收皮影、隴東秧歌、地遊子等民間舞蹈提煉加工而成。隴劇造型別具特色,比如旦角頭飾,採用皮影人物高髻燕尾,同時仿照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髮式,設計做成多樣獨特的髮髻式樣。

12月5日為導賞表演周收官的淮北花鼓戲,較完整保留了傳統戲曲「虛擬表演」的原始狀態,男女演員可互扮各種角色行當,是民間俚俗戲曲活化石。

活動還特邀知名京劇演員牟元迪呈現文創藝術秀《我是男旦》。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作者:諸葛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