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井兒——這裡有侯寶林大師童年的記憶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3T14:44:03+00:00

它位於恭王府西南,北起定阜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385米。據考證,唐代時此處已經有人聚集居住,稱龍道村,距今已有一千餘年。

龍頭井是什剎海景區的又一條斜街。它位於恭王府西南,北起定阜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385米。

據考證,唐代時此處已經有人聚集居住,稱龍道村,距今已有一千餘年。舊時分為南北兩段。北段明朝時稱人頭井,清之後雅稱為龍頭井。南段稱南藥王廟街,因有座始建於明萬曆三年的藥王廟。此廟位於龍頭井街南端以西,就是現今地安門西大街73號的香港駐京辦事處位置,目前尚存有大殿及配殿。

很多人對龍頭井街並不熟悉,因為他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是專門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朋友都對這條街道有所了解,因為這裡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龍頭井的來歷

據說,這街上原有一口井,舊名叫"人頭井",說是由於井水清澈,打水的人一低頭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臉,好像照鏡子一樣。清代中期有一年大旱,北京水貴如油,城裡的井十有八九都幹了。而這人頭井的水卻是一天比一天足,人們奇怪極了。一天,附近廟中的一個小和尚來打水,隱約發現井水裡有個龍頭在水波中晃來晃去,好像正在吐水。消息傳到皇上耳朵里,皇上便派官員察看。來人趴在井口上向下一望,果真見到了一個龍頭。官員大吃一驚,這時忽聽喜鵲叫聲,抬頭一望,見一支喜鵲正落在古廟的鴟吻上。這時官員大悟,原來是廟上鴟吻倒映在井中,形似龍頭,隨後這龍頭井兒就叫開了,井所在的這條胡同也就成了龍頭井街。

32號院是相聲大師侯寶林小時候到北京後住的第二個地方,如今已改成二層小樓了。

侯先生在回憶錄中寫到:"我們不住在織染局了,我來到北京後住的第二個地方就離我現在住的房子大約一百米遠,叫龍頭井。現在的門牌是三十二號,是個路東的門兒。我們住在對著街門口的一間小東房裡,比人家大房低一截兒。小東房旁邊的南山牆就是廁所,可以想像我那時住的地方條件是多麼差了。"

龍頭井42號是天壽庵。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光緒年間擴建重修,曾為恭親王府的祠堂,屬於家廟類宗教場所。天壽庵坐北朝南,至今山門上還有"古剎天壽庵"字樣。

據載,原天壽庵建有殿房三十三間:前殿三間及東西配殿各三間,後殿三間帶左右耳房各二間,東西配殿各三間。供奉釋迦牟尼佛、關帝、觀音、西方三聖。

龍頭井街的南口,有一個開放式小公園——龍頭井微公園。公園裡海棠、碧桃、斑竹掩映著一座雕樑畫棟的中式廊亭,與北海公園裡的亭台樓榭一脈相承。

走在龍頭井兒,兩邊居住的基本都是老北京,看著一座座的隨牆門兒、蠻子門兒、如意門兒,聽著陣陣鴿哨兒,仿佛又回到了兒時戲耍的胡同兒里……

想起兒時熟悉的胡同兒,不禁默默吟誦起辛棄疾的詩《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