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教育虛擬國際化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16:28+00:00

在傳統的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學生流動的主要形式為從自己國家赴他國學習。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學生不出國門便能接受跨國教育。

學生流動性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傳統的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學生流動的主要形式為從自己國家赴他國學習。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學生不出國門便能接受跨國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向虛擬國際化的轉型,學生物理層面的跨界流動也隨之轉向虛擬流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虛擬留學、虛擬實習等跨國學習與交流活動中。

大學雖歸各國所有,卻被視作最具國際化的機構之一

從歷史上來看,國際化一直是大學的一部分。過去20年,國際化甚至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的首要發展目標。

「各國大學的結構和組織因國情而異,但其所從事的工作和傳播的知識卻具有普適性和國際性。雖然大學歸各國所有,卻被看作最具國際化的機構之一。」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教育管理和規劃教授亞薩爾·孔達奇稱。

當前,很多高等教育機構正在推進國際化工作,有目的地把國際化融入其教學、研究和服務等方面的核心活動之中。比如,從教學角度講,學校使教學內容國際化或敞開大門招收國際學生。從研究角度講,學校鼓勵學術人員在國際期刊發表成果或參加國際會議。

孔達奇指出,國際化對教育機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一些高校引入新的工作流程(如國際學生的招生工作)和成立新的部門(如成立或進一步擴大其國際合作辦公室),以提高國際化形象。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全球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高等教育國際化所受影響首當其衝,全球高校校際合作與國際學生流動嚴重受阻。據統計,2020年,90%以上的赴境外學術交流計劃沒有完成,90%以上的因公出國(境)學術交流經費沒有被使用。

根據國際大學協會(下稱IAU)進行的一項《COVID—19對高等教育影響的全球調查》顯示,在受訪對象中,近77%的校園不得不因疫情關閉並停止學校所有活動;64%的受訪高校認為,疫情對於校際合作造成不同程度影響;51%的受訪高校認為,疫情削弱了他們與國際合作夥伴間的交流。

同時,國際留學教育由於學生受到旅行限制而無法到國外大學參加現場教學。據IAU調查,2020年疫情期間,超70%受訪高校的課堂教學被在線授課取代,更嚴重的是有近7%的高校因疫情停止了教學活動。

進入2021年,學生在選擇出國留學與交流時仍持觀望態度。首先,因疫情仍在持續、反覆,一些國家的留學簽證政策仍然沒有放鬆,不少國家的大學校園仍處於關閉狀態。其次,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社會經濟不景氣加大了留學成本。另外,鑑於全球疫情形勢,學生和家長擔心出國留學會增加感染風險。據歐洲國際教育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73%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下出國留學的計劃被迫擱置。

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國際化有了新內涵,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是國際化的虛擬性。IAU調查顯示,70%的受訪高校表示,課堂教學已被遠程教學所取代,線上教學和遠程授課為越來越多不能出國留學的學生提供繼續學習的可能。

「這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在線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稱。

虛擬國際化保障了疫情下國際教育的持續發展

虛擬國際化將國際化進程與高等教育機構的數字發展相結合,為全球學習者提供跨國學習機會。這一趨勢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全球化智庫國際教育課題組研究表明,虛擬國際化保障了疫情下國際教育的持續發展。目前,國際上許多高等院校出於對師生安全的考慮,採用了網絡教學模式,並將學習材料轉化為電子形式傳送。這樣一來,學習者的規模與場所幾乎不受到限制,為許多無法到留學目的國參加面對面學習的國際學生提供了極大便利,也有助於高等院校通過開展線上教學的模式持續創收。

其次,虛擬國際化開闢了解決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新途徑。許多來自經濟落後、位置偏遠地區的人士以及社會弱勢群體很少有機會參與跨國流動,但教育的虛擬國際化為其免去了舟車勞頓之苦,也降低了經濟成本,使學生更有可能參與到跨國教育活動中。

同時,虛擬國際化創造了新的跨國合作學習與研究機會。儘管線下開展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但線上學術活動正在逐漸發展壯大。許多大學都舉辦了免註冊費用的網絡研討會,邀請全世界對會議主題感興趣的學者與學生參與交流。

另外,虛擬國際化也推動了全球遠程實習的發展。遠程辦公使得學生獲得了更廣的實習選擇範圍,甚至可以獲得跨國工作的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其專業技能與數字應用技能,並為今後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整個高等教育領域的轉型。虛擬國際化給高等教育師生帶來新機會,包括促進足不出戶的國際化、消除傳統高等教育國際化造成的不平等和成為高等教育機構創收的新來源。最為重要的是,虛擬國際化給弱勢群體學習者提供了國際教育機會。」孔達奇稱。

北京工商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賀冬萌指出,為了既防控疫情又繼續進行國際交流,人們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極大促進了全球範圍內在線教育交流的蓬勃發展。這些創新性的國際學術交流和高等教育合作將推動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避免世界走入高等教育逆國際化的「死胡同」。

挑戰在於提供跨文化學習的環境

教育的虛擬國際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首先,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孔達奇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球生存和工作能力,因而為其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機會格外重要。如果各個大學只招收了國際學生卻不為其提供充分的跨文化學習的環境,這並沒有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真正意義。

「高等教育虛擬國際化的真正挑戰不僅僅在於為世界各地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更在於為全方位的跨文化互動創造更多條件。」孔達奇稱。

同時,數字鴻溝可能加劇教育不公平。全球化智庫國際教育課題組研究指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存在很大差異,即便在美國這樣整體網際網路普及率較高的國家,其內部也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許多來自偏遠地區的國際學生在參與遠程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缺少網際網路訪問途徑、網絡速度慢、設備不穩定、移動數據開銷過大、學生本身數字素養較差等諸多問題,從而落後於其他同學。

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0年底啟動了一個「虛擬學生流動性(Virtual Student Mobility)」項目,其中包含一項針對面對面學術活動轉換為線上模式的「緊急計劃」,為那些返回祖國上課的國際學生以及仍在國外上課的學生提供支持。目前,該計劃仍在發展階段,有望在將來為促進學生流動、保障教育公平與質量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虛擬國際化使得非正規線上課程泛濫,增加各國政府的監管難度。近日,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醒出國留學生,部分海外高校和中介結構以疫情為藉口,不斷推出各種在線課程,通過降低錄取條件、畢業要求或縮短學習時長等方式吸引學生就讀。為更好地維護廣大留學人員利益、保證留學教育質量,留學服務中心表示,堅決反對這些以營利為目的、假借疫情突擊增開大量在線課程的行為,並將拒絕認證此類文憑。

「從宏觀上看,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大學間國際協作和合作夥伴關係,以及虛擬國際化都要求政府層面出台新的政策和策略。雖然學界不乏虛擬國際化必將完全代替傳統國際化的言論,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虛擬國際化不可能為所有人所接受和支持,這也說明進一步開展虛擬國際化理論研究和加強實踐的必要性。」孔達奇說。

多重因素下,在線教育潛力無窮

關於國際化教育的趨勢,賀冬萌表示,受疫情影響,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不得不進行大規模創新,但這種創新是被動的,缺乏前期準備,傳統教育受到新型教育模式和方式的挑戰。一些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和新興在線教育公司及時提供在線教育及交流解決方案,將成為大學教育的競爭對手。在科技、市場和政策的綜合作用下,在線教育潛力無窮。

隨著在線教育的大面積普及,未來的教育國際化將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學生將擁有更多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國際化教育形式。賀冬萌建議,各國可以通過建立統一的遠程學習、學分轉移、終身學習和學分累積規範和體系,為受教育者輕鬆完成課程學習提供平台,進而為教育國際化帶來更大的靈活性。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的呼聲越來越高。賀冬萌認為:「CPTPP、RCEP的成功實施或簽署表明,未來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協區域內教育開放是域內國家的義務,合作是必然趨勢。」

賀冬萌介紹,歐盟的「歐洲教育區2025行動計劃」是全球教育區域化的典範,也是歐盟未來5年教育區域化的重大改革舉措。這是歐洲疫情過後經濟復甦的重要步驟,並釋放了教育領域合作的積極信號。在亞洲,由清華大學發起成立的「亞洲大學聯盟」成員來自亞洲14個國家和地區的15所著名大學,以培育「獨特的亞洲價值」為宗旨,搭建亞洲高校共享資源並增進學生和教師交流的平台。可以預見,教育區域化將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趨勢。

此外,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智慧互聯的國際化教育。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技術基礎,智慧教育以多元協同感知和多尺度教育網絡為基礎,實現教育數據挖掘和知識繁衍結合,助力多元個性化的教育定製服務,形成「感知—網絡—計算—服務」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將給全球高等教育提供巨大變革空間,推動智慧教育的迅速發展。

「在新的教學體系下,教與學不再受時空和地理條件限制,實現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從而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賀冬萌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