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一水庫水位下降露出大量佛像,專家:它們來歷不簡單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20:52:22+00:00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傳入了我國,當時因為異域色彩明顯,受到本土儒、道兩家的聯合壓制,不得不開始本土化改革。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傳入了我國,當時因為異域色彩明顯,受到本土儒、道兩家的聯合壓制,不得不開始本土化改革。吸取、融合了中國文化思想後,逐漸衍生出了大乘佛教。

佛教東傳至今已歷千年,在這千年時光中,留下了大量的關於佛陀、菩薩的造像、壁畫,佛教寺廟更是遍地都是,唐時詩人杜牧,在他創作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聯,更是體現了佛教在中國的興盛。

這些寺廟、造像、壁畫也都是我國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今天要講的故事就和佛像有關。2016年時,江西省的一個水庫水位下降之後,人們無意發現水庫之中竟然露出了一尊佛像的頭,這立馬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當專家們對這個水庫進行深入調查時,發現佛像的來歷十分的不簡單······

醉仙湖下佛像出

在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內有一個美麗的湖泊,因為湖畔有一個名叫醉仙岩的岩洞,因此該湖得名為「醉仙湖」,不過「醉仙湖」的歷史其實並不是很長,甚至還沒有新中國的年齡長,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洪門水庫」。

洪門水庫位於撫河的支流——黎灘河中段。撫州地區雖然河道密集、溪流縱橫,但是降水分布不均勻。境內經常出現旱澇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問題,修建洪門水庫可以大大地緩解這類現象。

洪門水庫是截留黎灘河形成的,該水庫控制流域面積高達2376平方公里,最大庫容12.14億立方米,是撫河流域第1個綜合水利樞紐工程,也是全江西省第三大的水庫。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洪門水庫也成為了當地知名的旅遊景點,還產生了相對應的神話傳說。說呂洞賓的弟子「下八仙」劉海當年在醉仙湖上和「中八仙」張果老不期而遇,兩人為了爭奪「中、下」的名分大打出手,在鬥爭中,劉海的寶貝三足金蟾掉到了湖裡,化為了醉仙湖上金蟾峰,日夜矗立在碧水中央為當地百姓聚財。

2016年11月,洪門水庫因為要改造溢洪道閘門專門進行了放水,水位也因此降到了20多年來最低。然而就在此時,人們發現水庫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東西:「一個佛頭」。

這個佛頭的出現,當即就引起了當地居民的轟動,他們從來沒想過水庫之下竟然還有這種東西,迅速和當地文物部門取得了聯繫。

當地文物部門接到通知後,對此十分重視,立即派人前來進行了調查。

以洪門水庫的水量,想要將其完全抽乾進行文物發掘顯然是不可能的,為此,專家們到了後只是進行了現場勘查,初步掌握了一些資料,下一步行動需要等待上級的指示。

水下勘查

經過初步勘查,專家們確認這應該是摩崖造像,問題是一般而言,摩崖造像都依附於寺廟,但是洪門水庫周邊根本就沒有任何殘存寺廟的痕跡,專家們甚至連這一座佛像究竟是哪個年代雕刻的都確定不了。

2017年1月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專門派出了一支專業的水下考古隊,對洪門水庫內的這一座佛像及周邊水域進行水下探索,意圖探查清楚隱藏在水下的文物、古蹟究竟是什麼。

這支考古隊總共30餘人,攜帶了旁掃聲納、多波速測深聲等先進設備,抵達當地之後迅速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這次探索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摩崖造像水域的水文、地理等基礎信息,摸清楚摩崖造像所處水下文化遺存的情況,總共只有10天。

經過考古隊初步測量後確認,那一尊露出水面後引起周邊震動的佛頭,其實是一整座大型佛像,包括佛光和底座在內總共約3.81米高,其中,光那一枚佛頭就有70厘米高,佛頭的厚度差不多有65厘米左右。

讓考古專家們感到驚訝的是,這一尊摩崖石刻佛造像,其實並不是個例,考古隊員們在它的南側還發現了摩崖石幡。上面刻著「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海眾菩薩」等字跡,在每一個石幡上面,還有一塊差不多有30多個字的摩崖石刻。

又過了7個月之後,2017年8月1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們,又一次來到了南城縣,準備再一次對洪門水庫下面的摩崖造像進行水下考古。

這一次,專家們準備得十分充分,事先就擬定了詳細且周密的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方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儘快摸清楚,這一位於水庫中的重要文化遺產的水下分布情況,和現在的保存現狀,同時,根據考古研究,進一步的挖掘出這一文化遺產的起源。

這一次水下考古勘察作業持續了整整30天,專家們還發現了其他的佛像,這些石佛造像群雖然被泡了數十年仍然十分的精緻,保存得十分的完好,並沒有遭受多麼大的破壞。

那麼,這些埋沒在水下的摩崖石刻,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而成的呢?當有記者就此問題詢問專家時,專家表示:它們的來歷,可並不簡單。

佛像的年代

江西和佛教可以說頗有淵源,東漢恆帝時,原西域安息國王太子安世高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翻譯了一批佛經之後為了躲避禍亂,離開當時的國都洛陽到南方遊歷,他也成了最早一批進入江西的佛教僧侶,並在江西傳播藏傳佛教。因此,江西的佛教的歷史可以說十分的悠久了。

不過,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或有心或無意地打壓,再加上江西的百姓並沒有多少余財供奉佛教,虔誠的信徒並不算多,佛教發展斷斷續續,也沒有形成固定的場所。因此,最開始專家們很難直接斷定這些佛像到底是哪個年代造出來的。

當第二批專家抵達後,通過對佛像進一步研究,專家們發現,佛像的頭部螺發前方有一個又大又圓的髻珠,佛像的面容看起來比較圓潤,五官的分布也比較的緊湊,因此斷定佛像很可能形成於明代。

有了大致年代,考察這些佛像的來歷就簡單多了。我國是世界上歷史記錄最為完整的國家,只要根據古籍查找,總能判斷出這些佛像的來歷。

對歷史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時實行分封制,在江西共分封了三個藩王,分別是寧王、淮王和益王,而寧獻王朱權、益端王朱祐檳、益莊王朱厚燁的墓都和本地有關聯。朱祐檳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六個兒子,封地建昌府就在撫州南城。他們家族在南城縣延續了上百年,有七八代人。

據史料記載,當初修建水庫的時候,庫區裡面還包括硝石鎮和周邊63個自然村。這個硝石鎮歷史上就是南城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明朝的時候,硝石鎮是整個南城縣最富庶的地方,而硝石鎮附近很可能有益王家族的墓地群。

結合前面的幾點,有專家因此判斷,這些摩崖石刻很可能與益王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畢竟以普通人的身家,是不可能搞出這麼大規模的摩崖石刻的,一來沒錢,二來也沒那個能力。

如果專家們推測的沒有錯誤的話,那麼水下的這一墓葬群裡面,很可能有著大量的重要歷史文物。這一點是很好判斷的,比如曾被村民私自盜挖的寧康王朱覲鈞墓和其徐妃墓,被盜墓賊「造訪」過的益宣王朱翊鈏墓和益定王朱由木的墓地,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性發掘時,都發掘出了大量的文物。

以益宣王朱翊鈏為例,當時在他的墳墓里就出土了整整23件玉器,604顆玉珠以及108顆琥珀珠,除此之外,考古隊還在朱翊鈏的墳墓裡面發掘出了巨量的金銀、曆書。在和朱翊鈏同葬的孫氏的墓中,還挖掘出了整整139件玉器、上百顆寶石、三千多多枚珍珠、六百多顆小玉珠,除此之外挖掘到了一尊用羊脂玉雕刻的佛像。

如果說水下真的有益王家族的墓葬群的話,裡面的文物古董肯定不會比這些少。

其實,這次水位下降不止發現了摩崖石刻,被水淹沒了將近60年的硝石古鎮也有一部分遺蹟露出了水面,專家們同時發現了一些其他的佛像。除此之外,在距離「佛頭」較遠的地方,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座刻著「節孝」碑文的聖旨牌坊

當硝石古鎮時隔近60年「重現江湖」的消息傳開之後,立即吸引來了大批的觀光客。基本上每天洪門水庫都有兩三百名慕名而來的遊客,大家都想看一看傳說中的千年古鎮的風貌。而當地政府也趁此機會開始打造「洪門古鎮」文化。

遊客多了,一些有著「商業眼光」的人也多了,由此誕生了一批明明不具備載客條件,卻仍要駕駛漁船或者農用船進出洪門水庫的「擺渡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良商家趁機哄抬票價,甚至用不符合標準的船隻以次充好。,在當時,給水庫的保護工作添了不小的麻煩。遊客們的生命安全也不能得到保證。

當初洪門水庫的佛像出土時,曾經出現過很多很多的謠言,有人說這一尊佛像是盜墓賊丟棄的,還有人故意散布恐慌,將出水的佛像和神鬼之事聯繫了起來,到處散布謠言。好在,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探索真相大白,這些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謠言自然就不攻自破。

時至今日,那一位不知姓名的藩王的墓葬群仍然好好地待在水下,以我們當今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將之完好的開掘,而且也不可能直接將洪門水庫裡面的水全部抽乾以挖掘古墓。只能等待未來有一天,考古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也許會考慮會對水下的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著5000年前歷史,先人們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寶供我們探尋,也正因此,很多國人都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

不過,光對歷史有興趣而對文物保護知之甚少的話,親自前往文物發掘地難免會對文物造成破壞,如果真對歷史感興趣的話,在博物館或新聞中看看即可,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趕往發掘現場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