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道德模範張連鋼:鑄就大國重器 勇當科技創新排頭兵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2T04:46:55+00:00

帶領一個平均年齡34歲的團隊,在沒有經驗、沒有資料、沒有外援的「三無」狀況下,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建成了當今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作業效率最快的全自動化貨櫃碼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楊璐

帶領一個平均年齡34歲的團隊,在沒有經驗、沒有資料、沒有外援的「三無」狀況下,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建成了當今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作業效率最快的全自動化貨櫃碼頭。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的故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從普通的碼頭技術工人,到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張連鋼是如何「煉成」的?

12月2日,山東召開第八屆全省道德模範表彰會。張連鋼作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代表,作了發言。

1983年,張連鋼大學畢業分配到青島港,報名參加第一個貨櫃泊位建設,從此與貨櫃碼頭結下了不解之緣。

38年來,他先後參與了國家「六五」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國內第一台採用全可控矽直流調速貨櫃橋吊的安裝調試工作、「前灣三期智能生產控制系統」的開發應用、輪胎吊「油改電」技術的攻關,帶領團隊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創造出一連串「全球首創」,建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貨櫃碼頭、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

2013年,青島港集團提出建設全自動化碼頭。當時,自動化碼頭是西方的專利,使用他們的專利,不但要花費天價,還要被他們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卡脖子」。面對無經驗、無資料、無外援的「三無」境地,張連鋼抱著「為中國人爭口氣」的初心和決心,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探索。

「為早日建成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我把節假日變成了工作日,辦公室的燈光經常亮到下半夜。」在1300多個日夜裡,張連鋼團隊「5+2」「白加黑」拼命干,補知識、查資料,開了3000多場專題分析論證會,寫出幾十萬字的分析報告。碼頭開工後,他們又晝夜奮戰在建設現場,每天召開工程推進會,協同推進土建、供電、業務、設備、IT系統等十幾個專業的建設。

攻堅的過程面臨許多重大難題,其中自動化碼頭的關鍵技術——自動導引車控制系統,經過數月攻堅卻始終達不到要求。

推進會上一片寂靜,張連鋼打破沉默:「我們沒有退路,不能退縮、堅決拿下!」團隊重新梳理研發情況,分析近萬條工作日誌,提出上千條優化建議,歸納出十幾種算法模型,最終突破了這道難關。特別是自主研發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技術,與國外方案相比,節省成本1.2個億,車重減輕了12噸,電池壽命從兩年延長到10年,並實現了續航時間無限制。

由於工作壓力太大,張連鋼的身體又出現了狀況,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癜。醫生診斷,這是由於患肺癌做過肺部切除手術,並過度勞累導致免疫力低下造成的,醫生叮囑他要好好休息保重身體。從醫院出來後,張連鋼從藥店買了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帶在身上,又趕回建設現場繼續工作。

就這樣,張連鋼始終秉承著「拼命干都不一定能幹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信念,帶領團隊實現了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破壁,讓諸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碼頭建成後我們沒有鬆懈,在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同時,帶領兄弟港口一起創新。」今年10月份,張連鋼帶領團隊與日照港的工友一起攻堅,又創造出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貨櫃碼頭,把傳統碼頭改造升級為全自動化貨櫃碼頭,為全球港口提供低成本、短周期、智慧綠色發展的「中國樣本」。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指引偉大事業。當前,山東港口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我越學越感到熱血沸騰、充滿力量。」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和科技創新工作者,張連鋼正帶領技術骨幹加快推進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系統、5G通信、北斗應用等10餘項重點創新項目的研發落地,加快建設新一代自動化碼頭,率先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示範港。

張連鋼表示,當選全國道德模範,責任更大,使命更重。「我將發揮模範作用,與同志們共同努力奮鬥,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創造更多中國『智』造,輸出更多中國方案貢獻全部力量!」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