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殯葬業:每具屍體掙4000才保本,暴利都在銷售端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8T16:38:42+00:00

11月23日,有媒體傳出消息,網紅女主播「羅小貓貓子」的骨灰被殯儀館員工偷梁換柱,拿去配了陰婚。在此之前,羅小貓貓子已經登上過熱搜。

11月23日,有媒體傳出消息,網紅女主播「羅小貓貓子」的骨灰被殯儀館員工偷梁換柱,拿去配了陰婚。

所謂陰婚,指的是在一些迷信的地方,如果有未婚男子意外去世,其父母便會尋找跟自己兒子門當戶對的女屍,將女屍與兒子葬在一起,讓他們在地下結婚,免得兒子獨自一人在陰間孤單。

很多人嗅到了利益的味道,開始偷盜未婚女性的骨灰甚至遺體,賣給有陰婚需求的家庭,一次交易便可以獲利5萬到7萬左右。

這種行為不僅迷信,而且違反道德和法律,侮辱了逝者的屍體和尊嚴,是對人權的極端侵犯。

做出這種事情的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和人們的道德批判。

不過,在人們痛罵偷盜骨灰者、感嘆羅小貓貓子命運多舛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在2021年的中國民間,殯葬業這門「死人生意」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常出現在公眾視野里,一旦出現,必然伴隨著暴利的標籤。

棺材進價十倍開賣,屍體收益明碼標價

2020年,福成股份的財報顯示其毛利率高達87%。

福成股份是殯葬業的龍頭企業,地位等同於茅台之於白酒業界。

而茅台的毛利率也不過是93%,可想而知殯葬業的利潤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

殯葬業的利潤,自然來自於逝者的家屬。

對於如何從逝者家屬身上刮下一層油這件事,殯葬行業的業內人員早就有了自己的一整套規矩流程。

醫院是一切的開端。

醫院能治好病人,自然也有治不好的病人,在和平年代,屍體最集中的場所便是醫院。

一個三級甲等的醫院,每年大概會出現一千具屍體。

根據行業內的情況,每具屍體至少要賺到4000塊錢才能保本。

這個「本」,指的是承包太平間的機構每年所要拿出的承包費。

一個醫院的太平間基本不可能自行管理,都是承包給其他組織機構或者殯儀館進行管理。

承包這樣一個醫院的太平間費用在幾十萬左右,一般都會層層轉包賺取差價。

最後到能夠辦實事的個人或者殯儀館手上的時候,太平間承包費大概在每年幾百萬左右,也怪不得會直接標價每具屍體4000元的成本費了。

然而這4000元只是成本,為了賺取利潤,這4000元是不對逝者家屬說的,對逝者家屬有另一套業務套路。

人一旦去世,機構就要開始掙錢了。

屍體從醫院拉往太平間的路上就要開始收費,根據逝者家屬的情況,費用可高可低,都由運送屍體的工作人員平分。

不過總的來說,機構總會給車上的工作人員恆定的費用,比如平均每運送一具屍體便可獲得三四千元。

有時候家屬給的費用太少,無法抵消運送屍體工作人員的費用,那也沒問題,機構可以接受在這個階段虧一點。

因為運送屍體是整套流程最初的階段,一定不能在這個階段虧待運送人員,否則便斷了財路。

無論有什麼虧空,都可以在後續賣東西給家屬時找回來。

屍體到了太平間,運送人員拿錢走人,接下來就該是殯葬用品的銷售了。

屍體擺在那裡,既不好看也不尊重逝者,想要遮一遮就要買屍體袋子,一個袋子一百多元,成本或許不到十塊。

家屬不買,屍體便那麼擺著,過一會兒家屬臉上不好看,便不得不買了。

接下來買壽衣,壽衣根據規格不同、樣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定價,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有的家屬希望讓逝者走得好看些,一套壽衣就要齊全些。

衾、壽衣、壽帽、壽鞋、壽襪、壽枕、壽被缺一不可,都要用上好的材料,一套下來怎麼也要上萬。

如果逝者生前有信仰,比如信奉基督教,那也有特製的宗教壽衣可供挑選,價格自然也要加一加。

若是家屬沒錢,至少也要一套完整壽衣。

棉襖、棉褲、大袍,根據地區不同可能還要加上襯衣襯褲,怎麼說也要上千元。

壽衣買到了,可大部分家屬都不敢給逝者穿衣,無論再怎麼親近,畢竟已經生死兩隔。

現代人很少見到屍體,生理上還是會害怕,所以機構也會提供相應服務,有專門的人負責給屍體穿衣化妝。

繁複的壽衣花的時間多,需要的工作人員多,收費也多,普通的壽衣很快就能穿好,收費就少。

無論如何,一套流程下來,也要給穿衣人員幾百到一千的人工費,這都要向家屬要。

接下來還有骨灰盒,骨灰盒有各種材質,紅木、檀木、金絲楠木、玉石等等應有盡有。

不同材質也有不同的雕刻工藝,就看家屬想要什麼價位。

一個普普通通的骨灰盒大概在幾百元左右,一旦用了貴重材質,五千元算是普通價位。

家屬如果不差錢,工作人員還會推銷上萬的高檔骨灰盒。

央視《焦點訪談》曾做過一期殯葬品售價的調查,批發價450的雞翅木骨灰盒,在終端可以賣到16800。

剩下的還有各種陪靈用品、元寶蠟燭、香火紙錢,一對小石頭獅子就要賣兩百塊,一整套便宜的也得上千塊。

棺材是重頭戲,一具普通的棺材進價400元。

如果工作人員看出家屬不懂行,可以直接5000元賣出去。

好的棺材用了上好的木料,進貨價就達到1580元,那麼無論家屬有錢沒錢,一律標價18000元,願意買的人也不少。

最終,有錢的人花了好幾萬,沒錢的也得花個幾千塊,才能把逝世的親人舒舒服服送走。

承包機構除去各種成本花費,平均下來一具屍體至少能賺到上萬元。

一年一千多萬的收益,不到半年就能賺回幾百萬的承包費。

一年過去,收益輕鬆翻倍,無愧暴利之名。

前端從業人員:暴利全在銷售端

無論是普通老百姓在家人逝世後體驗到的,還是從承包商工作人員口中了解到的,我們都可以看到,殯葬行業的暴利是真實存在的。

可是在前端從業人員的生活中,根本沒有暴利的身影。

他們就像其他行業的普通人一樣,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苦苦掙扎,一年到頭賺個辛苦錢。

六道口村是天津市武清區汊沽港鎮的一個特殊村子。

這是個全國聞名的殯葬村,全村上下除了老人和小孩,幾乎所有人都從事殯葬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村子裡有一條主街,被稱為殯葬一條街。

街道兩邊全都是殯葬用品專賣店,可以提供中國人所能想像到的所有殯葬相關產品。

在這裡從事殯葬業的從業人員,沒有一個看起來像是有錢人,也沒有一個自認是暴利行業的從業人員。

一談到公眾印象里的「暴利殯葬產品」,不少人甚至流露出不屑的表情。

在這些前端從業人員眼裡,暴利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存在於銷售端,自己做的是最前端的批發,根本賺不了多少錢。

批發價幾百塊的骨灰盒,光材料成本就抵了大部分價格。

外面的機構人員若來採購,只要一筆交易滿兩萬元就可以按批發價出售。

這些機構拿著價格幾百的骨灰盒,進了太平間就可以向家屬要價兩三萬。

家屬若不同意,也盡可以任由他們去周邊其他太平間打聽,發現大家價格都是這個水平,最後也不得不回來買。

機構賣出一個骨灰盒的錢,可以在六道口村買到幾十個同樣的骨灰盒。

一來一去,暴利就產生了,可消費者不了解這些,自然而然地怪罪製作骨灰盒的人,罵其暴利。

對於這些,六道口村的從業人員並不是不知道。

但是貨都是心甘情願賣出去的,機構拿了貨賣多少錢,那不是村民們可以管得了的。

六道口村的人也並不是沒有想過改變現狀。

曾有人進了北京,想依靠自己在六道口村的關係和渠道,在北京城裡開低價銷售的壽衣店。

既能提高六道口村的收入,又能讓城裡人獲得低價的殯葬用品。

可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在北京開壽衣店,會遇到千難萬難。

從選址開始就很難順利進行,一條街上幾十家店鋪,沒有一家希望跟壽衣店做鄰居。

房東一聽說租房的人要做壽衣店,也會說這是死人生意不吉利。

好不容易找到通情達理的房東,多交點錢租下一個網點,周圍的鄰居又會有怨言。

商家會說壽衣店擋了他們的財路,住戶會說壽衣店晦氣會讓家裡老人身體不好,大家鬧起來,房東也壓不住,時常會有人在壽衣店門前搗亂。

好不容易開起店來,這生意又不是能開門迎客做廣告的行業。

店主不得不親自出去拉客戶找關係,一開口說自己是做殯葬業的,對方基本沒有好臉色。

城裡的機構和殯儀館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對象,很多人也知道六道口村的東西便宜。

所以六道口村民到北京做大客戶的生意,是難上加難。

就算做成了,也賣不出高價。

若是做普通人的生意,普通人家裡無事也不會來逛壽衣店。

哪怕家裡出了意外,一想到壽衣店,又會覺得是壽衣店不吉利導致了意外發生,更不喜歡到店挑選,最後還是讓機構賺了錢。

說到底,殯葬行業是非常特殊的,殯葬服務的消費者有其他行業消費者不具備的特點。

一是急迫性。天有不測風雲,誰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

大部分人都無法預知家人很快會用到殯葬用品,無從事先挑選,只能等親人逝去後,從機構手中購買高價服務。

這個時候如果消費者較真價格,不用別人說,自己心裡就會嘀咕:

親人剛走,我就計較錢,是不是顯得不孝又無情?

機構工作人員若是再用話旁敲側擊一引導,高價產品不買也得買了。

二是地域限制。逝者離世後,大部分人都希望儘早處理完白事,免得逝者遺體遲遲無法安寧。

這導致各地殯葬消費者基本只能選擇採用本地殯葬機構的服務。

哪怕他們知道六道口村的存在,也不可能選擇不遠萬里奔赴天津低價採購。

三是忌諱死亡。中國傳統文化忌談死亡,特別家有老人上了年紀後,更是極力避免談到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因此幾乎沒有人會主動了解殯葬業的生態,事到臨頭也只能一無所知地任由機構擺布。

這些特點的存在,讓殯葬行業有了半壟斷的性質。

像六道口村這樣的前端從業人員明知行業弊端,也根本無力改變。

普通消費者早就知道殯葬業暴利,真有需求時也不得不掏出真金白銀來滿足機構。

行業亟需規範,暴利或將終結於電商

殯葬行業如此多的亂象,亟需行業規範來限制。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家對於殯葬服務有大致規定,但是對於殯葬產品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

所以各個機構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定價、採購。

如果能儘早規範化,或許能破解行業暴利,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滿意。

六道口村的殯葬產品生產出來,只能按照機構的採購進行售賣,也幾乎沒有品牌可言。

如果殯葬產品也能品牌化,打響知名度,破解老百姓心中對殯葬產品的高價認知,便可以擠壓機構的暴利空間。

可是殯葬產品比較特殊,不被社會群眾普遍認可。

提到這個行業,大部分人的想法始終是負面的,連接觸都不願意接觸,打廣告更是不可能。

人們看到殯葬廣告,說不定還覺得受到了冒犯。

因此,電商成了很多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的未來之路。

現在殯葬行業所服務的逝者普遍在七八十歲左右,負責辦理逝者後事的家屬則是五六十歲,這是這個行業消費者的平均年齡。

這個年紀的人,習慣於印象中在機構和殯儀館辦理一整套後事的概念,機構的暴利空間也是從他們身上獲取的。

隨著人們漸漸老去,年輕人也在長大。

等到八零後九零後成為消費者主力年齡時,他們或許更傾向於通過網購的方式來選擇殯葬用品。

這樣一來,只要生產者在電商平台明碼標價,其中有無暴利,消費者一眼便知,暴利空間就可以大大壓縮。

「人終有一死,這個行業將永遠存在,我們做這一行並不覺得屈辱,而是希望讓逝者走得安穩,希望大家也能改變對這個行業的印象。暴利並不是殯葬業的本質,也不是我們這些從業者希望看到的。」

六道口村的從業人員如是說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