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深研院集成所電子信息參考書、報錄比、經驗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4T00:50:38+00:00

21屆考研基本塵埃落定, 現等待錄取通知書的到來, 隨後便可南下深圳到所里繼續學習. 趁此閒暇, 遂將這半年多的經歷記錄下來, 對他人也許是種微乎其微的幫助吧, 期望能夠激勵更多有相同志向的人.


21屆考研基本塵埃落定, 現等待錄取通知書的到來, 隨後便可南下深圳到所里繼續學習. 趁此閒暇, 遂將這半年多的經歷記錄下來, 對他人也許是種微乎其微的幫助吧, 期望能夠激勵更多有相同志向的人.

擇校原因及難度分析

從20年7月下旬到21年4月底, 這場跨度長達到9月的馬拉松落下為了帷幕; 從一個雙非小學校到中科院, 這小小的轉變, 將我導向了下一個里程碑. 我只是一個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學生, 20年考研失利, 與中科大軟體學院(科軟, 數二英二408)失之交臂, 事情是複雜的, 原因是多樣的, 教訓是刻骨銘心的. 20考研, 英語給了我最大的驚喜, 滿分100的英語考了82, 而滿分150的數學卻只考了81. 那年都說難, 但再怎麼難, 主要原因還在自己. 我與複試線就差一道選擇題, 如果幸運的話, 我與科軟就差那一道選擇題. 本該校內調劑的我, 也因為錯過時間, 沒能調成. 看著曾經一起複習的同學去了浙大, 去了華東師範等等, 心理多少會有些後悔. 所以我便決定再來一次.

21年考研, 我徘徊在中科大先進研究院與中科院各所之間, 一面是985/211/C9/華五/TOP3, 各類名頭加成, 另一面是一個沒名頭的雙非科研院所. 我深知, 985院校的競爭異常激烈, 但又不知道自己能考到什麼程度, 來回反覆, 猶豫糾結, 光是網上報名階段就修改了4次, 最終還是求穩選擇了中科院.

學習環境

我是20年7月從海西回到濟南後開始複習的, 早先時候, 高中同學就拉我一起去複習, 由於時間原因, 只好作罷. 到了7月中旬, 我意識到, 如果效率再不提高, 就要再浪費半年了. 所以, 我去了同學在的考研寄宿學校複習, 在那裡學習效率確實提高了非常多, 在那裡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 沒有瑣事纏身. 教室/宿舍/食堂, 三點一線, 成了最普遍的日常.

各學科複習經驗

考研準備過程中, 我著重複習數學, 畢竟數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 專業課其次. 至於政治和英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是沒花多少時間.

數學

數學與專業課(408)占據了很大份額, 這兩門複習好了, 政治與英語的壓力會小很多, 畢竟數學多對一個選擇題4分, 政治英語是很難補回來的. 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得數學者得天下.

數學前期主要跟張宇老師, 按部就班. 按著網課的順序看, 筆記該抄的抄, 和大多數人一樣, 看著確實在學習, 動沒動腦子說實話真的忘了. 題目做了1000題和660題, 總的來說1000題會比較難一些, 偏一些, 但好在張宇課程比較全面, 基本每道題都有講, 至於有沒有用, 真的不好說. 前期囫圇吞棗, 渾渾噩噩混到9月左右. 一次偶然間, 我在Bilibili看到了武忠祥老師講課, 這個老師我一直知道, 但覺得課少, 就沒跟. 但聽他講了關於二重積分幾何應用那一塊, 茅塞頓開, 覺得這個老師思路很清晰, 關鍵還能讓你找到思路, 這是很寶貴的. 我就馬不停蹄的把老師的提高班追了追. 後期基本上也是有課必看, 老師在Bilibili和公眾號上還有每日一題, 這個對我的提升也是可觀的, 題目和講解的質量都很高. 這段時間我還穿插著坐了坐楊超老師的三大計算(極限/微分/積分), 這對今年的考研來說, 也是很關鍵的. 線性代數部分, 之前聽張宇老師講過, 他會從比較直觀的角度講解, 線性代數的本質是什麼, 會讓你更理解線性代數. 李永樂老師則比較偏向於做題, 但總感覺李老師年齡有點大了, 講課不是很系統, 不同機構講課也是千篇一律. 但要把他講的題都分分類, 好好想想他的思路, 也是很好的素材. 線性代數部分, 我還看了方浩老師, 他在二次型這一塊講的很不錯, 值得一看, 尤其是施密特正交化的替換. 後期的話, 主要是做了合工大共創/李林6+4/武忠祥每日一題. 張宇8套買了, 做了一套選擇題就扔了, 沒必要, 真的沒必要. 合工大共創還不錯, 題目質量挺高. 李林老師的題, 不得不說真的非常好, 李林6+4, 我雖然成套的只做了一遍, 但每道有問題的題都做了不止一遍, 另外在Bilibili上還有好多對李林老師題目進行講解的UP主, 他們把每道題都錄了講解, 並且每道題如果有一題多解/秒殺技巧/重點思路也會標出, 能夠真正吃透這一套題. 這也是我考試前複習最重要的素材.

對於老師的選擇, 沒必要一踩一捧, 每個老師都有可取之處,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專業課 - 計算機基礎(408)

專業課是408, 數據結構/組成原理/作業系統/計算機網絡四本書. 我本科就是計算機, 這部分內容小小有點基礎, 去年又複習了一年, 還有點印象, 所以就沒花太多的功夫. 但這也確實讓我吃了點虧. 408的複習方式, 比較墨守成規, 基礎比較差的話,可以早點開始,跟著老師一對一的學,然後把書後面的題做了, 都搞明白每道題要考察的知識點在哪. 後期對著PPT和知識圖譜去看, 爭取形成系統知識框架. 408主要難度在於其廣度, 內容是真的很多, 所以一定要多看, 多記, 多理解. 408在選擇題部分能有80分, 占比很高, 所以選擇題要非常重視, 但這個難度屬實非常大, 儘量少錯. 個人認為, 數據結構部分可以全做對, 組成原理錯一到兩個, 作業系統一到兩個, 計算機網絡全做對. 這與難度是成正比的. 後面大題往年是很有套路的, 反過來復過去, 就那幾個做法, 數據結構基本上就是考兩個題, 第一題是模擬, 不需要寫代碼, 基本上在圖和樹部分, 第二題要寫代碼, 主要集中在線性表. 組成原理部分主要是cache-內存體系與IO系統, 這塊做一個完整的大題好好總結就可以搞定. 作業系統, 主要是PV操作, 有時候也會和組成原理聯動做虛擬內存的題目. 計算機網絡, 就是算算CIDR找找網關, 比較難的就是計算題有效率/幀大小這類的. 把以往的真題吃透, 應該問題不大的. 但21年有點偏離以往出題風格, 轉換較大, 問起來"如何裝系統"這類的問題, 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總之, 套路在, 變化也在, 要隨機應變, 基礎要牢. 408我考的並不理想, 不想誤人子弟.

政治

因為目標院校是中科院(國科大)在北京統一閱卷, 屬於旱區, 政治或多或少會壓一點分, 取得70+分是喜出望外, 因為政治真的沒怎麼準備. 徐濤強化班沒看. 1000題沒做. 就後期做了肖秀榮老師的題目, 不得不說肖秀榮, yyds. 政治考得好, 全靠肖老師, 和我關係不大. 不多說了.

英語

英語今年退步了, 只考了75+, 最後一篇閱讀沒做好, 錯了兩三個的樣子. 做以往英語真題的時候, 基本上閱讀錯一個兩個. 這個有點靠底子的意思, 英語這塊只做了真題背了背作文. 還練了練字, 寫的衡水體, 還用了1.0的大粗筆. 不知道閱卷老師看到了是什麼心情. 對於英語底子不好的人, 我推薦多看英文文章, 因為我計算機專業, 看英文文檔很多, 對英語沒有任何恐懼, 個別詞不會就不會了, 不會太影響大體內容. 考研英語, 多看即可, 沒口語沒聽力先不用折騰, 那些等複試就行.

複試

複試是在2021年4月初舉行的, 中科院的分數線一般很低, 所以進複試的人還多,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 複試錄取比低, 並且, 初試複試1:1, 複試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更關鍵的是, 複試只有面試, 沒有其他筆試/機試, 所以對個人素質要求不低. 小鎮做題家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複試採用線上面試, 由於人多, 每人平均15分鐘, 沒錯, 15分鐘占考研成績一半. 老師都是深先進的博導, 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可以的, 你的水平稍微一問就清楚了. 深先進做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交叉比較多, 而且注重算法. 所以, 我的複試問題幾乎都是算法相關. 1/ 知道哪些算法 2/會用OpenCV嗎 3/會MATLAB嗎 4/會哪些語言 5/會不會讀博, 大致就這些, 我是7分鐘就結束了, 複試也還算順利.

結語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小半年, 也沒啥太大的感覺, 除了早起以外, 沒什麼痛苦. 時不時的也會和室友去網吧玩玩, 晚上睡覺前也會刷刷手機.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這麼做, 而是希望大家把考研作為一個很平常的事, 生活的一部分罷了, 心態放平, 該玩就好好玩, 該學的時候就全身心專注,放棄雜念, 沒啥大不了的. 各位共勉!

(本文來源新祥旭考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