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這部沒有演員的電影,真人真事真感人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6T16:08:01+00:00

43歲的胡小明,再次踏上四川博作村的土地,與羅洪一起地毯式搜尋輟學兒童;12月3日,在北京天幕新彩雲影城,海淀區花園路街道的工作人員取票準備觀看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博令、劉晶瑤

當第一縷和煦的陽光灑向大地,遠在西藏宗措村的旺青羅布,正嘴對嘴吸出初生小羊嘴裡的污穢物;

43歲的胡小明,再次踏上四川博作村的土地,與羅洪一起地毯式搜尋輟學兒童;

黑龍江上升村的王路來到被颱風洗劫後的玉米田,帶領村民一穗一穗掰著「躺」在地上的玉米;

貴州坡頭村的劉恭利,正挨家挨戶推廣易地搬遷扶貧政策……

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第一書記。上述圖景正是「新聞紀實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中的畫面。這部電影的上映日期是今年12月3日。

《我們是第一書記》首映票房99.4萬,作為紀錄片,成績不俗。這部電影由新華社出品,影片內容全部取自新華社記者一線採訪的真實案例。

真實是「第一書記」的底色,也是這部電影最鮮活的地方。

為何選擇做這樣一部電影?「新聞紀實電影」與普通電影有何不同?沒有演員的電影怎麼拍……日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探訪主創團隊,為你揭開幕後的故事。

圖說: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導演任傑(左一)西藏定日縣宗措村原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左二)出品人兼製片人張苗(右三)新華網 劉廈攝

「新聞的靈魂+電影的外表」

考究的鏡頭語言、精緻的電影構圖、有質感的現場……《我們是第一書記》既有新聞直抵人心的現場細節,也有電影藝術帶來的視聽衝擊。走進影院,觀眾見證一個個在平凡中迸發的偉大靈魂。

這是新聞人牽手電影人帶來的驚喜。新聞人保證了紀錄片的真實性,電影裡有不少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新聞片段,這都是歷史的真實痕跡。

「你家有存摺嗎,有多少錢?」「有,1500塊錢。」

「看春節聯歡晚會了嗎,吃年夜飯了嗎?」「沒有。」

這組對話發生在記者和孩子之間。4年前,新華社雲南分社記者在一個貧困村記錄下這個片段。4年後,這組鏡頭被用到《我們是第一書記》當中。當時,小男孩站在「旭日東升」的對聯下回答。如今,這個村已經脫貧,高高的太陽溫暖著這個村。

「如果當時沒拍下來,我們就錯失了這一展示貧困村現狀的素材。」創作團隊成員魏驊介紹。

事實上,主創團隊以扶貧題材「新聞的靈魂+電影的外表」的形式已經交過一份優秀答卷了。2020年底,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推出了系列微紀錄片《第一書記》,播放量集集創「千萬+」,創造了新華社客戶端的播放紀錄。該片還榮膺北京國際網絡電影展「光年杯」,獲評「建黨百周年公益影片」。

微紀錄片的成功,讓主創團隊對扶貧題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2021年1月,新華社受託製作一部扶貧題材的新聞電影,擔子自然落在了有著成功經驗的《第一書記》團隊上。

將第一書記們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主創團隊心裡是有底的。早在系列微紀錄片《第一書記》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搜集了超過1000個「第一書記」的故事。經過一番「忍痛割愛」,團隊製作了20期故事,最後播出的只有6期。這期間,攝製留下的大量素材,已經具備了做一部長電影的基礎。

主創團隊還仔細研究了大量扶貧題材影視作品,找出新聞機構做扶貧電影的獨特優勢,團隊再一次吃下「定心丸」——首先,多數扶貧影像記錄都是短視頻、快新聞,缺乏沉浸式的報導;其次,藝術類扶貧影視作品中集中表現的都是十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的故事,情節缺少新意;第三,拍攝和包裝手法比較傳統,少了一些傳播力。

「儘管短而精的扶貧微電影不少,覆蓋面也很廣,能給觀影者帶來的沉浸式體驗與思考的卻不多,社會需要這樣一部電影。」團隊成員李放說。

「他們不要命地干,我們不要命地拍」

《我們是第一書記》裡有書記們跋山涉水的辛苦、有分紅大會上村民拿到鈔票的笑容、也有玉米被扶起也扶起信心後的欣喜……這些故事的發生地,或許離我們很遠,卻又帶給我們最近的衝擊。

不同於一般電影的製作流程,「新聞紀實電影」沒有預設劇情,也沒有開拍指令,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攝影師需要做的是快速準確地記錄下每一個場景、拍下每一個細節。

拍好「新聞紀實電影」,需要被拍攝對象把攝影師和設備當「空氣」,被拍攝對象則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對鏡頭的「雙重恐懼」。

拍電影最合適的焦段是35mm,因為是短焦段,相機離被拍攝對象可能只有半米左右,一開機,被拍者就會緊張。有人笑談,「話都不會說了。」「換長焦80mm鏡頭,不行繼續換120mm」,主創團隊挨個嘗試,直到找到最佳平衡點。組裡的攝影師偶爾還會打趣,「我們不是來拍電影的,是來搞偷拍的。」

為了克服心理「恐懼」,攝影師需要跟被拍攝對象做朋友。每個拍攝小組都要在當地至少待上三個月。前兩周,攝影師可以不拍,但一定要「拿著設備在那晃」,邊晃邊交流,直到跟被拍攝對象完全熟起來,這才能保證「電影中的畫面99.9%都是真實拍攝」。

為了採集更多素材,攝影、攝影助理加上製片原本固定的三人搭配,在《我們是第一書記》攝製組中幾乎看不到。小組成員每人都要會攝影,製片乾的活需要攝影師自己干。「多一個機位,就多一個拍下瞬間的可能。」團隊成員任傑說。

有的攝影師為了記錄下更多細節,差點就地「光榮」。因為「第一書記們」奮戰的地方都是山野鄉村、地形複雜,疊加上全員都是攝影師的現實,經常出現攝影師光顧著跟拍,無人提醒腳下路況的危險。有一次,攝影師單飛正在林子裡專心跟拍,一不小心踏空,掉入了深達3米的捕獸陷阱。

同伴拉他上來時,單飛先問機器摔壞了沒,素材拍到沒。據當地人介紹,一般獵人會在捕獸陷阱里放些竹籤,猛獸掉下去幾乎都當場喪命。幸好那個陷阱沒有竹籤,攝影師才僥倖生還。

「第一書記是不要命地干,我們的團隊是不要命地拍。」團隊成員劉兆偉說。

將他們還原成「大寫的人」

「100人進電影院,90人哇哇大哭,另外10個人是強忍著。」這條評價代表了很多觀影者的真實感受。有的主創人員看了60多遍,還會忍不住哭出來。

一次點映結束後,主創團隊問現場觀眾有什麼想問的,結果現場無一人提問,場面一度十分尷尬。百思不得其解的魏驊走出影廳,沒走幾步就被幾個阿姨攔住,「我們不是沒有問題,是還在哭,沒從劇情里走出來。」

情節打動人心,先被觸動的一定是創作人員。《我們是第一書記》的拍攝團隊,全員都是90後,在觀眾被感動前,他們都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他們見過一家人最值錢的物件是一缸米,幾根竹子串起來就當牆擋風……

電影拍攝過程中,攝影師跟著第一書記披星戴月,連走好幾個小時探訪牧民;見證第一書記智斗「逃學F4」,演繹現實版的「一個都不能少」。朝夕相處之下,電影創作團隊深受鼓舞,他們也主動放棄假期、沒日沒夜地工作。還有團隊成員因為同情貧困地區生活不易,自掏腰包承包下了村里唯一的一家養雞場。拍攝掙的錢也幾乎全都用作了扶貧。團隊成員跟村民們說,「你們不用發愁賣雞蛋了,我們都幫你賣。」

「拍第一書記,讓我們知道他們也是人,他們奉獻自己很偉大,卻也欠兒女一份陪伴,欠父母一句珍重。」團隊成員朴文琳感動地說,「我們想將他們還原成『大寫的人』,平凡的偉大才是最難的。」

電影中,貴州坡頭村第一書記劉恭利,因為扶貧工作,三年吃不上年夜飯。母親左手關節骨折,他也顧不上悉心照料。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主創人員也像第一書記們一樣,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

影片上映以後,有個第一書記在交流環節搶過話筒,隔空喊話兩地分居的老婆,「你看了這部電影,就知道我為什麼夜裡接不了你的電話,回不了你的視頻了。我們,真的很忙!」

有人懷疑扶貧幹部只是為了鍍金拿榮譽。面對這種質疑,團隊成員鄭思琳說,「我們到一個地方才待三個月,他們一待就是兩三年。你只要去那待幾天,就不會這麼想了。」滿是煙火氣的鄉村,是第一書記們的戰場。如何讓村民們脫貧是掛在他們心頭的第一使命。「榮譽、晉升,在第一書記們眼裡,都遠不如老百姓重要。」

「致敬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的努力」

「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是讓每個看過的人都有感觸、有收穫。」團隊成員康薇表示。

鏡頭記錄下許多打動人心的瞬間,奮鬥多年的第一書記們用平凡的身軀,懷揣著希望,融化了「貧困」的堅冰。

「你在高原逐日,讓太陽永遠在前方燃亮」——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帶領村民辦起了養殖合作社,在分紅大會上看到了村民臉上久違的喜悅;

「你點亮了那盞燈,星星都向我們湧來」——第一書記胡小明和羅洪合力讓曾經全村只有兩名初中生的博作村,迎來輟學率歸零的歷史節點。

「你張開雙臂,把風過濾成粒粒金黃」——第一書記王路帶著村民用手掰著受颱風災害的玉米,硬生生「掰出了個豐收年」;

「你把誓言留給我們,卻把思念留給家人」——連續三年都沒吃上年夜飯的第一書記劉恭利,用易地扶貧搬遷讓村民們搬出大山,住上不漏風的新家。

8年間,近1億人告別貧困,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日夜奮戰在一線的300多萬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得償所願,他們的辛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你知道農村什麼樣嗎?」「知道啊,動畫片裡奧特曼保護的就是農村。」觀影前,面對母親的提問,一位從未去過農村的孩子給出這樣的答案。觀影后,母子都看到了農村脫貧攻堅最真實的付出。母親說,「我想告訴孩子,世界上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看過點映,還有一位癌症晚期的上海阿姨向主創團隊傾訴,「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們電影上映。但看了你們拍的電影,聽了你們團隊的故事,阿姨這一代人對你們這一代就放心了。」

在談及創作初衷時,出品人兼製片人張苗用「時代的良知」形容第一書記這個群體。新聞紀實電影就是用電影的形式,把這個時代真實、質樸、打動人心的好故事保留下來,將這些真實與感動的時代影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如果有一天,孩子問我們這些美好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這些關於奉獻的故事。」影片結尾處,銀幕上出現這段話,這也是主創們永不能忘的初心。致敬所有參與脫貧攻堅的「戰士」、致敬所有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致敬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的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