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細讀丨裝飾藝術時期的瓷器重塑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4T06:12:35+00:00

展覽期間,我們將推出一系列的特展細讀,通過「策展人帶你逛展覽」「青花瓷器上的早期中西交通史」「裝飾藝術時期的瓷器重塑」「中國外銷瓷在歐洲的改裝」等主題,從不同視角,為您呈現這一全新視角的貿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特展。

「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以陶瓷為媒介,通過來自七個國家十餘家世界知名博物館及收藏機構的206件/組代表性文物,講述16—18世紀的世界貿易和早期全球化中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展覽期間,我們將推出一系列的特展細讀,通過「策展人帶你逛展覽」「青花瓷器上的早期中西交通史」「裝飾藝術時期的瓷器重塑」「中國外銷瓷在歐洲的改裝」等主題,從不同視角,為您呈現這一全新視角的貿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特展。

· 裝飾藝術時期的瓷器重塑 ·

展覽分為三個篇章,「中西交通」篇透物見史,通過外銷瓷器展現16至18世紀中歐貿易與交流的發展變遷。「中西交融」篇透過油畫、歐洲加彩、鑲嵌及室內陳設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審美和設計的碰撞與交融。「中西交匯」篇以陶瓷技術與圖像的互鑒揭示貿易和交往帶來的技藝及觀念交匯。

其中「中西交融」篇是展覽最為重要的部分,從新的角度呈現以往貿易瓷展未曾關注的問題:西方人如何看待、接受、使用遠渡重洋的東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歐洲的生活方式、室內設計以及時尚風潮?東西方的器用、審美差異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所有展品中,經過歐洲鑲嵌改裝的中國瓷器最能回應這一系列關切,東西方的技藝也在這些器物上碰撞、交融,綻放出獨特的美感。

從歐洲的工藝傳統來看,金屬鑲嵌原本是對珍貴禮物或異寶珍奇的附麗。大航海時代之前,運抵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稀少,往往被視若珍寶,需要加裝貴金屬配件保護脆弱易損部位,以傳之後世,彰顯尊貴。16、17世紀,隨著中西瓷器貿易的擴張,大量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由奇珍異寶演變為奢侈消費品,開始融入當地的生活和裝飾風格。這一階段為中國瓷器添加鑲嵌的做法集中在德國、英國、荷蘭等地。18世紀開始,鑲嵌中心轉移至法國。陶瓷商人和室內裝飾高級藝術品商人共同占據東方瓷器的銷售市場。陶瓷商人提供成套餐具,而藝術品商人則被允許「美化」這些瓷器,他們將東方瓷器與不同材質物品組合,通過鑲嵌改變其功能與外觀,創造了許多最時尚奢華的商品。洛可可風格的金屬鑲嵌在當時最為流行,裝飾藝術品商人以獨到的品味挑選高品質的瓷器,通過鑲嵌將它們組裝成陳設套裝。這樣的商品吸引著貴族客戶,他們將這些極富裝飾性的器物成組擺放,搭配金碧輝煌的家具、繪畫及牆面,營造融洽和諧的裝飾體系,構成室內設計中的點睛之筆。

在這場極富創意的視覺改裝遊戲中,貴金屬或鎏金的金屬託架既凸顯了瓷器主體,保留了東方特徵,也將其整合到西方美學和文化中,可謂東西方技藝的完美融合。可貴的是,從16世紀到20世紀,從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到裝飾藝術時期,歐洲審美趣味的指針不停轉動,這一傳統也不斷被繼承、復興及發展。本次展覽中包含三件20世紀20年代裝飾藝術時期源出中國瓷器的卡地亞作品,就是對這一傳統的演繹。

01

第一件作品是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

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清雍正(1723—1735年)

卡地亞紐約設計鑲嵌,約1927年

卡地亞典藏

燒制於雍正年間的瓷製水盂保持著完整性,水盂口沿處加裝金制包邊、開合軸和托,以連接鏤空木雕鈕蓋;下承以木雕底座。水盂一周圍繞四組金制壽字裝飾,每組壽字上與口沿相連,下連底座,並與木雕合為團壽形式,與作為主體的瓷器形成和諧的搭配,金、紅、黑的色彩組合莊重典雅。

法國18世紀已有將中國瓷器鑲嵌改裝為墨水台的先例,羅浮宮藏有以三件德化窯白釉杯與一塊東方漆板鑲嵌組合而成的墨水台。

白釉杯改裝墨水台

中國德化窯瓷器,18世紀

法國鑲嵌,約1740年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卡地亞作品選擇烏木與瓷器搭配,亦可與之呼應,但不同的是,此件增設的金制和木製附件採用中式圖樣,更顯出對於東方文化的理解與吸收。如果說18世紀的「中國風」是西方對遙遠東方想像的體現,裝飾藝術時期的「中國風」則是以現代主義的視角吸納異域文化,進行風格重構。抽象化的團壽紋樣既帶有裝飾藝術(Art Deco)的幾何感,亦不失東方神韻,獨特的東方風情與現代性相結合。同時,水盂與硯田相伴,與風雅相隨,是中國文人重視珍愛的文房用具;改裝後的水盂成為墨水瓶,仍是走入書房,不改其文氣,可見對彼此文化的深入理解。

器物的使用者從來都是藝術品傳奇的一部分。這件墨水瓶由莫娜·特拉維斯·斯特拉德(1897—1983),即後來的莫娜·馮·俾斯麥伯爵夫人委託設計定製。這位美國時尚名流享有「世界上最會穿衣的女性」之譽,兼具美貌、財富和卓越的品位,在她豐富的收藏中不乏珠寶和工藝品。卡地亞典藏另有一張設計稿件繪以青花水盂加裝金屬鈕蓋,同樣由伯爵夫人委託設計。

02

第二件器物是粉彩人物鏤空長方香籠改裝台式煙盒。

粉彩鏤空人物故事圖香籠改裝台式煙盒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清乾隆(1736—1795年)

卡地亞巴黎設計鑲嵌,1927年

卡地亞典藏

煙盒用於存放捲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吸菸的風氣盛行歐洲,用貴重材質製作的奢侈品煙盒也不在少數,此件則由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改裝而成。頂面的瓷嵌片由香籠頂面切割而來,表現的當是《西廂記》故事終章「衣錦還鄉」的情景:新科狀元張生登門提親,與鶯鶯終成眷屬,畫面直接選取了張生入河中府見崔老夫人的構圖,以符合器物的長方樣式。玉林市博物館藏一組攢盤,其中「衣錦還鄉」圖像與煙盒有相似之處。故宮博物院亦有一件《西廂記》題材的四面鏤空長方香籠,繪「夫人停婚」一本。自元代以來,與《西廂記》有關的創作常見於書籍版畫、年畫、瓷繪和各類工藝品,有別於諸多同題材瓷繪,此件畫面頗具舞台元素,或參考自年畫。煙盒側面的長條鏤空來自香籠的長邊,上海博物館藏有類似的香籠。

粉彩鏤空長方香籠

上海博物館

而另兩面從花紋顏色和比例來看,可能切割揀取自另一件香籠。頂面瓷片四周鑲珍珠母貝,四角以紅黑琺瑯飾中式龍首,擬殿宇屋頂樣式。內部設雙層可拆卸的銀鍍金匣子。整體造型模仿中式建築,也許受到瑞典學者喜仁龍出版的中國皇城等相關著作的影響,更彰顯對東方趣味的理解。

此例中,瓷製香籠被拆分成多個部件,與金銀、琺瑯、硬橡膠、珍珠母貝等材質及其他瓷器的部件組裝成一座中式建築。這種切割、改裝的思路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白釉梅花紋瓶改裝香熏上已見端倪,香熏器身截取自長頸瓶,器蓋則原為碗蓋,鑲嵌鎏金銀。

白釉梅花紋瓶改裝香薰(一對)

中國德化窯瓷器,清康熙(1662—1722年)

法國鑲嵌,約1710年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如果擴展到瓷器之外,18世紀法國奢侈品商人從東方家具上拆下漆板重新組裝,也是類似的做法。卡地亞在這一時期收藏各式各樣從珠寶、器物拆解出的局部作為「素材」儲備,常將波斯、印度、中國、埃及等各地古物如此拆分重組,以獨特的創意擷取、調和異域文明的殘片,使作品符合當下的審美與需求。改裝而成的煙盒既保留中國傳統的風貌,又具有摩登風範,不僅融合了東方與西方,也將古典與現代融為一體。

03

第三件是庭院仕女圖化妝盒。

庭院仕女圖化妝盒

卡地亞巴黎,1928年

卡地亞典藏

盒內設化妝鏡一面、帶蓋匣子兩個,正中設一唇膏架。盒蓋上的畫面由多種珍石鑲嵌而成,既有西方常見的藍寶石、祖母綠和琺瑯,也有中國手工藝品中常用的螺鈿、東陵玉和珊瑚。盒子表面運用了嵌螺鈿技法,螺鈿互相填平後打磨光滑,散發著獨特的韻彩,為了配合中式材質,婦人衣衫上的藍寶石沒有採用歐洲通常的切面切割,而是打磨圓潤,配合隱秘鑲嵌工藝,更添韻致。畫面中,庭院一角,一婦人盈盈淺笑,右手持扇倚坐在石形桌邊,桌上瓶插白梅,後有松柏竹枝。婦人賞園自怡的情致恰與化妝盒的使用場景相配,愛美之心無論西東。

有趣的是,從畫稿和記錄看,盒蓋嵌片圖樣正來自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盤。化妝盒的設計者將圓形瓷盤的圖樣略加調整,以適應盒蓋的長方形構圖。

路易·卡地亞舊藏康熙五彩瓷盤

化妝盒設計手稿

1928年,卡地亞檔案

鑲嵌石材的配色效果也較為接近康熙五彩。因而此例雖非瓷器實體,但吸收了瓷器承載的東方圖像,可以視為另一層面的拆解重塑。

中國瓷器與歐洲工藝的互動悠遠又多樣,瓷器在歐洲裝飾藝術的舞台總是占有一席之地。能工巧匠施展才華,或是出於實用性的考慮,或是出於美學上的追求,從鑲嵌加裝到重繪賦彩,從改造器用到拆解拼配,不斷對中國瓷器及其裝飾元素進行改造重構,使其以新的姿態融入歐洲審美與器用脈絡……直到這件中國風格化妝盒不見一瓷,卻顯然表露出瓷器對設計審美持續性的啟發。

這三件裝飾藝術時期的展品,站在了東西方物質文化、工藝傳統、審美風尚的十字路口,是對古老物質文化與工藝的傳承,也是在重新審視傳統和文化歸屬後的重塑,在傳承與重塑之間,東西方的技藝、靈感不斷碰撞出火花,煥發出新的神采。

· 裝飾藝術時期的瓷器重塑 ·

撰文丨陳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