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美軍「旅改師」,又領先了嗎?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6T07:37:44+00:00

上周,美國陸軍公布了新的軍事改革的指導文件《路線圖2028-2029》,這份文件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看看美軍又拿出了什麼「牛黃狗寶」,對於未來潛在的軍事鬥爭又有什麼意義。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上周,美國陸軍公布了新的軍事改革的指導文件《路線圖2028-2029》,這份文件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看看美軍又拿出了什麼「牛黃狗寶」,對於未來潛在的軍事鬥爭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已經有不少相關的評論在具體探討美軍這次新《路線圖》中制定的多種類型的師級單位的強弱、作用等問題。

但我們還是從最基本的問題先看起,改革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來的,那麼美軍這次改革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先說明白這個,咱們才能具體分析他們的改革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究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拖延療法呢,還是真的能夠做到藥到病除,起死回生。

《路線圖》中隊改革措施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條就是:「大規模作戰行動能力」缺陷。

美軍將使用GMV取代輕型旅的「悍馬」

筆者的視頻節目《亞洲特快》和往期軍評中,已經做了多期關於美國陸軍作戰理論和編制,以及其新軍事改革的話題,對美軍21世紀以來軍事改革的歷史做了不少介紹。所以這裡儘可能簡短介紹,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索相關話題了解詳情。

簡單來說,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痛揍伊拉克之後就發現,他們為在歐洲平原擊敗蘇聯而建立的強大的陸軍部隊,在應對後冷戰時代新形勢下的弱敵時,出現了火力過剩而部署速度不夠的缺陷。

再加上21世紀初信息化大潮中,美軍對於「發現即摧毀」的新戰爭形式有了過分的高估,認為只需要輕型裝甲部隊,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統引導後方遠程精確火力打擊,擊敗敵方重型裝甲部隊。

即使在當時組織的多次試驗性演習中都沒能真正驗證這種理論的有效性,但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美國「改革派」們依然推行了他們的理論,推出了FCS」未來作戰系統「概念,準備用」網火「飛彈替代火炮,用輕型裝甲車輛替換現役重型裝甲車輛,最終實現用一支可以空運迅速趕到戰場的部隊,正面擊敗敵方傳統的重型裝甲集群。

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過於脫離實際,其中幾種關鍵性武器裝備最終被證明在可以預估的未來都無法實現,最終失敗。

同時美軍也發現,自己的主要對手,不論是俄羅斯還是東方某大國,直到2010年前,陸軍力量的建設都相當遲緩。因此提出了一個「過渡性方案」,將美軍改編為三種類型的旅級戰鬥隊,以實現快速部署,按照當時的計劃這些旅級戰鬥隊也將會獲得一批例如步兵戰鬥系統、新型輕型自行火炮等武器裝備,確保在應對各種對手時具備相當的技術優勢。

美軍當年指望通過FCS系統獲得一支能硬抗對手重裝部隊的高機動快速反應部隊,最後發現不行

但從2010年後,世界形勢在短短十年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美軍在亞太和歐洲面臨的主要對手都大大強化了自身的作戰能力,在武器裝備方面彌合了與美國現役裝備的代差,甚至在很多領域由於後發優勢還後來居上。

按照美軍的評估,根據美軍模式建立的台灣地區武裝集團的軍團級單位,其綜合作戰能力可能僅能和對手的重型合成旅級單位相當。這也是美軍近年來向台灣地區出售相當於美國一個裝甲旅級戰鬥隊的武器裝備的原因,然而這樣的一個美軍裝甲旅其實由於缺乏新質作戰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也僅僅在現代化坦克、裝甲車輛的數量上與對手相當,實際綜合作戰能力可能仍然只是對手的幾分之一。

而且雖然美國主要假想敵也進行了師改旅改革,但是這些新型的旅在綜合作戰能力方面都優於美國同類旅級部隊,並且與美國的師級單位已經變成行政單位,原來的師屬支援兵力變成了戰區直屬、臨時加強給旅的方式不同,美國在亞洲的假想敵仍然保留了強大的集團軍編制,集團軍擁有各種支援火力和電子對抗、太空情報、技術偵察能力。

相比之下,美軍由於將這些能力收歸戰區,在反恐戰爭中,旅級部隊多年沒有和這些新質作戰能力進行磨合,已經無法熟練運用,更談不上實現有機的聯合作戰,甚至很多旅級部隊已經連冷戰時期就已經建立的、最基本的無線電通信對抗能力都已經失去了。這些弱點在近年來美軍進行的軍事演習中暴露無遺。

而在實戰中,俄軍通過將集團軍級新質作戰和遠程打擊能力下放到小規模的「合成營戰鬥群」中,對按照美軍指導訓練作戰的僕從軍取得了絕對優勢。美軍在對其研究後發現,自己規模大得多的裝甲旅級戰鬥隊因為缺少這些新質作戰能力,竟然很可能被對手規模小得多的部隊摧毀。

雖然技術上沒啥亮點,但俄軍通過用信息化戰爭概念指導冷戰時期的軍事裝備進行作戰,就能把對手打得找不著北,甚至可以威脅美軍名字花里胡哨的「旅級戰鬥隊」

同時俄軍又組建了應對與美軍大規模衝突的新型的裝甲軍,回到了冷戰時期的大規模裝甲集群的編制,而這也同樣是已經久疏正規戰陣的美軍旅級戰鬥隊無法很好應對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發現經過多年軍改,自己變成了一支只能快速調動,鎮壓缺乏現代化武器裝備弱敵的軍隊,一旦與對等對手展開正面的大規模較量,幾乎是必然吃虧的。

這就是美軍這次軍改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大規模作戰能力缺陷」。

那麼其實這件事吧,美軍這幾年來也一直都在說,天天說要「應對正規戰爭」、「準備對抗對等對手」,但主要都是在搞新裝備,對編制體制調整呢,直到這次的《路線圖》之前,依然只能說是在修修補補。

在這次發布《路線圖》之前,美國陸軍主要在新編制體制方面進行的變革就是設立「全域作戰特遣隊」,這個組織方式,也是一個「過渡性」單位,在歐洲,「全域特遣隊」相當於一個自帶電子對抗、電子偵察、通信情報、無人機、高空氣球和機動短程防空單位的火箭炮旅;在亞洲,「全域特遣隊」相當於一個自帶各種輔助單位的戰術飛彈旅。

全新的多域旅和經過多年轉戰洗禮轉型治安軍的美軍現役部隊也需要磨合,圖為多域旅與82空降師進行聯合演習,相比滿身高科技零碎的多域旅,82師的軍官們顯得非常「土包子」

從根本上來說,這個「特遣隊」和俄羅斯的「合成營」類似,都是把以前掌握在高級司令部手裡的直屬支援力量集合起來,用來支援下面那些缺乏新質作戰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的單位作戰——只不過,俄羅斯的合成營支援的是東烏克蘭親俄武裝這樣的烏合之眾,而美軍多域旅支援的是看起來裝備精良但編制體制、組織方式已經與時代脫節的美軍各種「旅級戰鬥隊」。

換言之,在歐洲如果近期發生局部衝突,地面戰場其實是掌握著遠程打擊火力的「多域特遣隊」和「合成營」在鬥智鬥勇,而旅級戰鬥隊的地位,就直接跌落到和親俄武裝一樣,前排填線而已了。

至於在亞洲呢,陸軍幾個多域特遣旅也好,海軍和陸戰隊的「分布式殺傷」,空軍的「馬賽克戰」也好,各個都想著靠自己一個軍種就能對抗對手三軍融合的作戰體系的優勢……基本就是在搞笑了。

多域旅顯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作為非常時期的過渡舉措。美國陸軍這次的長期計劃又如何呢?

歐洲多域旅主要裝備各種火箭炮

亞洲多域旅就等著LRHW到位可以撐場面,當然現在還得等等等等等……

按照這次的《路線圖》,美軍未來將把現有的若干旅級單位合在一起,恢復師的指揮作戰能力,把這些旅級單位的支援火力部分收歸師屬,然後再把多域旅所擁有的遠程打擊、偵察監視、電子對抗、無人機等新質能力也交給師。

應該說,如果配合美國陸軍正在折騰的新的技術裝備換代計劃,這還挺有點東方大國軍改後集團軍與合成旅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美軍目前面臨的編制難題有點類似於當年二戰的時候,同時應對太平洋和歐洲兩個戰場。只不過區別在於二戰時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面對窮鬼帝國主義的日軍,擁有技術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只要海軍能夠取得制海權,美軍面臨的問題無非就是如何在儘可能減少傷亡情況下乾死死硬的軍國主義小鬼子。

但是今天呢,在歐洲美軍尚有技術優勢,畢竟俄羅斯陸軍雖然裝甲部隊規模很大,但是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依然是老套路,追求部分設計指標上超過對手,而綜合能力上其實不如美國新一代裝備。

但在亞洲……這個對手真的不好搞,高技術武器方面,美軍都沒有什麼決定性優勢,總體實力,更談不上占優,所以美軍的思路肯定得和歐洲有本質區別。

美國陸軍對於炮兵也要重新重視起來

輕型旅可能也會有卡車炮

作為歐洲的主力,美國陸軍搞的三個裝甲旅合兵一處再加強遠程打擊和防空的「重型突破師」,或者裝甲旅搭配斯特瑞克旅的「重型標準師」,配合機械化裝備升級,美軍要改革完全應付的過來——無非是恢復冷戰時期的老編制嘛。

但在亞洲方向呢,這就真的不好弄了。

美軍在亞洲方向投入的部隊稱為「聯合強行介入師」,你聽這名字,就是衝著你「區域拒止\反介入」來的是吧?呵呵。

這個單位是用現在的步兵旅為基礎設置,每個旅追加一個裝備輕型坦克的坦克營。然後師裡面配上能發射PRSM戰術飛彈的海馬斯輕型火箭炮,再加上多域特遣旅的LRHW中程高超聲速飛彈支援。

與現有的步兵旅相比,除了多了輕型火箭炮、戰術飛彈和坦克營,就是把悍馬換成了新的GMV輕型高機動車,實際上打起來呢,還是讓步兵沖……

在亞太地區,因為美軍空運海運投送能力的限制,這些強行介入師也很可能無法全師一起投入作戰,而是要分兵以一個旅加強一些師屬兵力投入作戰。而他們強行介入時面對的對手,很可能是重型、中型機械化旅,那打起來就好看咯,基本上和韓戰時期「史密斯特遣隊「面臨的情況差不多啊,下場大約也差不離。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按美國這次軍改的方案,實際上在亞太地區他們要展開作戰,必須依賴僕從軍,比如,台灣地區非法武裝,日本陸上自衛隊、韓國軍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力量雖然裝備上不算差了,但是從作戰能力上來看,依然是放棄機動作戰,拼死力頂,等待美軍救援的老套路。

這個強行介入師呢,就是作為防禦中的救火隊,用來快速投入關鍵地點,修補戰線用的。

未來美軍還得指望僕從軍「頂住,頂住」!

同時,這次美國軍改方案中,輕型標準師和防禦師也挺有意思,改革思路似乎是學習日本陸上自衛隊好榜樣,增加反坦克飛彈的配屬數量,用血肉之軀硬抗裝甲鐵拳。某種意義上說似乎是美軍終於也對自己僕從軍的精神素質心裡有點數了,終於意識到,就算是填線,關鍵地點都得爸爸親自下場才行……當然這些部隊也有大量機動工具和配屬的陸航、空運部隊,頂不住了跑路也很快嘛。

所以從這個改革方案來看,美國陸軍的重點是歐洲,增強對抗新時代鋼鐵洪流的能力是他們的主要目標,而亞太地區呢,很可能最後他們的多域特遣旅還得保留,而且得找個別的名頭把這個過渡性編制「扶正」,而美國陸軍的師呢,則主要承擔關鍵性的作戰任務,作為僕從軍的後台靠山存在。反正亞太地區未來如果有衝突肯定也不是靠美國陸軍為主去打的,請一等人、二等人和四等人多努力吧!

這樣看來,總體上,這次美軍的軍改方案,還是有亮點的,基本上還是承認和面對現實,在修修補補就能保持優勢的歐洲地區,就積極修補一下,在已經搞不好了的亞太地區,也認清現實,增強作為帶頭大哥和救火隊的能力,能維持一時算一時吧。

其實美軍正在搞的「馬賽克」戰也好「分布式火力」也罷,或者現在這個「陸軍路線圖」,在亞太的思路都是減少關鍵節點,讓作戰能力儘可能平攤下去,增強機動防禦和快速調動部署能力。說到底這就是為了把對手拖入「消耗戰」,使其無法通過打擊美軍幾個關鍵節點就讓大片美軍失去抵抗能力。只是……「消耗戰」?

要比產能,咱們可就不困了啊

已經實現去工業化的美國,和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人口第一大國打消耗戰?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所以美軍也在各種文件里強調,在亞太地區,關鍵的問題是增加對手下決心使用武力的難度,類似於當年的「存在艦隊」理論,希望讓對手忌憚於和美軍進行消耗戰,損耗自身國力,而不願意和美軍作戰。

只是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威懾戰略在美國國力繼續下行,對手的國力繼續加強的趨勢下,真的能有用嗎?這大概就不是美國人願意去想的問題了。

最後,本期軍評發布時也正逢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誕辰128周年之際,回顧毛澤東軍事思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也許是最值得我們在新軍事變革問題上學習和領會的要點,跟著人家的現在,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那豈不永遠只能是刻舟求劍?回顧美軍近十年來想要針對我們搞的一系列新戰略,陸續走到破產的地步,歸結起來大多是這個原因,不得不說,他們啊,也需要學點唯物主義辯證法啦。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