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和班上其他孩子,是在接受同樣的教育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3T20:16:25+00:00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自主自驅,能正確的認知自我,保持個性,同時也能互相協作,學會思考和表達,能更好的適應各個團隊和社會。

寫在前面

讓孩子「自由自在,野蠻生長」並不是「放手躺平,任其發展」。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自主自驅,能正確的認知自我,保持個性,同時也能互相協作,學會思考和表達,能更好的適應各個團隊和社會。


項目制學習(PBL),是童行所有營地貫徹的主旨,我們在「玩耍中學習」的大背景下,在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讓孩子們完成一個個項目,讓他們擁有「全鏈條」的思維方式,而不單單只做一顆螺絲釘。


臨近年關,這一次在培田,我們的老師又設計了什麼好玩兒的項目呢?你想不想帶著孩子,一起過個不一樣的年呢?快來看看吧~


「少年成長計劃」也推出了第一批營地,北京的小朋友們,不要錯過~詳情關注今日二、三、四條!



周五 | 視野

全文共4620字,閱讀時間12分鐘



協作培養在時間的發酵中,給孩子帶去了更多的文化資本


你以為你家孩子跟班上其他孩子一樣,在接受相同的教育嗎?


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 · 拉魯說,其實不是。


她花費6年(1990-1995年間)時間,跟蹤調研了兩所學校的88個孩子,並對其中12個9-10歲的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包括訪談孩子的父母、老師及學校相關工作人員,訪問頻次是在一個月內至少20次訪察。


詳細跟蹤的這12個孩子,其中6個是中產家庭,剩下6個是工人或者低收入家庭。在十年之後,也就是2005年,拉魯做了回訪,中產家庭的6個孩子全都考入了大學,低收入家庭的6個孩子,只有1個選修了社區大學課程,剩下5個均高中畢業輟學,放棄了學業。


這個結果差距背後的原因,拉魯說是:中產家庭採取的協作培養模式,比起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成長養育模式,給孩子留下了更多文化資本,讓他們可以在未來更好地生活。


什麼是協作培養模式


安妮特 · 拉魯把她的這項研究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不平等的童年》。我非常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發現所謂的協作培養,不是說孩子所在的家庭多有錢,而是家長要參與孩子的成長。怎麼參與呢?


第一,帶孩子參加有組織的活動


拉魯跟蹤的6家中產家庭,每周都在忙碌地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各樣有組織的活動,比如某個鋼琴課程、某場棒球比賽等豐富的課外活動。這些有組織的活動,即給孩子帶去了知識的增加、視野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活動中挖掘潛力發現優勢,同時也給孩子留下了社會需要的某些能力經歷,比如參加有組織的活動,無形中讓孩子習得了挑戰困難的精神,增添了合理競爭的經歷。


第二,平日裡,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中產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語言表達,在平日裡,但凡有教育機會就會鼓勵孩子主動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哪怕是孩子對家長提出質疑。中產家庭的父母願意給孩子鍛鍊協商技能的空間和機會,比如,拉魯跟蹤調研的一個中產媽媽鼓勵孩子:向醫生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希望醫生如何幫助他。這其實是在鍛鍊孩子通過恰當的表達,為自己爭取更多資源,讓規則更傾向於自己的需求滿足。


第三,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


不管孩子在學校發生任何事情,中產家長都會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有時候甚至會對學校提出質疑,也會調動自己的資源解決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問題。這種主動發聲,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模範操作,會鼓勵孩子當遇到問題時,積極回應,努力想對策,而不是束手無策。


什麼是自然成長模式


與協作培養相對立的是自然成長模式 ,拉魯發現低收入家庭在養育孩子時,存在三個無意識間流露出的三個習慣。這些養育習慣,讓孩子自由成長,但孩子沒有繼承到更多從家長那裡傳承的文化資本。


習慣1:沒有更多的精力帶孩子參加有組織的活動,任由孩子自由玩耍


低收入家庭疲於物質等生計日常,沒有經濟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帶孩子參加有組織的活動,或者是即使經濟條件允許,也不認為參加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孩子什麼。於是,孩子只有自發地聚在一起,創造一些自娛自樂的活動。現下看起來非常開心自由,但不能從協作培養中收穫時間發酵之後的文化資本,因為並沒有協作培養活動。


習慣2:用管教而非平等的態度和語言,跟孩子對話,並把大人和孩子的事情區分開


低收入家長的活動往往跟孩子的活動分開,不允許孩子參與到家長活動里去,家長也會避開加入孩子的遊戲或者活動。在平日的生活互動里,使用更多的管教式和命令式語言,代替採用商量式民主式溝通,這會阻截孩子的想法及觀點表達。


習慣3:對孩子學校里老師的教育屈服或者無能為力


可能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即使對學校不滿,也不會提出更多的質疑,也不會給出更多有指導性意義的建議。這種示範操作,會給孩子帶去成長的邊界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父母都沒找資源搞定,事情肯定很難,自己也不會習得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協作培養帶給孩子優越感,自然成長留下的是侷促感


社會學家拉魯說,協作培養讓孩子失去了很多自由玩耍的童年時光,但給孩子帶去了文化自信,帶去了優越感;自然成長給孩子留下了更多自由支配的快樂童年,但長期給孩子帶去的是面對真實社會的侷促感。


協作培養在時間發酵之下,留給孩子的是具有優越感的文化資本:孩子逐漸能夠自我認知與自我發現,敢於表達和能夠準確描述自我觀點與自我需求,知道如何與外界交流互動協作,有方法讓社會資源和規則向自己靠攏。


自然成長模式帶給孩子的長期影響,則更多的是面對棘手問題的侷促感:沒有參與更多社交活動,合理表達自我觀點的勇氣不足,也沒有與人交流相互協商的實踐經歷,更沒有擴充到更多的知識和視野,也沒有習得使用和調動各種資源的能力,人到成年繼續延續家長為生計奔波的人生模式,當童年不在,現實里更多的是無奈。


從協作培養的意義上說,童行營地,童行少年成長計劃,包括童行嚴選課程,都是在履行協作培養,是有組織的活動。


營地老師們會關注孩子的心理,會引導孩子每日自我反思,也會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想法與觀點。我們希望孩子能多多參加不同主題的營地,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發現自己的獨特,並把獨特逐步培養成自己的愛好,甚至天賦。我們希望孩子在活動中愛上學習,發現自己,心中有光。


童行營地如何做到上邊的協作培養呢?


答案就是:童行每個營地有一個特別棒的特點,就是用PBL教學法帶領孩子完成一個真實項目。這個真實項目會有一個挑戰的目標或者一個真實要解決的問題,孩子們為完成挑戰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要相互協作、學習相關知識,最後表達輸出,將幾天營地所學創造性地完成某個成果,用這個可視的成果來完成項目的初始任務。


比如:

在培田營地,我們的兩位營地老師晶晶和嘉瑞會帶領大家體會獨特的年味,最終完成一個明清古村年俗日誌,引導孩子們表達自己在古村過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培田是個明清古村,具有800年歷史,它的年也別具一格。


古法遺風貼春聯


晶晶老師說,每逢舊曆新年前兩周左右,培田村里公認書法寫得好的鄉賢們會齊聚祖祠,為全村村民書寫春聯,寫春聯也會吸引村裡的小朋友們前來觀賞,培田的孩子們耳濡目染,浸潤著祖先代代相傳的耕讀傳家古村文化。鄉賢們寫好的春聯會擺滿整個院子,青年人充滿儀式感地貼上春聯,好不熱鬧,過年的氣氛被烘得喜慶高漲。



過年標配放煙花


在培田過年,還有小時候過年的標配--煙花,放煙花能讓孩子們激動整個春節,每晚不厭其煩地放煙花,煙花似乎可以點燃所有的煩惱與灰燼,換做希望和快樂散發著星星點點的光芒。



剪窗花、糊燈籠


除此之外,培田過年還要剪窗花、糊燈籠,把過年的氣氛裝扮得濃濃的。如果幸運,還能趕上古村的舞龍隊伍表演,把一年的祝福與期望都聚攏在團聚的春節節日裡。



除了體驗濃厚的年俗年味,來培田,

早上,我們可以欣賞古村民間故宮之美;



白天,我們可以深入古村古巷,探究民間故宮之謎,也可以像古村孩子們那樣玩玩竹節人,體驗一下古村雕版印刷,欣賞一下南山書院;



傍晚,我們可以欣賞金黃色的古村美景,然後喝上一壺香茶,放著煙花吃著美食看著星空聊著天。



這樣一趟古村落之行,我們會收穫什麼呢?


一段最有人情味的真實生活


晶晶老師說:人情味是她在培田古村落生活了近一年最大的感觸之一。走在路上,認識的不認識的老人家,多多少少都會對你頷首微笑示意,即使羞澀內向的年長者,如果你對他們報以微笑,他們也會回以羞赧的一笑,然後用鄉音問你聽不太懂的話語:他們的普通話不太好,但你仍然可以從他們的神態里感受到他們對你的接納和關心。或許是吃了嗎?或許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還有進來喝杯茶吧,話沒落地,主人已經拿出清明前購置的新茶,這種茶葉嫩且香,泡出來的味道相比於清明後的茶更好喝。



體驗陌生又熟悉的傳統年味


培田的年味,可以激發無數成人對兒時的回憶。無論是掃塵還是寫春聯、貼春聯,這些和年難捨難分的每一個舉動,對我們來說似乎都有特殊的意義。培田的春聯還特別在:不是買來的,是村鄉賢們齊聚祖祠寫出來的。想像一下:鄉賢們齊聚祖祠,鋪開剪裁好的空白春聯,揮墨潑毫。伴隨著筆桿的移動,你會感慨為何至柔的水卻寫出了至勁的字。書法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被樸實的鄉賢們發揮得淋漓盡致。來培田,邀請鄉賢寫春聯,咱們一起讀讀春聯里的百味人生。



學習鮮活的知識


晶晶老師說,親子專家伍罡老師在一篇《帶娃到菜市場打個卡吧》的文章里提到,他發現現在的孩子寫文章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情感表達比我們當年更細膩更豐富,但描寫色彩、動作的詞彙量嚴重不足,寫出來的東西很乾癟。在我們體驗民俗的過程中,在我們親自砍竹子做竹玩具的過程中,在我們親自剪紙,親自製作燈籠的過程中,我們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比如「鋸、削、磨、量、扎、」;比如「割、糊、裁、剪、勾」。


從真實的觀察和體驗中,我們才能收穫最直觀最鮮活的生活細節。只有真的親身去體驗,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會生動,才有畫面感。



文化、歷史的學習與傳承


馮驥才先生曾說,中國最大的物質遺產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春節,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體是古村落。培田村作為客家人典型的聚居地,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在800年的古村落里,尋找同是華夏人民的根,尋找那些同是華夏兒女創作的智慧結晶。無論是建築、還是文化,無論是民風民俗、還是民間工藝,我們尋找,我們體驗,我們再無法忘懷。


這個冬天,帶孩子來古村落體味年味吧,讓孩子在協作培養中成長。


我們在明清古村培田,等你。


營地日程


DAY 1

【開營】接機+開營儀式(破冰遊戲+項目發布)+放煙花


DAY 2

上午:【解碼建築】古村尋寶+歷史小課堂

下午:【體驗民俗】民俗小課堂+竹燈籠+剪紙

晚上:【創作作品】提燈籠夜遊古村+創作古村年俗日誌


DAY 3

上午:【體驗民俗】民俗小課堂+趕集

下午:【感受年味】民俗小課堂+寫春聯+貼春聯

晚上:【創作作品】圍爐夜話(聽爸爸媽媽說那過去的故事)+創作古村年俗日誌


DAY 4

上午:【體驗民俗】民俗小課堂+製作美食

下午:【品味文化】逛南山書院+雕版印刷

晚上:【創作作品】創作古村年俗日誌


DAY 5

上午:【製作工藝】竹文化小課堂+采竹子製作竹節人

下午:【結營】項目成果展示+結營儀式


DAY 5 離開古村





童行少年成長計劃今天也低調上線了!


我們首先推出:

少年天文學家、少年建築家第一級課程,招募2年級以上學生;少年遊戲設計師第一級課程,招募5年級以上學生。


詳情可閱讀今天的二三四條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