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到底有多香?大專、本科、碩士畢業後的起薪,一目了然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6T17:06:26+00:00

我看了看這份由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的問卷調查,不僅採樣規模大,而且數據詳實。

文|誠言呈語


「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的話題衝上了熱搜第一,今年可能還是頭一回。

我看了看這份由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的問卷調查,不僅採樣規模大,而且數據詳實。

就連就業去向,都在報告裡安排得明明白白。

其實相比於去年的相關調查來說,這些數據的漲幅並不算特別的大,但是攏了攏近些年的數據後,我只想問那些「學歷無用論」者,你們到底上沒上過學。

你的終極目標,可能只是別人的起薪

在網上,很多人在立Flag的時候,經常會以月收入為參照。

而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月入過萬」。

月入過萬聽起來其實挺勵志的,而在不少人眼中這個實現的難度,也屬實不小。

畢竟咱離給萬元戶家裡發證書的年代,也沒過去多少年。

但是在北大課題組的這份調查報告中,2021年博士和碩士的月起薪平均值就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分別達到了14823元,和10113元。

而中位數,則是15000元和9000元,而且應該還沒包含獎金和各種福利。

這就跟網上的聲音不大一致了,說好的博士畢業沒工作,碩士求職沒人要呢?

同樣和那些「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說法不同,本科生的畢業起薪,也達到了5825元。

雖然比起研究生來說這算是斷崖了,但總體上看也不算少了。

相對比較尷尬的,是大專畢業生,3910元的起薪,說多不算多,說少也不算少,屬於養活自己費勁,養活全家夠嗆的那種。

當然了,上面說的這些都是平均數,具體到學校、學科和就業地區來看的話,同學歷之間也會有顯著的差距。

比如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起薪,就達到了10827元,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則是7346元,普通本科是6043元。

要是按照學科門類來算的話,薪資的高低順序則是工學、理學和交叉學科。

那麼以「月入過萬」為目標的話,哪些人能在短時間內實現?

我想大專學歷以上的人都有機會,只不過是相差幾年的問題罷了,因為任何企業招聘大學生的初衷,都是當做儲備人才培養的。

也就是說,讓大夥到一線崗位去做簡單的工作,只是為了熟悉工作,為將來提升到管理崗位打基礎。

要是真像網上說的那樣,理工科大學生畢業後就是進廠當工人,那企業主為什麼不去勞務市場招民工來得實惠呢。

所以說,無論那些「碩士生求職沒人要」、「本科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含金量在下降」之類的說法,本身就是謬論。

要是真信了他們的邪,那我再用一段親身經歷告訴你,為什麼學歷比所謂的閱歷有用。

從下屬到上級,只需要5年

「現在的大學生,幹活真不行」。

這句話是十幾年前我剛入職某私營建築企業的時候,我們各個部門的老K們在一起經常喝完了酒拿出來自我陶醉的話。

這其實也能理解,畢竟他們資歷老、經驗足,比起只看過書本內容的我這一屆20多個新人來說,確實有著碾壓般的優勢。

不過,工人出身的他們可能忘了一個問題,他們的閱歷,我們早晚也會經歷,但我們學過的理論,他們卻壓根就沒機會去學。

我們學過的理論到底有多大的用?

這麼說吧,在他們賴以為榮的上下協調上來說,作用確實不大,但是到了突發狀況、臨時難題的時候,那個解決問題的眼界就不一樣了。

那些只有經驗的老K們,動輒就是不計成本地比著葫蘆畫瓢,而且還經常畫不像。

但那些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自己可以提出更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且在所有人都拿不出辦法的時候,還可以發動整個圈子(同學)里的人,以及他們圈子去一起尋找辦法。

在經歷了幾次難題後,老人們終於開始感到後生可畏了。

而當那些「什麼都不會」的大學生,在現場摸爬滾打了兩三年後,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閱歷優勢,也蕩然無存了。

等他們剛發現我們這些後來者有趕超之勢時,很多人都提拔到和他們平級了。

而他們帶著最後的倔強(資歷),想繼續壓人一頭的時候,不少人又成了他們的上級了。

這聽上去雖然有點殘酷,但更殘酷的是,新的上級們,沒有人會對著新來的大學生秀優越感,反而是更早地感受到新人的活力,從他們看似稚嫩的話語中取長補短。

這比起那些以為有經驗、有閱歷,沒有項目經理證也能安身立命的老人們,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寫在最後

這段經歷扯的可能有點遠,但它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學歷代表的是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並不止體現在學校教育上,更貫穿了整個工作生涯。

第二,學歷是一種資源,它代表著一個質量層級的圈子,是你將來的主要人脈。

第三,學歷代表的是一個人為了一件事可以做到的努力程度,或者說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上限,雖然這並不完全準確,但大概率不會錯得離譜。

所以回過頭再來看北京大學課題組的畢業生薪資調查報告,還會有人覺得學歷代表不了什麼嗎?

我想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