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這通《祭抱元境神碑》,講述丘濬為村民興修水利的故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1T08:39:20+00:00

抱元圖,海口瓊山區龍塘鎮國倉村一帶。石橋位於村東面1公里的河畔上,是村民通往對岸的新舊溝田洋耕作的必經之路。水深時成為古渡碼頭,水淺時,石橋顯露, 村民來往可行走其中。

這通

《祭抱元境神碑》

記述

丘濬為抱元圖村民興修水利的故事

抱元圖,海口瓊山區龍塘鎮國倉村一帶。

國倉古村,位於龍塘鎮西南隅8里處。

國倉有條古老石橋,盤於水中,蜿蜒如蛇,人稱「蛇橋」


石橋位於村東面1公里的河畔上,是村民通往對岸的新舊溝田洋耕作的必經之路。

水深時成為古渡碼頭,水淺時,石橋顯露, 村民來往可行走其中。

村中有水泥硬道直通橋邊,道路平坦狹窄,兩車相向會車較困難,建議就近泊車步行前進,沿途可觀自然鄉村景觀。


時下是汛水期,石橋隱沒於茫茫河水。

涼風拂吹,水波起伏,黑色的火山岩石階拾級而下,伸入淺綠的水面,這就是蛇橋於水中的起始位置,對岸清晰的小坡就是蛇橋的終點,蛇橋為彎曲延伸長為150米。


水光蕩漾,時有白鷺飛翔而起。沒有石橋的影子,煙波飄渺;照樣呈現一幅冬日好景。


雖未目睹到蛇橋的崢嶸面目,但感於它透露著神聖般的魅力,因此能引來遊客紛踏至此,一睹風采。

此中更有一通文物,讓遊客迷於風景而疏遠了它的存在。


這就是背依坡嶺,面向河畔,矗立石橋旁陡坡上的《祭抱元境神碑》

碑高2.1米,寬0.65米,厚約0.26米,再加上高約0.65米的石基底座,矗立河畔陡坡上的神碑卻有俯瞰之勢。

丘濬《祭抱元境神碑》全文

  成化七年歲次辛卯十月己亥二十五日癸未,翰林院大學士丘濬謹備牲醴,遣人祭告於抱元境神,祝曰:嗟此一方之田,壅水成川,民不得耕,四十餘年。老者傾故,少者白顛,茫茫巨浸,孰知為田?推原事起,厥有所先,截下流以中斷,制低水於高原,轉車灌溉,利己自專,返使良疇,變為深淵,彼歲兩收,此無一焉。人心不齊,飲訴莫宣,枵腹納稅,多至顛連。抱元童叟,群然來前,泣以告予。深用惻憐,因呼其人,諭以善言。彼亦悔過,莫咎其先。彼此一收,兩得其全。顧惟久廢,復舊為難,願以歸我,代輸稅錢。王再拒之,誓告眾田子孫,後記昭然,徒眾是鳩,貲力是捐。一旦水落,禾苗有年,雖仍舊業,歲取十千。非人力之所致,實天道之好還!謹備牲醴!


碑文243個字,正楷豎字陰刻,明成化十年(1474年),丘濬回家守制返京時所撰。時間過了500多年,有些字體略顯模糊,但隱約可知其內容,讓我們回到明成化年代。

明成化六年(1470年),年近50歲,在翰林院任職的丘濬因母親去世,回鄉守孝三年。


期間,他看到抱元圖國倉村有曠野良田,村民卻過著餓肚子繳糧納稅的日子,

此地田洋地勢不均勻,並有豪強「霸凌」截堵下流,灌溉自家田地,致使上流水患成災,良田變汪洋,民不聊生,如此情況,在長達40年時間內得不到解決。

丘濬名隆瓊州,得悉丘公前來視察民情,抱元老少前來哭訴,懇請丘公出面解決水利"霸凌"事件。

丘濬得悉,著手解決此事,一邊責成豪強整改錯誤的做法,一邊帶領村民興修水利,改善農田的灌溉體系,使良田重獲豐收。

如今,存留下來的石橋、石道、石碑,均為丘濬當時為民造福,興修水利的歷史見證物。

丘濬回京復職時,寫下《祭抱元境神》祭文,並勒石為碑,以借敬神立碑,讓大家守約勞作,共獲豐收。並感慨農民安居樂業「非已之功,實乃天道之好還」。


石碑、石橋、新舊溝田洋已成為當時著名的人文景觀,眾多遊人慕名前來觀看,但道路的擁擠,停車的困難,垃圾隨地丟棄,成了「蛇橋」景觀區的「硬傷」,希望前來觀看的遊人愛護好這片家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