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酒桌文化背後的從眾心理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4T23:36:57+00:00

有一篇《跟山東人喝酒真累?那是不了解山東人的酒桌文化》的文章,介紹了山東飯局上敬酒和勸酒的「規矩」。8到10個人的酒桌有4位「陪酒」,戲稱「主陪敬酒靠權威,副陪敬酒靠暴力,三陪敬酒靠臉蛋,四陪敬酒靠耍賴」。


有一篇《跟山東人喝酒真累?那是不了解山東人的酒桌文化》的文章,介紹了山東飯局上敬酒和勸酒的「規矩」。8到10個人的酒桌有4位「陪酒」,戲稱「主陪敬酒靠權威,副陪敬酒靠暴力,三陪敬酒靠臉蛋,四陪敬酒靠耍賴」。


這是儀式化的喝酒,也是組織化的喝酒,對酒客形成了不得不喝、不得不猛喝的強大環境壓力——大家都按規矩這麼來,你也得這麼來。



▌酒桌:逃避孤獨的場所


山東人喝酒的規矩,據說「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定規矩的人是管仲。對於如何入座,如何上菜,酒杯的擺放位置,晚輩如何給長輩倒酒等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因為這種規矩源遠流長,成為風俗慣例,所以被當作了「文化」。


其實何止山東的酒桌,在中國任何被視為「文化」的事物,都具有某種隱性的強制力。倘若你不按「文化」規矩辦事,那就是「不懂事」「沒規矩」「上不了台面」「沒水準」。


倘若因此犯了眾怒,就活該惹人恥笑,遭人白眼、排擠和冷落。這是一種非常令人難堪和懼怕的處境,它會讓人因為害怕孤立而惴惴不安,心生恐懼。


懼怕孤獨和被排斥,是恐懼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孤獨意味著無能為力、孤立無援和喪失個體價值。孤獨還會引起羞愧和負罪的感覺。因此,避免孤獨便成為人的一個最大需要。


▲中國歇後語:敬酒吃吃罰酒——不識抬舉


心理學早就發現,人在無法逃避孤獨的過程中甚至會神志失常,結果是瘋狂甚至自殺。人有不同的逃避孤獨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縱慾。用酒精或毒品來自我導入恍惚狀態是一種常見的縱慾方式。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在短暫的極度興奮中,世界消失了,與世隔絕的感覺也隨之消失」。弗洛姆指出,「如果是集體縱慾,那麼參與者還會體驗到一組人共命運的感受,從而加強逃避孤獨的效果」。



與他人一切盡情作樂的酒宴濫飲,是一種常見的集體放縱形式。這種集體縱慾不像一個人躲在房間裡酗酒或吸毒,它不會引起內心的羞愧和罪感。相反,這種集體行為會被視為正當的,正確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能耐或美德。


集體縱慾經常很講究「規矩」,所以有很強的儀式感。儀式感讓縱慾行為審美化,因此而正當化。濫飲變得像是在舉行某種不凡的文化儀式,而不再是普通的集體縱慾。


《酒桌文化》一文介紹說,「一場酒宴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請客方對大家情緒的調動,山東人信奉喝倒才算喝好,如果一場酒局下來,沒有一個倒下的,或者沒有一個喝吐的,或者沒有一個喝得胡言亂語、滿嘴跑火車的……那這場酒局基本就失敗了」。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場酒宴的成功與否,正好說明它是一種無節制的縱慾。


酒桌文化的強迫性集體縱慾與個人自導縱慾不同,你要是批評一群人的酒桌文化是陋習,那就是自找沒趣,肯定會被他們瞧不起。他們會理直氣壯地斥責或嘲笑你文化無知。


在他們看來,就算酗酒濫飲不是什麼好事,或者簡直就是活受罪的事情,但只要做得「考究」或者「有講頭」,那就值得去做。不但不必有羞愧或錯誤的感覺,而且還應該有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光榮感。


用《酒桌文化》的說法,「山東人在飯桌上的規矩傳承的是齊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禮儀,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酒局:自困於集體的無奈


▲酒「局」,中國人特有的詞彙


在酒局上假裝親密、融入氣氛,其實不過是典型的盲目從眾心理罷了,其最大的誘惑就是用熱鬧消除孤獨感。酒桌上圖的就是熱鬧,熱鬧是治療孤獨感的速效藥。


熱鬧並非都是有害的,只要有節度,可以有效地舒緩和調節心情。但是,縱慾的熱鬧是會有副作用的,在一時的縱慾以後,一個人的孤獨感卻會加劇,所以不得不更經常更熱鬧地重複放縱行為。


集體中放縱比個人自導放縱能更讓人覺得心安理得,克服孤獨感也更為有效。與同一組人的行為、思維和選擇傾向保持一致,以此達到與其他人「融為一體」,能給人一種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這跟民族主義或部落主義的群眾亢奮和群體騷動甚為相似,歷史上和現實中都有不少例子。


在投入某種集體放縱行為的時候,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內心對孤獨感的恐懼,也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一種盲目從眾:


他們生活在一種幻覺中,以為自己是在按照個人的意願行事,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具有個性的人,是經過大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觀點之所以與許多人一致,純粹是因為巧合,而這種巧合更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既羞於承認自己沒有個性,又害怕落單和孤獨;既在意個體的自我,又不能不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這種矛盾和糾結,使囿於從眾困境的人們活在一種巨嬰享受的安全感中,無法在人格上成熟起來,更無法在思考能力上長大成人。(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