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評:墜毀的F-35C,對美軍影響有多大?

fans news 發佈 2022-01-30T12:39:27+00:00

作為美國海軍最先進的艦載機,且是首次投入部署任務,F-35C在南海這樣一個靠近中國的地方墜海,不由讓美國人擔憂自己的先進科技遭遇「泄密」風險,而如何處置這種風險,自然成了美國現在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國際安全領域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大概就要數美國海軍在南海演習時不小心墜入海里的那架F-35C戰機了。作為美國海軍最先進的艦載機,且是首次投入部署任務,F-35C在南海這樣一個靠近中國的地方墜海,不由讓美國人擔憂自己的先進科技遭遇「泄密」風險,而如何處置這種風險,自然成了美國現在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圍繞烏克蘭的命運與「戰」「和」展開了激烈的全方位行動,隨著加入烏克蘭問題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場原本被認為無比安全的博弈是否會誘發意想不到的結局,無疑也是各方關注乃至擔憂的重點。

一張帶微博水印的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小編的調查這張泄密照片出現在國內社交媒體的時間比國外社交媒體要早 圖源:社交媒體

眾說紛紜的F-35C墜海

1月24日,美國海軍發布消息稱,一架F-35C艦載機當天在「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甲板上降落時發生「降落事故」,飛機與航母甲板發生碰撞,造成7名航母船員受傷,F-35C的飛行員「安全彈射」,但是飛機卻落入海中。

墜毀的F-35C隸屬於「卡爾·文森」號航母上的第2艦載機聯隊第147戰鬥機中隊,去年8月與航母一起開始了其服役後的首次海上部署。該中隊下轄10架F-35C戰機,也是美國海軍第一批投入實際部署的F-35C戰機之一。

作為美軍首款第五代艦載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戰鬥機,F-35C的墜海對美軍而言無疑是一大損失。更重要的是,這架F-35C墜入了中國南海水域,不僅距離中國沿海很近,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相當強深海探測和打撈能力的國家,也具備打撈這架飛機殘骸的可能,而這一情況無疑是美國極力想要避免的。正因如此,F-35C的飛行事故造成的後續影響非但沒有因為艦員無人死亡就輕易過去,而是圍繞墜海的飛機展開了新的劇情。

事發位置,疑似深水區

對美國海軍來說,剛服役沒多久的F-35C無疑承載了太多的軍事機密,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它被中國獲得,這在歷史上是有深刻教訓的:1965年4月9日,一架美軍F-4B「鬼怪」戰機在海南地區上空的空戰中被友機發射的飛彈擊中後墜入海中,隨後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指示,聯合當海南地駐軍和地方政府,經過25天的努力,將F-4B飛機殘骸和隨機攜帶的「麻雀3」空空飛彈殘骸合計42項打撈上來,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分析。

相關的研究成果里,對F-4B殘骸的分析推動了殲-8和殲-9系列殲擊機的研製,對J79發動機的分析推動了渦扇-6等國產航發的研製,對麻雀3空空飛彈和雷達系統的分析推動了紅旗-61和霹靂-4兩款對空飛彈的研製……儘管當時中國的技術基礎薄弱,加上後來陷入文革,正常的科研生產秩序被打亂,這些得到參考的裝備多數並未定型服役,但眼下的中國無論是技術基礎還是科研環境都大為改善,若是F-35C被整個撈起,造成的損失自是難以估量。

這些「殘骸修復」項目中,最著名的就是採用渦噴11發動機作為動力的「無偵-5」型無人機 圖源:北航官網

其項目負責人,陳大光先生1月25日逝世,斯人已逝,精神不朽,風範長存

即使是「以己度人」,美國也覺得中國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好像1968年蘇聯K129號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在太平洋上失事沉沒後,美國為獲取潛艇上的蘇聯技術和機密,曾經耗資5.5億美元執行「亞述爾人計劃」,建造一艘36000噸的打撈船,打著勘探海底錳結核資源的名義去打撈潛艇,雖然最終只打撈上了價值比較低的艇艏部分,但也對蘇聯潛艇建造工藝技術有了不少了解。

正因如此,「在中國之前撈起F-35C」就成了美國毫無疑問的第一選擇。歷史上美國確實也幹過類似的打撈戰機活動。1976年,一架隸屬於「甘迺迪」號航空母艦的F-14戰機墜毀在斯卡帕灣附近,並沉入了大約580米深的水下。由於機上還攜帶有當時屬於新銳高技術的AIM-54「不死鳥」空空飛彈,而當時美軍認為北海水域已經有了蘇聯海軍艦艇的頻繁活動,沉入海底的飛彈和戰機很有可能會被蘇聯撈走,為了防止這款服役僅僅兩年的戰機的技術外泄,美國海軍動用了包括NR-1深潛核潛艇在內的大量搜救力量,耗資數百萬美元將戰機和飛彈一併打撈上來。

從海底條件看,南海水域的深度比斯卡帕灣要大得多,解放軍在南海的活動能力也要比北海方向的蘇聯強得多,即使美國有歷史上打撈F-14以及最近協助英國打撈F-35B的經驗,要在短時間內打撈起這架F-35C依然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就在外界對事件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F-35C墜海後的搜索和打撈工作的時候,一系列莫名泄出的照片和視頻則讓有關事故原因的推測再度引人注意。其中一張是疑似F-35C戰機事故後落入海中,尚未完全沉沒的照片,能夠依稀識別出墜海的F-35C是147中隊的407號機;另一份素材則是一份視頻,視頻中疑似是此次墜海的F-35C以類似小航線著陸的方式切入著艦航線,隨後因為調整失誤且復飛失敗,最終撞上飛行甲板的情況。

由於這兩樣內容並非來自美國海軍官方,甚至最先出現在網絡上的途徑都不是英文社交媒體,加上清晰度有限,以至於第一時間各方甚至無法確認相關內容的真實性。直到一天以後,美國海軍才公開承認,二者都是美國海軍水兵在「卡爾·文森」號航母上拍攝所得,也因此可以藉此推測一番這次F-35C戰機墜海的大致經過。

從墜海漂浮在海上的F-35C來看,該機整體結構基本完整,機頭、機身、主翼、尾翼等部件表面上看都大致完好,只有座艙內的彈射座椅和座艙蓋不翼而飛。這表明戰機在著艦的過程中雖然與甲板發生碰撞,但是大部分結構沒有嚴重受損。

而從視頻來看,根據出現在畫面中的內容,可以推測出視頻拍攝者當時所處的位置是「卡爾·文森」號航母艦尾靠右舷位置,位於飛行甲板下方一座帶有光電轉塔的MK38型25毫米機關炮所在平台,表明F-35C在著艦過程中確實對準了航母的著艦跑道,而當F-35C在畫面右側進入飛行甲板上消失後,有大量粉塵和部分碎片從飛行甲板方向噴出,也表明艦載機在著艦後與甲板發生碰撞,導致艦、機產生碎片的情況。

玩砸了

以美國海軍典型的「大黃蜂」多用途戰鬥機在航母上著艦的流程來說,一般有使用自動著艦系統著艦和飛行員操作著艦兩種形式。二者都要求飛機沿著斜角甲板的方向從艦尾進入,並且在控制速度的同時不斷下降高度。使用自動著艦系統時,飛機會在高度1200英尺(約合365米),距離航母3.5到5英里(5.6到8公里)的位置上開始進一步的減速降高和下滑,而飛行員人工操作著艦時,這一調整過程更加迅速,飛行員在高度600英尺(約合183米),距離航母1.25英里(2公里)的位置上開始調整。

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將艦載機以時速120-140節(220-260公里/小時)左右的速度降落到航母上,並用著艦鉤掛上航母阻攔索實施減速,而如果鉤掛阻攔索失敗,飛機就應該迅速開加力復飛,並且向左迴轉,沿著航母左舷上空向航母艦尾方向飛行,並以小航線轉彎重新回到著艦動作的起點,再次嘗試在航母上著艦。

視頻中的F-35C在視距範圍內進行小航線轉彎,很有可能表明這是該機在一次著艦復飛後的再次著艦嘗試。而讓筆者感到不正常的,是視頻中F-35C從小角度切入著陸航線到在甲板末端的畫面上消失的時間大約為18秒,而這一時間比一些傳統艦載機的著艦流程耗時都要短。按照前述的美國海軍兩類著艦方式中,從3.5到5英里(5.6到8公里)的位置上開始的自動著艦大約要耗時50秒以上,從1.25英里(2公里)的位置上也需要30秒左右。

這表明F-35C這次失敗的著艦要麼是開始調整的距離太近,要麼是著艦的速度太快,加上該機在觸艦最後階段的劇烈調整未能奏效,應該是這次事故的幾個直接原因。

儘管航空母艦的著艦是一門由艦載機、航母、飛行員、著艦指揮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構成的系統科學,但飛行員在其中的核心地位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作為美國海軍第一個進行部署的F-35C戰機中隊,第147中隊的飛行員們顯然不會是訓練不足的菜鳥,在著艦階段出現如此明顯的失誤,很顯然飛行員在當時的精神狀態和反應水平都很不正常。至於引發這一系列不正常的原因,以美國海軍眼下對這一事件的保密態度來看,想要徹底解開怕是頗有難度。

不正常的原因有可能只是太累了

無論如何,美國海軍目前處理這一事件的重點在於儘快實現墜海F-35C的打撈回收。目前,已經有數艘參與打撈與水下搜索的美國調查船啟航前往南海;為了掌握南海方向解放軍的動態,美軍也派出了大量的反潛巡邏機、電子偵察機和無人機;而在1月24日解放軍大規模機群出動在南海展開實戰化演訓之後,美國航母編隊目前應該也不會距離戰機墜海位置太遠,以便出現相關情況及時應對。考慮到搜索和打撈F-35C戰機幾乎必定曠日持久,未來幾個月中美兩國在南海上的博弈也自然將充滿變數。

烏克蘭押上歐洲棋局

本周,有關烏克蘭局勢的新聞可謂異常豐富。幾乎所有的西方媒體都在報導所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幾乎「一觸即發」的氛圍,同時西方國家則在以多種形式向烏克蘭提供所謂的軍事援助,而俄羅斯更是在多個戰略方向上出動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進行軍事演習,作為對於西方言行的回應。原本在2021年12月末,俄羅斯已經宣布從俄烏邊境撤出大量部隊,但局勢的發展卻與這類行動背道而馳。

拋開各種紛繁的消息,眼下烏克蘭地區所面臨的局勢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環套一環的武裝威懾: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自2014年以後就處於實質自治狀態,並且與俄羅斯的關係日益加深,基輔的烏克蘭當局為了收復這一地區,在重組了本國的武裝力量之後就開始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周圍開火和發動小規模進攻;

俄羅斯作為事實上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的幕後支持者,為了防止烏克蘭軍隊對兩地的大舉進攻,也有針對性地在俄烏邊境調集軍力,以「圍魏救趙」的態勢試圖影響基輔當局的決策;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則有不少將俄羅斯的軍事力量集結看作俄羅斯恢復蘇聯疆界、征服歐洲的前奏,因而一方面對烏克蘭給予軍事援助,一方面也向歐洲東部增派機動兵力……

局勢看起來似乎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奧匈帝國決意對塞爾維亞宣戰後俄國、德國、法國和英國接連捲入世界大戰的捆綁,但畢竟人類已經從一戰的悲劇中學習了不少教訓,這種無腦的安全捆綁與互相動武早就不符合各國的國家利益,歐洲再度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烏克蘭陸軍也在集結,準備收復「頓巴斯分離地區」

饒是如此,當事各方依然在眼下開足了宣傳機器,拼命渲染戰爭可能爆發的危險。西方媒體自然是強調俄羅斯在普京治下的「野蠻」,如同沙俄一般的「窮兵黷武」,以及對領土的無限「野心」,而俄羅斯媒體主要關注的則是北約東擴對於俄羅斯傳統盟友的拉攏和對其勢力範圍的擠壓。

烏克蘭則對外著重宣揚俄羅斯對於烏克蘭領土的野心和烏克蘭被占領後的災難性後果,以爭取更多西方國家對其提供軍事援助;對內強調俄羅斯不可能擊敗烏克蘭,只是藉助俄羅斯的軍事威脅進一步強化基輔當局的堅強形象,以獲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為了渲染「戰爭的緊迫性」。烏克蘭甚至從倉庫里掏出了DP機槍

至於真刀真槍的大規模武裝衝突甚至戰爭,烏克蘭方面雖然經過了2015年以來的多年修正,也從北約多個國家裡獲得了不少有的沒的武器裝備,其可用武裝力量的規模超過了2014年的烏克蘭政府軍,也明顯多於當面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的東烏民兵,但這些部隊中的大多數士氣低落、裝備落後,也缺乏信息化高技術戰爭的相關武器和訓練,想要快速徹底壓倒東烏民兵存在相當的難度,想要有效對抗各方面都顯著占據優勢的俄軍更是痴人說夢。

俄羅斯倒是在作戰準備上更加充分,卻缺乏全面擊敗甚至吞併整個烏克蘭的戰略準備和興趣;至於北約國家和西方,他們一方面寄希望於俄羅斯在於烏克蘭的消耗戰中折損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則擔心烏克蘭的戰場失敗會使其失去這個親西方戰略力量,同時更擔心烏克蘭將北約國家拖入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漩渦之中。

也正因此,北約國家包括美國雖然在背後積極煽風點火,也一直看起來積極地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但提供的多是反坦克飛彈、火箭筒等側重步兵使用的防禦性武器,很難直接投入到進攻作戰中,增強烏克蘭軍隊的攻擊能力。這一軍援的意圖很明確:北約希望賦予烏克蘭軍隊以阻擋俄軍(以俄軍裝甲部隊為代表)的終極手段,但同時不希望過度投資烏克蘭,甚至包辦烏克蘭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進攻的各項開銷,從而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

「頂住」

在這種「戰」與「和」的決心都不堅決的情況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就顯得頗為奇妙。一方面雙方在邊境上陳兵對峙、劍拔弩張;另一方面,俄羅斯聯邦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冬奧會期間普京因新冠限制沒有計劃與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外國政要在北京進行雙邊會晤,但是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媒體則報導基輔對美國有關俄烏局勢可能升級的言論感到不滿。

也許最能夠體現眼下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態度的代表,依然是美國。目前的美國一方面藉助美國駐德國大使艾米莉·哈伯之口,提出由於柏林在圍繞烏克蘭的局勢中表現「克制」,美國開始視柏林為「不可靠夥伴」;一邊又反覆重申「拜登總統明確表示,無意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參加軍事行動,美國在烏克蘭境內沒有常駐軍隊、基地以及攻擊型武器」。在這種都指望別人火中取栗的情緒之下,圍繞烏克蘭的盤算和口水仗,無疑還要打很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