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書:《攝影筆記》

fans news 發佈 2022-01-30T04:34:42+00:00

【原創】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原創】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評分】⭐️ ⭐️ ⭐️

為了您能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漫遊在雲海的鯨魚

致力於分享富有啟發性的讀書筆記和影視評論

目錄

  • 攝影的含義
  • 鏡頭種類
  • 焦距
  • 最大光圈
  • 曝光
  • 景深、背景虛化、高速快門
  • 構圖

攝影的含義

其實攝影和繪畫、文字、音樂一樣,都是一個載體,一個將創作者的思想或意圖傳達給讀者(觀眾、聽眾)的載體。簡單地說就是,此時此刻我看到了某個場景,我心生感觸,然後將其拍攝下來。等你看到我拍攝的這張照片時,你也會有我當時的感觸。

如果我們將攝影和寫作做一個類比。「到達並發現某個場景」相當於「找到某個小說題材」;「熟練操作相機」相當於「會寫字會組詞會造句」;而「用自己的攝影技術將這個場景儘可能地表達好」則相當於「文筆流暢,辭藻優美,文章扣人心弦」。

讓畫面中非主體的其他內容儘量只發揮到襯托、烘托的效果,就足夠了。不能讓背景抓了主體的眼球,而且對於與畫面主題表現無關的背景,一概「簡化」掉。

拍攝了三張,前兩張都是接吻,缺少了溫存的眼神。第三張就是上圖,是接完吻後溫存的一刻。

我想表達什麼主題?
這張照片的主題就是我想讓大家都能感受到溫馨的一刻。
照片有沒有被突出的主體?
表達這個主題的主體就是這對戀人。畫面里除了這對戀人幾乎都是模糊的,同時我將主體——這對戀人放在畫面左側1/3處,這符合構圖的視覺中心的原則,會讓人更容易看到主體。

哪些景對於畫面主題有幫助?主體怎麼樣會被突出?取什麼景能讓背景更簡潔?這個畫面主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影調?主體的曝光如何保證?我們要不要虛實結合?對焦對在哪裡?我們是選用淺景深還是超焦距?我們需要高速快門凝固瞬間還是慢門拉線?這個場景適合三分法還是居中構圖法?等等。

單眼相機工作時,光通過鏡頭進入機身,光線一分為二,一束光在反光鏡上通過對焦機構進入五稜鏡,之後再通過五稜鏡到目鏡里。通過光學取景器,可以取景、構圖、對焦。另一束光傳遞到感應器,用於識別場景、測光和設定白平衡。按下快門時,反光鏡抬起,快門帘打開,全部光線落在電子感光器上,被影像處理器處理後傳輸到儲存卡中記錄下來。

單眼相機有三大特點,擁有大面積電子傳感器、可更換鏡頭和優異的機身性能。大面積傳感器是高畫質的保證,可更換鏡頭方便攝影師選取不同鏡頭應對不同的拍攝題材,而優異的機身性能能夠幫助攝影師抓住任何精彩瞬間。這三大特點也是專業攝影師都願意選擇單眼相機的原因。

無反相機又被稱為微單或者單電,與單眼相機最大的區別在於無反相機取消了單眼相機的反光鏡,直接通過傳感器電子取景。無反相機工作時,光線通過鏡頭落在電子感光元件上,被影像處理器處理後傳輸到儲存卡中記錄下來。與單眼相機不同的是取景方式,無反相機沒有反光鏡,所以取景也是通過電子感光元件——傳感器取景,圖像最終呈現在電子取景器(EVF)或者液晶屏上,這一點就好像數碼單眼相機使用實時取景一樣。因為沒有了單眼相機中的反光鏡,所以無反相機的體積相比單眼相機來說小巧很多。這避免了單眼相機最大的弊端——太大太重。因為採用電子取景,目前無反相機的耗電量很難和單反媲美,機身性能目前也不如單眼相機,加上電子取景器和光學取景器相比也是各有利弊,所以在一些專業領域中無反相機暫時還無法取代單反的地位。不過大多數攝影師已經完全可以用無反相機滿足自己的拍攝需要了。

進入數碼時代之後,感光機構由膠捲變成了傳感器,傳感器尺寸更是五花八門。在剛剛進入數碼時代的時候,相機廠商們都想做擁有35mm膠片大小傳感器的單眼相機,也就是36mm×24mm傳感器,這個尺寸被大家稱為35mm全畫幅。


鏡頭種類

EF表示EOS相機卡口的鏡頭。其他的還有EF-S只適用於佳能APS-C畫幅EOS相機的鏡頭;MP-E放大倍率在1倍以上的微距攝影鏡頭;TS-E移軸鏡頭。

L表示佳能的專業級鏡頭,同時鏡頭前端也會有紅圈。IS表示具有防抖功能。USM表示具有超聲波馬達。II表示這是這個鏡頭的第二代產品。

其他的還有魚眼表示為魚眼鏡頭;Macro表示為微距鏡頭;DO表示含有衍射鏡片的鏡頭,同時鏡頭前端會有綠圈表示,等等。

AF表示自動對焦鏡頭。-S表示具有超聲波馬達。

G表示只能通過機身控制光圈的鏡頭。ED表示含有ED鏡片。VR表示具有防抖技術。其他還有DX,表示只能適用於APS-C畫幅機身的鏡頭。

f/E表示索尼全畫幅微單鏡頭。E表示索尼APS-C畫幅微單鏡頭。

ZA表示這是蔡司為索尼α系統生產的鏡頭。如果是G則表示這是索尼自產的G鏡頭。OSS表示擁有光學防抖功能。


焦距

70-200mm表示這是一個廣角端為70mm,長焦端為200mm的變焦鏡頭。如果只有一個數值那麼就是定焦鏡頭。

每個鏡頭都有各自的焦距,焦距不同拍攝範圍也不同。簡單地說,焦距越短(數字越小),視角越大,拍攝畫面所能容納的範圍就越廣,但是單個景物在畫面中會很小;焦距越長(數字越大),視角越小,拍攝畫面所能容納的範圍就越窄,但是單個景物會被放得很大,類似於望遠鏡。

因為不同的焦距擁有不同的視角,所以在拍攝一些題材的時候,往往會有更加適宜的視角,更加適宜的焦距。

超廣角一般指的是24mm以下的焦距,因為視角大,所以適合拍攝大場景,建築啊,風景啊,都是可以的。因為往往可以離很近拍攝,所以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也很適合新聞攝影拍攝。

24mm和28mm。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廣角焦距,主要就是用來拍攝風景。當然拍攝到此一游照也是很好的。

35mm。有人說這是大師的焦距,也被稱為人文眼。簡單地說就是拍攝人文最好的焦距。

50mm。這被稱為標準鏡頭,拍攝人文、人像都是很好的,也是大師的焦距。

85mm。這是一個拍攝人像的焦距。能有很好的背景虛化效果,很好的畫面裁切能力,還能保持和模特之間適當的交流距離。主要用於模特大頭照或者特寫。

標準變焦鏡頭。基本上就是你日常掛機的鏡頭。適合的題材很廣,所以所有相機廠商推薦的套機裡面的鏡頭都是處在這個焦距範圍內的。

100mm。這個焦距集中了最熱門的一些微距鏡頭。

135mm。也是拍攝人像的焦距,就是需要離人遠一點。所以適合拍攝人物特寫,如果要拍全身像,可能就要離人物很遠了,這樣會妨礙 交流。

200mm和300mm。這就算是長焦了,拍攝遠處的景物啊,鳥類啊,荷花啊,運動啊,那種離得不是很遠的就可以照得到了。同時也有不少用這個拍攝人像的,因為大光圈的背景虛化效果很強烈。

全畫幅尺寸傳感器的鏡頭轉換係數就是1.0,就是實際焦距多少,等效焦距就是多少。

APS-C尺寸傳感器的鏡頭轉換係數是1.5(尼康、索尼、賓得、富士等),或者1.6(佳能),實際焦距乘以1.5或者1.6就是他們鏡頭的等效焦距。

24mm f/1.4拍攝距離非常短,有強烈的透視感。所以我們會發現模特有「大鼻子」的情況出現。35mm f/1.4拍攝距離很短,所以也有很強的透視感。這時還是能看到人物的面部有些誇張。所以這個焦距如果拍攝大半身人像或者全身人像還是可以的。50mm f/1.4拍攝距離適中,透視感沒有那麼強,人的樣子也像我們平時人眼看到的樣子了。所以這個焦距適合拍半身人像。85mm f/1.4人物會稍稍顯得「平面化」,表現出來的就是拍攝半身人物的時候顯得人有點胖。但是這個焦距虛化效果特別好,適合拍大頭照人像或者局部特寫。一對比你就會發現,對於拍攝半身人像,24mm把姑娘臉都拍變形了,而50mm、85mm就很好,背景虛化效果也特別明顯。同時超過50mm你會發現姑娘又會顯得胖,因為透視效果的原因,人臉顯得扁平了。拍攝特寫或者大頭照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85mm;半身像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50mm鏡頭拍攝;至於全身像,我們可以選擇35mm或者24mm;如果你想拍那種特別誇張的大長腿,你還可以用超廣角拍攝,因為要離得特別近。

很多人在使用廣角鏡頭尤其是超廣角鏡頭的時候,會說鏡頭的畸變效果很誇張。比如在從低角度用超廣角鏡頭很近地拍攝模特的時候,我們能看到非常誇張的大長腿。或者我們在用超廣角鏡頭收一個大場景的時候,本來四四方方的建築,卻變成了梯形。但這個和畸變沒有關係。在我們低角度用超廣角鏡頭拍模特時,也是因為模特的腿離我們近,頭和上身離我們遠,才使模特的腿看起來特別長(其實也會變粗)。所以這也是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並非畸變。

用廣角拍攝的時候,你會發現畫面的立體感很強,畫面也很有縱深感。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人像,透視感太強烈了,拍攝人的時候會出現大鼻子的情況;而使用長焦鏡頭拍攝人像會讓人面部比較平(非不立體),也會顯得臉小。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要將人物在畫面中拍攝到同樣的大小,採用不同焦距時,拍攝距離不同造成的透視效果不同。


最大光圈

光圈是表示鏡頭明亮程度的參數。f/2.8表示這支鏡頭全焦段的最大光圈是恆定的2.8。有的鏡頭會有兩個數值,分別表示廣角端和長焦端的最大光圈。最大光圈表示在這個焦距的時候你可以使用的光圈最大有多大,如果想縮小光圈,自然也是可以的。

口頭上的光圈越大,數值f/越小。問到光圈是多少,一般就是問數值是多少。簡單地說就是,f/2.8要大於f/4要大於f/5.6要大於f/8。

大光圈的鏡頭,通光速率快,明亮,有利於攝影師取景和相機對焦。同時同樣焦距下大光圈鏡頭的孔徑大,根據小孔成像原理,孔徑越小,焦點所在平面以外的成像越清晰,孔徑越大,焦點所在平面以外的成像越模糊。其實這裡說的模糊就是通常所說的背景虛化。在這裡我們只要記住光圈越大,單位時間內鏡頭的通光能力越強,這支鏡頭往往也越好。

取景、曝光、虛實和構圖是幫助我們拍攝好照片的四個重要的手法。


取景

這張照片拍攝的主題呢就是日出。主體呢,就是太陽和下面山頭上的人。但是我們會發現太陽雖然能夠讓我們一眼就看到,但是還是不足夠大。同時,那個人實在是太小了,讓人很難看到。此外,畫面上天空沒有特別多細節,地面景物呈剪影黑色的區域也比較多。所以天空和地面還有很多可以裁切的空間。

這張照片是用200mm的焦距拍攝的,如果我們使用400mm焦距就能將畫面進行很好的裁切。如果我們選擇使用400mm可以將主體太陽和人放大,讓主體更加吸引人注意。同時我們也切掉了很多與主題無關的空白的天空和死黑的地面。這樣我們僅僅是通過增加焦距,縮小了取景範圍,就達到了明確主題、突出主體和簡化畫面的目的。要知道,裁切是最好的簡化方法。

這張照片拍攝於秋天的內蒙古草原。很想表達出秋天草原蒼茫的感覺,以及人與自然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取景範圍,人雖然很明顯,但是顯然沒有達到那種人融在自然之中,以及大草原蒼茫的感覺。

對於改變取景範圍,我們可以使用變焦鏡頭變焦來達到,也可以選擇不同焦距的定焦鏡頭來實現。當然,如果你鏡頭焦段有限,那麼就只能「變焦靠走」了。

那麼不如蹲下,採取比較低的機位,換一個取景角度,這樣拍攝出的畫面就會幹淨很多。

如果拍攝角度是仰拍,女孩子下巴離相機較近,近大遠小,就會變成一張冬瓜臉。如果相機從上面俯拍,女孩子下巴離相機較遠,就會變成一張瓜子臉。


曝光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世間萬物是因為光線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極白和極黑分別位於光譜的兩端,在極白和極黑中間的灰色實際上反射了18%的入射光。但並不是說中間調的照片一定是灰濛濛的,藍天白雲,綠草林蔭,奼紫嫣紅一般都是中間調。

曝光補償的意思就是,相機給你的曝光就是中間調的,你拍的東西亮呢,就往亮了補償補償。你拍的東西暗呢,就往暗了補償補償。中間調就不補償。相機中信息窗或者取影框裡的這個曝光補償標尺顯示的就是你照片的影調。

中間調=18%灰=0EV。當照片亮度提升到18%灰的2倍的時候,就是+1EV,如果是減暗到18%灰的亮度的1/2時,就是-1EV。每一個EV的亮度差就是2倍的關係。

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相機判斷影調就是靠測光的,所以測光不可靠的話,曝光就很難保證準確。

最智能測光方式(評價測光、矩陣測光、多重測光等)。

在程序曝光(P擋)、光圈優先(A擋、Av擋)、快門優先模式(S擋、Tv擋)時,按下曝光補償按鈕(對角線半黑半白的方形標識,內有「+」和「-」號)就可以調節曝光補償了。能夠調節曝光補償是P擋與AUTO擋(自動擋)最大的區別。也是在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可以直接控制照片影調的唯一手段。

我們將相機調節到P擋、A擋(Av擋)或者S擋(Tv擋)。然後將曝光補償調節分別至-4EV、-3EV、-2EV、-1EV、0EV、1EV、2EV、3EV、4EV。看看同一個場景在不同曝光補償下的變化。

在我們拍攝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場景調節適當的曝光補償,就是控制影調的方式。通過控制影調,來達到我們希望的明暗效果,以表達我們的拍攝意圖,這就是曝光的核心思想。

ISO值越高,感光器對光線越敏感。如果在自然光下並且不藉助閃光燈和反光板,我們幾乎無法改變環境光。絕大多數情況下,控制曝光量我們只能通過改變鏡頭光圈、改變快門時間和改變感光度來實現。所以對於攝影師來說,控制照片的亮度,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控制快門、光圈和感光度。

這三要素就是光圈、快門、感光度。在不同環境中,攝影師通過控制光圈大小、快門快慢和感光度的高低來控制一張照片的明暗程度。

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以f/1.0為標準,每擋1.4倍遞進或者遞減,很好記。一般來說,光圈比f/2.8大的就算大光圈了(f/1、 f/1.4、 f/2 、f/2.8),光圈比f/8小的就算小光圈了(f/8 、f/11、 f/16、 f/22 、f/32)。

快門就是曝光時間的簡稱。每一擋快門之間都是2倍的關係,快門每調慢一擋曝光量就變為原來的2倍。以1秒為標準,每擋2倍遞進或者遞減。一般來說,比1/250秒快的就是高速快門。比1/60秒慢的就是低速快門。

每一擋ISO值基本都是2倍的關係,也就是說ISO值每提升一擋,感光器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就變為上一擋的2倍,每提升一擋感光度,達到同樣照片影調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即可。照片的噪點越多,所以看起來也越粗糙。細膩照片看起來更好,所以在拍照時攝影師都儘量選擇較低的感光度。

Av、A擋 光圈優先
Tv、S擋 快門優先
M手動(手動控制光圈、快門)
當相機處於M擋時,攝影師手動設定光圈值和快門。設定之後,相機信息窗會顯示曝光補償的標尺,以提示目前的影調。

比如,當攝影師將快門速度設定為1/4秒,光圈為f/4.0時,曝光補償標尺顯示為-1EV。如果我們要一張正常曝光(0EV)的作品,我們可以調慢一擋快門,或者加大一擋光圈。如1/4秒f/2.8或者1/2秒f/4.0,都可以得到0EV。

單是相機換一個角度,也會因為鏡頭裡的被攝物反光率不同而面對不同的環境光。所以在我們設定好快門和光圈之後,對著天空是一個影調,對著大地可能又是另一個影調。這樣在用M擋拍攝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攝影主體的不斷變化而一直在每次按下快門前重新設定光圈和快門。

光圈優先:攝影師設定影調(曝光補償)和光圈,相機會自動選擇合適的快門速度。

TV S擋快門優先:攝影師設定影調(曝光補償)和快門,相機會自動選擇合適的光圈。

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都有設定影調的特點。多數場景,我們不需要改變影調,而且需要相對固定的光圈值和快門,所以用A擋或S擋的拍攝我們只要構圖之後按快門就可以了,這樣不管場景怎麼變化也都可以隨時捕捉。

光圈優先

首先在模式轉盤調整到光圈優先,即A擋。專業單反一般是按鈕+撥輪的操作方法。調整影調的方法是撥動輔撥輪直接調節曝光補償。調整光圈的方法是撥動主撥輪,如果只有一個撥輪就只撥動撥輪就可以了。

比如我們在拍攝人像時,大光圈可以獲得淺景深,虛化掉背景,將主體人物從複雜的背景中剝離出來。比如拍攝一些風景照時,廣角加小光圈可以獲得深景深,使得遠近的景物都清晰。這種方法被稱為超焦距攝影。

實際上,多數時候攝影師都是通過控制光圈來實現創作意圖的,所以很多從事新聞行業的攝影師都常用光圈優先模式。因為無需過多操作,同時對於創作意圖能夠有效控制,也應該是初學者最常用的模式。

快門優先

用快門優先模式,一般都是畫面中有移動物體的時候。首先在模式轉盤調整到快門優先,即S擋(佳能為Tv擋) 使用快門優先,往往會在拍攝一張或一組照片後,查看一下效果,繼續預估準確快門值並重新調整快門,直到滿意為止。如果控制快門,我們可以調節到高速快門,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凝固一個動感的瞬間。

在拍攝奧運會場地自行車比賽時,為了突出動感的效果,決定使用追隨的拍攝手法,這就需要較慢的快門速度,從而將背景拖拉成徑向模糊的效果,使照片極具動感。這張照片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將快門值定在1/15秒。

手動模式

使用M擋手動曝光的情況一般比較特殊,比如,使用閃光燈的時候,拍攝月亮、星空等曝光補償調整超出調節範圍的時候,環境光一直在改變測光不準確的時候,等等。你會發現使用M擋手動曝光情況都是你無法使用相機測光的時候。往往在你無法使用相機測光的時候,才用M擋。

調整快門速度用主撥輪,調整光圈值用輔撥輪。拍攝滿月其實需要非常低的影調,曝光補償往往要比-5EV更加低。這時候如果你用A擋或者S擋拍攝已經無法調節到那麼低的曝光補償了。所以只能選擇用M擋。同時,月亮離地球的距離沒有太大的變化,如果天氣條件好,滿月的亮度可以說是亘古不變的。所以只要天氣晴朗我們幾乎可以用不變的參數來拍攝月亮:ISO 200、f/5.6、1/500s。這樣的曝光參數甚至不需要三腳架,手持就能拍攝。

舞台上燈光閃耀,五顏六色的燈光並不是很好的拍攝條件。幸好有時不時出現的白光,這是能夠拍攝出正常膚色的時機。除此之外,拍攝的困難還體現在曝光上面。因為燈光閃耀,所以相機的測光數據一直在變,這時候拍攝的話,很可能你用的是上一瞬間的測光參數,拍攝到的卻是下一個瞬間的光線。這樣曝光是很難準確的。我選擇使用M擋曝光。根據相機在白光瞬間的曝光參數,手動設置曝光參數。因為舞台比較暗,根據白加黑減,我又適當在原參數的基礎上減了-2/3擋曝光。當白光再次亮起時,我拍下了這張。在這種場景時,M擋可以讓我們的曝光更加穩定。

1.環境光頻繁變化的時候。因為你拍攝的那一刻可能光線和你測光時的光線不同了。所以使用M擋根據經驗可能更准。

2.使用閃光燈的時候。拍攝時與測光的光線完全不同了,因為測光的時候你的閃光燈不會閃,但是拍攝的時候閃光燈會閃。所以根據閃光燈的功率算一算使用什麼光圈和ISO就行了,快門速度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3.超過曝光補償調節範圍的時候。一般來說相機調節曝光補償在±3EV,高級一點的±5EV。如果需要更過曝或者更欠曝,那就需要M擋來調節了。

4.固定的曝光參數。拍攝很多自然場景的時候,曝光參數是固定的。比如滿月,我拍攝滿月的曝光參數就是1/500秒(不需要三腳架了)、f/5.6、ISO 200。稍稍能把月亮拍得白一點。拍攝銀河的話就用30秒,f/2.8, ISO 3200。

側逆光

側光一般用在人物攝影的造型上。相比順光會將人物拍成「大白臉」,側光能夠讓人物的面部呈現立體效果。

如果使用順光拍攝,也許我會將這個摩挲漢子拍得細皮嫩肉。所以選擇側光拍攝,一方面表現出皮膚的質感,另一方面側光也更容易刻畫出面部的稜角,使得面部非常立體。

90°側光是用來強調明暗對比的特殊光線。被攝體一面處於強光中,另一面則完全處於陰影中。最適合用來表現被攝體表面的質感。

使用逆光拍攝的時候,往往會有霧蒙蒙的感覺,並形成暖色調。這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日系的拍法,也很符合非主流的口味。但是這樣子的光會形成一層濃重的光霧,顯得照片非常不通透。降低影調,可以讓這種光霧消散。

AWB就是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相機會根據環境判斷在這個場景中對環境色溫大概做一個判斷,然後自動設定色溫,儘量將白色還原成白色。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自然光色溫很高,顏色冷艷迷人,但是光線強度很低,有著一種神秘的氣息。我想這種光線的獨特之處在於對即將開始的黎明的一種希望吧。

當你拍攝的主體景物好的時候,耶穌光的出現能夠幫你烘托氛圍,錦上添花。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拍攝的。當時從一個窗戶正好射進來耶穌光,在教堂里拍攝這樣的光確實很恰當。

這個圖就是兩盞45°側光分別放置於一左一右的效果。兩盞燈的強度一樣。如果再加上背景光,就是目前大多數影室的布光方法。這種布光法光線均勻,能完整表現出人物面部。非常適用於證件照的拍攝。

相機正對著人物。三盞燈光,在右側45°的就是主光,強度最強。在相機邊也就是人物正面的光是輔光,強度弱一些。人物後面的燈光就是背景光,目的就是把背景照亮。

如果你希望拍攝高調作品,就將調節曝光補償向「正數」的方向調節。正數越大,照片也就越亮。如果你希望拍攝低調作品,就將調節曝光補償向「負數」的方向調節,負數的絕對值越大,照片也就越暗。如果想要一幅中間調的作品,那麼保持曝光補償為0就可以了。

選擇什麼影調要符合你照片的主題,比如歡快的、年輕的、明艷的題材,可以嘗試用高調來表現。如果準備拍攝壓抑的、失望的、衰老的題材,可以選擇用低調來表現。

只是HDR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拍攝技巧,是靠軟體達到的。原理很簡單:一個場景,拍攝幾張不同曝光的照片,把亮的暗的都照顧到,都拍出細節。然後合成為一張。我們可以利用相機的包圍曝光拍攝一張「欠曝」的、一張「正常」的、還有一張「過曝」的照片。然後利用圖像處理軟體的HDR功能將這三張合成起來。亮部區域,就取「欠曝」的一張。普通區域,就取「正常」的一張。暗部區域,就取「過曝」的一張。最終得到一張方方面面都細節豐富的照片,這樣反差自然被降低了。

光繪

我們用五顏六色的顏料在白紙上繪製我們想要的畫面。如果我們在某個位置顏色一直疊加,這個地方最終會變成黑色,不管你再塗抹什麼顏色都不會改變。所以如果一張照片你曝光欠曝了,也許通過後期還能挽救。畫質會差,但是好在還是可以挽救的。但是一旦過曝了,很多區域變成了白色,你就永遠不能將這個區域進行改變了。也許一張照片就廢掉了。

我們常見的光繪照片都是在暗光環境中拍攝的。而我們的畫筆往往就是某個發光的物體,可以是焰火、可以是手機屏幕、可以是手電筒,等等。光繪需要在暗光情況下進行長時間曝光,因為環境光暗,所以畫面成曝光不足的低影調狀態。同時在長時間曝光的這段時間內,拍攝者或者其助手利用發光物在環境中描繪既定的圖案,這時發光物發出的光線就會留在畫面中,形成光繪。

曝光時間主要是以你能從容完成光繪動作為宜。曝光時間的長短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個就是環境光線的亮暗,一般都找比較暗的。感光度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光圈基本也就定了。


景深、背景虛化、高速快門

景深指的就是當你對焦在某一點上,除了這個點清楚以外,在這個點前後還有一段清晰成像的範圍。焦平面前面的叫前景深,後面的叫後景深。相機離拍攝主體越近,景深就越淺,背景虛化效果就越明顯。對於大光圈能夠產生虛化效果。

焦距短就是廣角,焦距長就是長焦。如果其他條件相同,焦距越長背景虛化效果越明顯。其實拍攝人像的時候,選擇中長焦是比較好的。為什麼不說焦距越長越好,太長的焦距你得離得多遠拍啊,你和模特交流的時候都得靠喊:「餵~姑娘,給個眼神!餵~姑娘,轉一轉!」所以拍攝背景虛化效果只要記住,來個中長焦,有大光圈的,基本就妥妥的了。

高速快門的一個作用就是凝固瞬間。在拍攝主體高速運動的時候,往往需要很快的曝光時間才能凝固住主體的動作。所以我選擇了1/2500秒的高速快門來凝固滑雪這個動作。

這張照片是兩支海鷗擦肩而過的一瞬,儘管大家沒有在現場,也能感受到這一刻肯定是在電光火石之間。如果我們用一個慢速快門,顯然兩隻海鷗就都虛了。所以我採用了1/2500秒的曝光時間才凝固住了這個瞬間。

高速快門留給你的是某一個時間點,而慢速快門記錄的則是一個時間段。設想一下,一張照片裡記錄下一串瞬間也是很浪漫的事兒。慢門可以將畫面中動態的物體記錄下來,這是一個由點到線的過程。

拍這個照片的時候我將相機固定在橋頭,然後定了一個15秒的曝光時間。本來打算拍攝摩天輪的旋轉,結果看到遠處漂來了一艘遊船,於是船上的燈光也被記錄了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城市道路的車燈軌跡,可以在晴朗的野外拍攝星軌。還可以在清晨或者日落時分將海水拍得霧化。當然,讓瀑布變成水線也是可以的。拍攝這種固定場景的慢門照片的時候,最好帶上三腳架,因為你的手是絕對無法端穩的。


構圖

新手在剛剛端起相機的時候都會採用居中法構圖。這是拍攝者的生理第一反應,就像給你一張紙,讓你寫一個毛筆大字,你往往會寫在正中間。居中構圖時往往你有一個大主體,或者你的主體是對稱的,要讓他們的對稱線居中,這樣的構圖可以讓整個畫面顯得均衡。

當畫面中的主要線條匯聚到一點時,很容易被人眼捕捉到。三分法構圖是利用人關注的習慣來將主體擺放在人眼會關注的地方。如果畫面中有明顯的線條匯聚,儘量將主體放在線條的匯聚點上。

這個畫面中一半是冰,一半是魚,分界線就是畫面的對角線。實際上對角線和照片的兩個邊也形成了三角形的結構,所以看起來很穩定。

日出日落的時候色溫低,可以給人溫暖的感覺。同時這一階段色溫變化快,天空的色彩比較豐富。如果天上再有雲,那種旖旎的美感啊,實在是溢於言表。適當調節白平衡,還能夠表現出紫色、古銅色等其他非常美妙的色彩。

在這樣宏大的天主教大教堂里,我能感覺到的就是神聖與安詳。這樣的氛圍一直縈繞在我周圍。我拍攝了一些教徒的禱告,但是似乎無法折射出當時的感覺。直到我看到這樣的一個瞬間。一個神職人員正在認真地清理燭台。蠟燭讓我覺得神聖以及安詳,而神職人員的虔誠讓這種感覺更得到了升華。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瞬間。

大家能夠明顯感覺到這裡很暗,長焦又需要比較快的快門速度才能保證手持相機的穩定性。通常情況下,我將感光度調節到AUTO。所以這時候相機自動給了我一個能夠得到足夠快門速度的高感光度,讓我保持著畫面的穩定性。至於虛實這一方面,在畫面中體現得並不多,虛往往是用來虛掉背景突出主體的,而畫面中的背景被我用曝光「黑」掉了,所以虛實方面我沒有做什麼過多考慮,只要保證主體清晰就可以了。構圖方面我也採用了三分法構圖,將人的臉靠近三分線的交匯點。同時,人臉朝向右邊,我自然要將他放在畫面的左邊。整個一排燭台也放在了下三分線處。我要儘量讓構圖顯得舒服。這就是我在拍攝這張照片的一瞬間自然反射或者構思的。

我比較反常地選擇了將畫面傾斜了一些的做法。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還是屬於三分法。兩個塔尖的主線條基本都在縱三分線上。於是我很期待如果有一隻鴿子能夠飛過來,那麼它就會成為我照片中很好的點綴。尤其是鴿子在天主教中有傳達福音的意義。於是我舉著相機等了10幾分鐘,終於等到了這隻鴿子,這樣就感覺畫面有了靈魂一樣。

城南是老北京百姓住的地方。舊胡同、門聯兒、自行車、門墩……都是回憶。老北京人愛養貓,這些都是典型的北京老胡同特點。因為整個環境很有老北京特點,所以取景時並沒有特別地對環境做取捨,使用了廣角鏡頭。自行車,老門,甚至一小段門聯兒都在畫面中。當然主體就是那隻貓。此外為了保證貓能表現得更好一些,我特地採用了低角度取景,這樣更能獲得貓的正面,不至於太俯拍。所以這張我幾乎是趴在地上拍攝的。此外採用低影調,可以表現出老胡同的滄桑感。所以我減了一點曝光補償。

這張照片拍攝於威尼斯,是一個制玻璃的匠人,他可以瞬間將手中的玻璃變成各種造型。我很想在他工作的地方給他拍一張人物肖像照。工作間的燈光昏黃,卻很溫暖。玻璃匠人也是一副暖男的模樣。我採用了35mm的焦距,這是經典的人文焦距,不但可以收納很多工作場景——畢竟是個小廣角嘛,同時也能夠和人物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讓觀眾能夠感覺到仿佛自己就在那個環境之中。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喜歡35mm焦距鏡頭的原因。光線色溫比較低,所以是暖色系的,正好給人溫暖的感覺,所以我在這個場景光中選擇了不加減曝光補償。構圖也沒有太講究,選擇了類似三分法的黃金分割法構圖。一瞬間決定將主體擺放在畫面的這個位置都是自然的反應,無需思考的。構圖往往就是看著舒服就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