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眾心理強,缺乏信心沒主見!丨是思維依賴惹的禍?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1T08:29:41+00:00

不少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都存在這樣的行為:1、遇到問題後,總是請求父母給予建議。2、如果父母不坐在旁邊手把手地教他,他就不願意參加某項新活動。3、當父母無法輔導他做作業時,他就排斥做作業,不願獨立完成。4、喜歡和性格獨立的孩子做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裡得到幫助。

不少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都存在這樣的行為:

1、遇到問題後,總是請求父母給予建議。

2、如果父母不坐在旁邊手把手地教他,他就不願意參加某項新活動。

3、當父母無法輔導他做作業時,他就排斥做作業,不願獨立完成。

4、喜歡和性格獨立的孩子做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裡得到幫助。

5、學習上,喜歡讓老師或者學習好的同學給予細心指導,不然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上述行為突出反映了孩子自主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不動腦筋,易產生從眾心理,變得沒有主見。

孩子4歲時,心理會漸漸地出現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比如說,孩子會這樣對家人或幼兒園老師講:「我不喜歡媽媽給我洗頭髮。」「媽媽和我玩遊戲,為了贏她,我提前看了很多書。」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感到高興。此時,如果父母鼓勵孩子遇到事情自己拿主意、做決定,孩子漸漸地就會變得獨立堅強。

而當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甚至溺愛,遇到問題都出面為他解決時,孩子頭腦中便缺乏問題的刺激,進而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問題只能依賴父母。另外,很多霸道的父母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長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了「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甚至延伸發展到「別人對,自己錯」的地步,因而形成膽怯的個性,失去自我。

上述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問題、動腦思考、解決問題、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孩子自主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於他形成獨立的性格。

要引導孩子克服對別人思維的依賴,變得自主,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01. 引導孩子從「別人認為」轉化為「我認為」

年齡小的孩子不太樂於自己動腦,很少有自己的看法,總是說「爸爸說」「媽媽說」,其實,但凡一個有思想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只不過有時候孩子不太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他看來,自己的想法與多數人的不一致的時候。

對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給孩子信心和勇氣,讓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對這件事,你是怎麼想的?有自己的看法就大膽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讓大家知道你的看法。」

02. 鼓勵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一定的決策權,逐漸讓他學會自己做決定。比如,孩子晚上不肯早睡,媽媽可以對他說:「我相信你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的。你明天早上要8點起床去興趣班,所以,你自己會在晚上10點前入睡的,媽媽相信你有這樣的自控能力。」父母可以問孩子:「你想先玩一會兒玩具,還是先去洗澡?」這樣的提問,可以激發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讓他了解到自己雖然小,但是也有一定的決策權和主導權。

03. 勿打斷孩子的發言

當孩子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時,父母儘量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評價。很多父母在聽孩子講話時,一旦覺得孩子表達得不準確,就立馬打斷他的發言,指出錯誤之處。其實,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另外,很有可能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交往,讓他對自我表達產生懷疑。所以,在孩子發表看法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認真地聆聽。等孩子表達完後,父母再結合自己的經驗肯定孩子的想法,同時,指出不當之處。

04. 尊重孩子的意見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比較低,所以他對事情的看法難免會產生一些偏差。但父母還是應尊重孩子的看法,對他提出的新鮮想法不妨一試,哪怕最後以失敗告終。否則,孩子可能就再也不願發表自己的看法,與父母之間的交流也無法進行。另外,平日裡,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鼓勵他對一件事情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和判斷,這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分析、不依賴、不盲從的個性。

05. 給予孩子自由活動的機會

孩子天性活潑,愛研究、愛模仿,見到好玩的東西就想去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這些行為都是他求知慾強烈的表現,父母不能進行阻撓,以免挫傷孩子思考與動手的積極性。結合孩子愛玩、愛探索的特點,主動去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愛思考以及勤於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有利於提高他的認知能力,使他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獨特的見解。

寫在最後: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的過程。平時,父母可以給孩子傳達這樣的觀念:「你是家裡的成員,家裡的大事小事都跟你有關,你可以積極地參與進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讓孩子明白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這樣既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了解更多科學育兒心理知識,請關注樂天心理諮詢!

上海心理諮詢-好的心理醫生-上海樂天心理諮詢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