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成都,小酒館於玉林是外來的東西,火燒堰於玉林才是正溯

擺擺龍門鎮 發佈 2022-02-05T07:28:19+00:00

副標題:成都玉林小區倪家橋片區的火燒堰巷,一條小巷的前世今身,早期的火燒堰,現在的火燒堰巷玉林是成都市井生活最濃郁的一個生活小區,極富煙火氣。因一首民謠《成都》而紅了的小酒館就在這裡,現在可以說是來成都的遊客必到的網紅打卡地。

副標題:成都玉林小區倪家橋片區的火燒堰巷,一條小巷的前世今身,早期的火燒堰,現在的火燒堰巷

玉林是成都市井生活最濃郁的一個生活小區,極富煙火氣。因一首民謠《成都》而紅了的小酒館就在這裡,現在可以說是來成都的遊客必到的網紅打卡地。而在離小酒館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小巷子叫火燒堰巷,那裡是小區的深處,外人很少現身此地,巷子兩端入口處各建了一座仿古坊門,外人常會誤以為是個小遊園,以為裡面走不通,加上兩端的入口處都有幾級台階,各種車都不便進入,更制約了它作為交通道路的功能,有意無意之間,這裡近乎成了附近居民獨享的小遊園。

火燒堰巷是一條河道上加蓋後形成的巷子。在西端入口處的一個石碑上有這樣一段話:有人為此作文:「昔日臭水溝,今日美極了。」,看後,筆者一笑,這文采也太差了,值得引用?其架式仿佛是在引用一段古詩。該文作者並不完全了解火燒堰的過去,真正了解它的人看到後或許有必要給他改一下:「昔日清河堰,一度臭水溝,當今美復來」,之所以前面多加了一句,就說明最早的時候,那裡曾有一河清水一泓小堰,而很多人卻沒有見過它原來的樣子。以為在臭水溝之前還是臭水溝,這是很大的誤解,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那個地方有著很純淨的田園之美,稻田,堰河,小樹,巴茅草,林盤掩映的村莊。

現在的火燒堰對周邊的居民來說是一個幽靜的園林式的小巷,一個休閒之地,可對筆都來說,一度印在腦海中的還有兩個標籤,一個是可怕之地,另一個是邊界。

先說第一個標籤:可怕的地方。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告誡:別到火燒堰去玩,曾經在那裡,一個部隊戰士游泳時出過事。這些話在筆者腦海中難免會蒙上幾絲陰影,但小孩子常會把這些告誡拋諸腦後,因為上小學以後自由就沒有被限制過,特別是假期,時不時會到那裡去走一走,一路看看,我們這一帶的小孩詁計沒有沒去過那裡的。

火燒堰是一條小河上的一個閘堰,距成都城南邊沿的一環路約一公里,小河基本平行於一環路,從肖家河方向流過來,向棕北方向流過去,河寬2、3米,堰內及上游的水量很大,有時幾乎與堤岸齊平了。下遊河道比較深,水位低得多。堰內的水從閘板上面溢出形成瀑布,去火燒堰玩的時候,在離堰還有兩三塊田地的地方就可以聽到水的聲響。走到堤岸上,更是能感受到水瀑的震動,閘下的水翻騰著,不斷有大漩渦冒上來,然後旋轉一陣後漂向下游一點的地方消散開來。這漩渦真的能把人往下吸嗎,儘管火繞堰的利害在小夥伴之間傳得有點誇張,但站在這有著很大能量的地方,心裡總會有著絲絲不安,因此也不會在這裡待太久,當周遭的景致看得有些厭了的時候就要打道回府了。

再說第二個標籤字:邊界。說它是邊界是指當時作為小孩子能到南邊玩得最遠的地方就是火燒堰,再往南就過不去了,實際上到大了以後也是沒法從這裡過河到南岸的,河上沒有橋,只能向南張望,河那邊也和這邊一樣,都是水稻田,可謂是平疇綠野。目光所及能看到與火車南站那條鐵路平行的機場路上的行道樹,那就是當時的天際線了。若問為何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只能說是在當時沒有什麼可玩的情況下,在吃下頓飯之前的時間內尋找詩和遠方的一種形式,那時的火燒堰就是我們玩耍的南邊的邊界。

有時相約一眾小夥伴一起去火燒堰,每次去都像是巡邏一樣,因為只能走田埂去,不能不走成一行。有的小夥伴還不知從哪裡撿根杆杆,在農民田裡這裡戳一下,哪裡chan一下,費得很。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加快,城市擴大加速,大約在1990年後,城市建設延伸到了火燒堰以南,那時,河水已經很少了,淺淺的,僅能沒過腳背,河床也不深,河岸也不陡,可能是挖土方的那些工人將就河底的幾塊石頭上塔了幾塊木板,就成了一個臨時的便橋,筆者當時也踩著不穩的板子過到了河對面,走了走,看了看,算是一了夙願了。

再後來又修了二環路,玉林小區的南擴到此為止,原來玉林的南邊界是火燒堰,現在火燒堰處在了玉林的中心位置了。但由於很長一段時間不重視環保,上游長期又排放廢水,環境污染嚴重,這條河一度成了臭水溝,遠遠地就可聞到臭味,看到的是淤泥和線蟲。直到2009年6月,芳草街道辦開啟了河道整治工程,半年後,加了蓋的河道,成了一條樹木成蔭,修竹翠綠,曲徑通幽,亭閣掩映的美麗小巷,取名為火燒堰碧翠廊,消失多年的火燒堰的名稱又回來了,沒想到可能是村野人士隨便亂取的土氣的名字成了成都街巷的正式名稱!

如今的火燒堰碧翠廊的大部分路段是兩條並行的小路,一條是原來的岸邊道路,可以單向過車,另一條就是在河道上蓋成的路,由於從各個方向包括從路的側面進入到路的中間都需要上幾級台階,就連非機車要上那條路都很麻煩,所以這裡自然就成了步行街,不會有自行車或汽車來爭道。由於路面嵌入了許多小石子,既好看又防滑,特別適合老年人在此行走和鍛鍊。這裡有連廊可以避雨,有樹蔭可以遮陽,再也沒有以前臭水溝的痕跡,代之以傳統中式景觀,蔥鬱的林木,很是賞心悅目,附近居民的休閒體驗非常好,間或也有玉林中學的學生放學後穿行於這條小巷,到另一頭去解決午飯或晚飯,有曾經的玉中學生戲言那裡是他們約架的地方,不知是真是假?

最近這裡又引入了川西農耕文明用具作為小景觀來展示,如風谷車、水車、石碾等,串聯起火燒堰今昔一脈相承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完美地契合了成都市打造公園城市的倡導和理念。來小酒館時也順便鑽到這裡來走一走,先感受了煙火氣,再隱行於幽深道,兩種體驗,兩種味道。

文後補充:筆者原以為火燒堰這個名字會消失在城市建設中,後來有關部門把它作為一個小巷子的名字一時也覺得意外。實際上,真正的火燒堰原址不在現在火燒堰巷,在它的下游200米處,倪家橋路兩路口火鍋側後方。現在這火燒堰巷是在原堰上游200米至600米間的一段河道上修的。借了這個名。真正的火燒堰原址屬武候區玉林街道,而現在建的火燒堰巷屬高新區芳草街道,等於是高新區芳草搶了玉林一半的名,搶了火燒堰整個的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