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版「夫子廟+新街口」,雛形已現

徐州都市晨報 發佈 2022-02-08T00:47:22+00:00

春節過後,我市各項重點工程有序推進,位於老城區中心商圈、徐州中軸線北端的文廟街區項目業已封頂。此項工程預計於今年年中全面竣工,屆時徐州將增添一處體現城市歷史和商業繁華的高檔文化精品街區和文化新地標。

春節過後,

我市各項重點工程有序推進,

位於老城區中心商圈、

徐州中軸線北端的文廟街區項目業已封頂。

此項工程預計於今年年中全面竣工,

屆時徐州將增添一處體現城市歷史

和商業繁華的高檔文化精品街區和文化新地標。



文廟街區位於徐州文廟舊址,2020年1月開工,占地42畝,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整個工程在現有的大成門、大成殿的基礎上,新建鼓樓、藏經閣等古建築群並配以精品商業街區,分為鼓樓區、文廟區、廟街區、文創區4大綜合區域,集吃、喝、玩、樂、游等功能於一體,被市民譽為徐州版的「夫子廟+新街口」。



文廟街區大門是一座面南背北的仿古門樓,現已初具雛形,這便是消失於徐州半個多世紀的「江北第一樓」鼓樓。中建二局三公司徐州文廟街區項目負責人介紹,此樓參考了多張老照片仿建而成,城門內部是框架結構,外立面將用仿古城牆磚裝飾,以儘可能地接近鼓樓原貌。


據1934年出版的《徐州遊覽指南》,「鼓樓亦名鐘鼓樓,傳即西楚霸王之午門。樓為明朝洪武七年知州高玉琳建,上題『江北第一樓』。樓後數十武即為西楚故宮——昔為府署,今為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西楚故宮東為黌宮,今為縣立師範學校。」


這段文字基本還原了文廟(黌宮)、鼓樓(江北第一樓)、西楚故宮(現彭城壹號)等歷史建築間的互相關係。徐州民俗專家李世明介紹:「在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一是靠文字信件,二是靠聲音傳播,鍾和鼓成了最佳的傳播手段。解放前,徐州鐘鼓樓有兩處,一處在大同街上,一處就在西楚故宮舊址,老百姓習慣稱後者為鼓樓。」



鼓樓的歷史比大同街的鐘鼓樓早600多年。地方志記載,鼓樓自明洪武七年(1374)建立後經歷了數次重修,於明天啟四年(1624)的全城水災中與文廟等被湮埋於地下。清代道光、咸豐、光緒年間,鼓樓多次被重建或重修。在明代和清代的徐州府城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徐州中軸線上的鼓樓位置。鼓樓後因年久失修危及行人,於徐州解放後被拆除。



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 白雪

編輯 王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