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語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條理呈現單元「訓練點」

談文化論教育 發佈 2022-02-12T20:43:34+00:00

統編教材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生長,除了精心編選單元課文之外,還通過《語文園地》將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進行集中呈現,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


統編教材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生長,除了精心編選單元課文之外,還通過《語文園地》將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進行集中呈現,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

低年級《語文園地》的內容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加,同時在板塊設置上也更為統整,設置了「用拼音」「識字加油站」「我的發現」「字詞句運用」「書寫展示」「展示台」「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等板塊,藉以總結識字規律、提示識字重難點、歸納寫字的基本規則、拓展學生的識字路徑等。

這樣的設置使統編教材的板塊更加清晰和明確,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如何解讀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園地》,並藉此為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奠基呢?

☞洞察教材編排序列,把握單元訓練目標

統編教材採取「雙線並進」的方式編排,注重語文核心知識體系的構建,凸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仔細研讀教材就會發現,單元呈現出來的語文訓練元素,都是對新課標中學段目標的細緻分解,然後再依序進行呈現。

低年級教材《語文園地》內部各個板塊的設置也是完全一樣,彼此之間並不孤立,而是前後關聯、左右延展、依序呈現。有了這種整體性把握文本單元的意識,我們才能真正緊扣課堂教學的整體性目標,促進課文學習效率的提高。

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的「書寫提示」這一板塊,教材編者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了活潑形象的形式「學習夥伴的發現」,分別在第一單元、第五單元、第八單元分三次揭示了漢字在書寫起始階段的基本要求。

第一單元從寫字坐姿和執筆姿勢入手,提出了「坐端正,握好筆」的要求;第五單元提出了「從左到右,先撇後捺」的要求;在第八單元又提出了「先中間再兩邊」的書寫原則。

這三次的「書寫提示」巧妙地落實了低年級學段的書寫目標:了解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夠依照一定的順序用硬筆寫字,關注漢字的間架結構。

縱觀整個一年級《語文園地》的板塊設置,編者依照從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原則將漢字書寫的順序完全滲入教材中。這就要從整個教材的視角來關注書寫知識的內在聯結,其重點是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學期漢字書寫實踐過程中自主發現漢字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引領學生在實踐和反思的過程中自主突破書寫難點。

除了這種按序分類之外,這一板塊還體現了鮮明的反芻、內化和鞏固的特點,即運用《語文園地》中「書寫提示」板塊來進一步鞏固之前學習的生字,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中的「書寫提示」板塊,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兩個維度。一是掌握漢字「從左到右,先撇後捺」的基本規則,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二是在感知和內化規則的同時,複習並鞏固所學習的四個生字。

☞理解教材綜合用意,統整資源實踐運用

由於《語文園地》是對單元訓練要點的集中呈現,所以我們不能人為地割裂知識點和訓練點,將其視為單純的內容展開教學,而要引領學生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相互關聯、彼此統整。

依託實際,強化多元發展

《語文園地》的內容設置絕不是孤立的,我們不能教材呈現什麼就教什麼,而要準確揣摩教材編者的真實用意,將外顯與內隱的語文訓練內容進行巧妙的融通,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如,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中「識字加油站」板塊設置了10個生詞,都是表示親屬的稱謂,依照輩分安排,旨在引導學生進行生活識字。

為此,教師可以設置以下板塊,引導學生學習。一是自主朗讀,讀准詞語,認識生字。二是先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的生詞中你發現了什麼?」 讓他們根據編排規律識字;然後,出示教材中的親人樹形圖,讓學生有條理地介紹家人。三是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想想除了依照輩分來劃分,還可以怎樣分類,引導學生嘗試以性別的方式進行分類、排列。

教材巧妙地將生活中常用的稱謂與識字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相機滲透語言積累和思維訓練。

因此,我們要關注《語文園地》的綜合性訓練,強化方法的引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認知方法的內在遷移,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體悟其樂趣。

強化統整,落實高效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利用者和整合者。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教材設置的真實用意,進行統整把握,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園地》,設有「識字加油站」和「我的發現」兩個板塊,但它們不是獨立的,而是著共同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緊扣相同的教學內容,對「識字加油站」的兩個語段進行統整安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現這些表示稱謂的10個生詞都是輕聲詞,發現「女字旁」和「日字旁」所指向的不同意思,這樣他們就能進一步感受到漢字偏旁表意的構字規律。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充分把握了《語文園地》中板塊設置的聯繫,引導學生進行統整把握,提升了教學的整體效益。

適時拓展,依照歸類整理

《語文園地》各個板塊所列舉的生字詞,是編者為了體現編排的用意而列舉的材料。教師應在準確解讀編者用意的基礎上,結合學習的內容,選擇並拓展相同類型的資源,讓學生進行歸類整理,訓練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如,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中「我的發現」這一部分內容,為學生羅列了4個「木字旁」的生字、4個「草字頭」的生字。

教學時,除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羅列的生字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緊扣這兩個偏旁回憶、搜尋自己學習過的其他生字,比如「草字頭」的「荷、黃」等生字,「木字旁」的 「校、森、桌」等生字。教師將這些生字與教材中的課文有機融合,在複習中鞏固,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歸類與整理。   

這樣的適度拓展,學生不僅高效而紮實地學會了教材中的內容,而且內化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形成了前後聯繫、分類整理的意識。

☞基於學情視角,貼近學生認知能力

統編教材《語文園地》設置的板塊體現了極強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在教學時,只有基於學生的視角,才能真正發揮各板塊應有的作用,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助力。

緊扣學生實際,設置童化的學習路徑

教師對語文教材的運用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在關注學生學習實際、明確學生認知特點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藉以提升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

比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拼一拼,寫一寫」,就是在學生完整地學習了兩個單元的拼音之後再次要求書寫的。這時候,很多學生對生字、對書寫已經出現了回生現象。雖然我們能看出編者的用意在於幫助學生複習鞏固拼音,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其效果並不佳。

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在第一單元出現漢字和第二、第三單元學習拼音的整個過程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每天練習基本筆畫和相關漢字,讓學生在「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反覆練習中夯實基礎,形成能力。這樣,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容易達成關注漢字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形態之美的教學目標。

《語文園地》中板塊內容的價值不僅僅在課堂教學中,更在於以這些資源為抓手,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後進行交流展示。

為此,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依照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適度提前一兩周時間,對內容進行布置,並在課堂教學完畢之後再組織後續的拓展延伸,做到課前有活動準備、課中能實時調控、課後有展示評選。

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展示台」板塊就是認識班級中同學的姓名。很多教師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姓名拼音的任務,一方面讓學生及時了解同學的情況,一方面歷練學生的拼讀能力。在拼音學習完之後,教師可以將姓名拼音轉化為漢字姓名。

這一要求可以提前布置,通過發放作業本、張貼漢字姓名等多種形式營造認讀氛圍。在正式教學這一部分時,就可以開展「姓名識記大王」的遊戲活動,並將這種活動延續到課堂之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在識記班級同學姓名時擴大他們的識字量。

尊重認知規律,營造童化的生活情境

《語文園地》的教學很容易陷入機械呆板的泥潭中。雖然語文教學要落實工具性的目標,但並不意味著語文能力的訓練就一定是機械而生硬。我們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創設可感而極具生活氣息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實踐,提升能力。

比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園地》時,如果將所有板塊割裂且進行生硬的任務訓練,學生必然會興趣索然,其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巧妙地創設「遊歷漢字王國」的生活情境,自然地將園地中的板塊統整起來。

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新課:「今天天氣不錯,讓我們一起去『漢字王國』旅遊吧。第一站:四排士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迎著我們,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吧!第二站:8個生字在舞台上跳著精彩的舞蹈迎接著我們的到來呢!然後,又迎來了本次旅遊的狂歡時刻,我們也帶來了一串生字寶寶,和它們一起載歌載舞吧。第三站,我們到漢字王國的書法室去看看,欣賞微視頻中漢字王國的書法家的示範表演。第四站:我們來到漢字王國的拼讀教室,通過字詞句的運用和日積月累,認識新生字,並及時糾正容易讀錯的生字。」

藉助於這種新穎而獨特的串聯形式的,學生認知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整個學習活動就如同是一場精彩的冒險之旅,神奇而獨特,契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語文園地》是語文訓練元素的統整和歸總。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編者的設置用意,連結學生的基本學情,通過多樣的形式展開教學,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助力。


關鍵字: